分享

“副业刚需”刷屏 但医生更适合“主业做到极致”

 医粒种子 2021-03-10

最近,“副业刚需”在社交平台火了,大意是说“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与此相呼应的另外一个词,“没搞副业的我太难了”一词也冲上了微博热搜。

在一二线城市,很大一部分人只靠上班拿固定工资,并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寻找一份副业,成为其硬性需求。对于医生来说,30岁左右的年纪事业才刚刚起步,一穷二白,有开展副业的刚需,却没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

副业刚需广受拥趸 行动者有几人?
▲▲▲

生活艰难,不少人都深有体会。在一二线城市,不少年轻人的工资是“一半敬伙食,一半敬房东”,离过上体面的生活,有万里之遥。所以,“副业刚需”一词一出现,就戳中了无数年轻人的敏感神经,引发集体讨论。

针对此话题,不少媒体更是发起了类似“下班以后你在干吗?”的调查。对此,微博网友的评论大抵如下:

@纯粹饭ky:床上躺着玩手机。

@思念_不思念:健身房占据了我6~11点所有时间。

@jantping:副业就是辅导孩子做作业。

@小万利08:一般下班后就八点半左右,再挤下公交,地铁回家也得九点了。搞点夜宵吃,洗个澡,十点半。如果小孩闹腾,那就啥也干不了了,不闹腾会看会电视。

@ZMNME:毕业一年,朝九晚五,双休的班,下班就搞副业,时间很充裕,得到了锻炼,学到了不少经验,也挣到了钱,能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MF-是曹曹啊cc:下班?不存在的。

……

由此可见,虽然副业刚需普遍存在,但行动者寥寥无几:有些人是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有时间没毅力。

医生也有副业刚需 但可能性几乎为零
▲▲▲

30岁的年纪,同龄人可能都已经工作好几年小有所成,但对于医生们来说,却是事业刚刚起步,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副业刚需是妥妥的存在。但是,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形容医生的生活,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基本属实:起的比太阳早,睡的比狗晚,干着驴的活,吃着猪的食,赚着卖冰棍的钱,操着守金库的心。

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尤其是青年医生,每天起早摸黑上班,废寝忘食工作,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每天有看不完的病人、做不完的手术、写不完的病历……而且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必须读文献、写论文、报课题、评奖项……

此前,全民声讨996工作制,对之深恶痛疾。然而,这却是医生们的心生向往和梦寐以求,因为大多医生为797,甚至更惨者为007。

所以,搞副业,对医生来说是一种不可能开展的工作,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发副业挣外快,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除非上天对医生格外开恩,一天是26个小时,一周有8天。

让医生“副业刚需”是自我提升 而非为稻粱谋
▲▲▲

艾小羊说过:“人生是场漫长的投资,你所看到的逆袭全都是时间的果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只干主业,还是连同兼职副业,一个人付出有多大,他的价值就有多大。

对于医生来说,既然不太可能做副业,那就不如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主业上,把主业做到极致,到时候面包和牛奶自然会纷至沓来。

最忌讳的就是,为了副业而荒废主业,甚至利用主业的时间来做副业的事情。最终导致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正如当下,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多点执业作为副业,应该在不影响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尽量做到主业与副业间的平衡。实在无法平衡了,要么就放弃副业,要么就干脆辞职,让副业转正。

可一旦副业变主业,性质就不一样了,各种压力会迎面而来。例如张强医生将外科医生的飞刀副业作为了主业,无论是起初的自己践行,还是后来建立医生集团,压力倍增,坦言还是体制内舒坦些。

一旦副业转正,人做事的心境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再次感受到“我太难了”,会不会再另辟蹊径做起其他的副业呢?这也还真不好说。所以,在主业、副业的选择与精力分配上,年轻医生们还是要仔细斟酌,三思后行。

当然,别让“我太难了”成为年轻医生的普遍常态,社会也有责任逐步予以改善。帮助年轻医生轻装上阵,让他们的“副业刚需”更多的是为了自我实现与提升,而不只是生活重压之下的“为稻粱谋”,年轻医生才有更多的精力仰望星空,整个医疗系统也才能朝气蓬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