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伟:乡村美食喷喷香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汉朝郦食其有一句名言说道“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对人类来说是至高无上,从而成为一门特别学问。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作为自然人,口腹之乐是人生的天然。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艺术,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有幸生