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研了1000家企业,得出的10个企业成长规律

 许怀宁 2021-03-10
图片1
--

近三年内,我们调研了超过1000家成长企业,其中有的已经上市,有的正在申报IPO,有的拿到了C轮融资,有的成为了新晋独角兽。我们走过了200个城市,覆盖全国所有的省份,飞行累计百万公里,来回穿梭于高铁之间…
我们在深度调研这些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能够从2-3亿市值快速长到50-60亿市值的公司,普遍存在着10个规律。
规律1:处在一个链条足够长、空间足够大的赛道上,需求正好出现了拐点。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一定要处在一个大行业,要有足够高的天花板,但凡我们听过的独角兽公司,它的产品都是我们生活中用得到的,而且都是满足基础生活需求的。
但是我们还发现一个更重要的点:这些行业不但得大,更重要的是需求能够出现变化,且需求变化正好在拐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万亿级的餐饮行业,在过去20年几乎都没有出现什么大规模的企业?而为什么最近几年,市场上接连脱颖而出百亿级的瑞幸,千亿级的海底捞?

本质是因为中国餐饮正在迎来新拐点,从以前的高端消费走向大众化连锁消费,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在出现趋势性的结构变化,从过去要么纯高端的商务宴请和最低端的非正规餐厅,因为支付的升级、数据化的升级、连锁管理的升级、上游配料的标准化等等,中国大众餐饮消费逐渐出现了需求得拐点,所以造就了一批大众连锁餐饮公司。
所以,真正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不光要寻找行业空间足够大的行业,更需要关注这个行业的需求是不是正好在发生趋势性的变化,有没有需求的拐点。

规律2:需求拐点出现后,短期内行业的供给无法快速跟上。
光有很高的天花板与需求变化,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短期之内,行业的有效供给无法快速得到补充。如果供给快速能够补充,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战略机会,如果一旦出现了一个以几年为窗口的供给短缺期,则可以给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带来一个比较好的战略窗口,即短期的供不应求。
我们在经济学里都学过“供求关系”,我们都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你想卖的多,价格就要便宜。但是,真实商业环境中并不只是这样的,在真实商业环境下,有一种情况是有些需求即使再爆发,供给也就这么多;典型的例子就是茅台,供给量就这么多,但每年需求都在上涨,所以就会出现一个情况,叫做“放量但不降价”,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价齐升”;
 
再比如前两年的新能源锂电池,锂电池的需求会带来正极材料的需求放大,从而使得上游锂盐锂矿的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但是锂矿资源存量就这么多,下游需求放大,供给端就不断涨价。所以在锂盐和锂电池行业里,这两年出现了不少大公司。
规律3:产品结构足够简单,单一产品能打爆单一市场。
我们发现能够快速成长的企业,产品和业务往往都有个特点,就是所做的业务或者服务,一定都非常简单。所谓的简单意味着两个方面:
第一,如果产品很简单,对应的市场一定不小,产品简单还能卖得好,意味着产品有很强的竞争力,化繁为简。产品很简单,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很聚焦,能够清晰的传递给客户产品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甚至十个字就能说清楚。
第二,产品结构简单,意味着只做单一业务(或者以单一能力为核心的业务),而不是一个产品做了一个细分市场,很快到达天花板又需要换一个市场。

所以,产品简单,供应链才能标准,才能把核心能力积累到具体的某几个竞争力上,产品结构一定要简单,标准。举个反例,咨询行业就是典型的非标行业。因此,咨询行业这么多年就没有哪家公司能做得很大,和君已经是最大规模的了,也就几个亿人民币的收入。

规律4: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高效率低成本。
业务简单还不够,一定要能够持续、反复的做这件事,能够持续用一个模式或者一个产品反复赚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开车的时候踩油门加速,从0加速到100码,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走直线,只需要踩油门就行了,而不是来回转弯,这样速度永远起不来。

真正好的模式应该简单地不断重复一件事情,提高效率,而不是东做做西做做,每个业务形态和产品都尝试一下,这种状态最没效率。

规律5:管理半径可控,业务增加不依赖于人力增加资源


很多传统生意,做到1亿收入可能需要100人,而做到2亿收入要300人,做到5亿收入需要800人,从管理角度看,这可能就不是很好的模式。一个业务的增长是否会依赖管理的增长,或者人力的增长,是一个企业能够快速增长的关键。我们认为的好模式是,1亿收入可能就需要100人,而5亿收入人数增加并不多,能够有明显的组织张力,人力资源半径不受业务半径的变化而调整。
举一个薄荷阅读的例子,薄荷阅读以前是做百词斩的团队,后来找到了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读英文原著”教你背单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现场景, 整个过程都是在用系统和产品与用户交互,所以管理张力非常明显,一个团队服务2万人和服务10万人,基本上边际成本不用增加。这就是非常好的模式 

规律6:资本市场风口助力,连续多轮融资。
几乎所有快速成长的公司,背后都隐含了一个背景,就是资本市场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支持,最好的情况是这个行业正好就在资本市场的风口上,能够在某个时间段,得到一个阶段性高估值的窗口,进行连续多轮持续融资。
这种持续的资本投入,其实本身也是行业快速成长的前提,几乎所有快速成长的企业都有这个特点,正好处在资本的特定窗口,连续进行多轮融资,推动数据持续成长。

规律7:战略上,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
企业做对了十件事情不如少做错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多做对一件事,收入只可能增加5%,而一旦做错一件事,收入可能直接缩水50%。宁愿少挣钱也不要亏大钱,不要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典型的反面代表就是小黄车,而且是连续失误,一旦连续失误就很容易错失战略机会。
一个企业想要成长的快,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加速,而是如何少犯错误,不犯重大错误。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规律8:专注、聚焦、复利。
快速成长的公司,都面临各种诱惑,所以需要战略上有足够的定力,碰到困难不会摇摆,决心很强,持续找机会反超;碰到诱惑不会心动,不会今天炒股票挣钱就去炒股票,明天炒房子挣钱就去炒房子。
能够围绕着战略方向,长期在一个大赛道上,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专、做深、做到壁垒足够强,做到能够获得复利性的收益。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性。
规律9:创始人及团队心智很成熟,决心很强。
创始团队有决心,认定这个事一定要成功,甚至一定要成为行业头部,不会因为短期的财务收获,或者是个人财务自由,就开始存有杂念,甚至想要退休体验生活。
所有公司的成功,背后都有一个行动力和心力超级强大的老板,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而且越做越大,因为老板的心智天花板就是这个企业的天花板。
挣个3000万净利润就觉得“不想再这么累了”,觉得何必再这么辛苦呢?这样的公司一定做不大。高瓴资本的张磊说过一句话,“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千分之一能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人,然后给他足够多的钱让他去改变这个世界。”
真正牛逼的老板都是自虐狂,都是非常自律的。利润达到多少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已经过了财务自由的阶段,不是为了挣小钱去做这件事情,工作状态天天就是5+2,白+黑,996。
规律10:关键时点上,运气比较好。
这一点说起来好像有点搞笑,但其实好运气是成功者必备的要素,运气好特别重要,我每年大量调研企业,我几乎都会问每一个老板一个问题:“你第一桶金怎么挣来的?”
95%的企业家给我的回答,并不是那种有思路、有规划、直指目标地把钱挣下来的,反而95%的人的答案是:当时莫名其妙、稀里糊涂、阴差阳错的就把这钱挣回来了。
但是挣了第一桶金之后,老板并没有因为挣到了钱就停下来了,而是持续在这个赛道中努力。运气好仍然很重要,能够把成长中关键的坎给迈过去。
我十年工作中见了几百家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他们90%都有上面这些特点,我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规律的。周期对、方向对、方法对、运气好、特努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做咨询、做投资过程中,收获的方法论。带着这些方法论,我们在源源不断的去识别我们的“下一家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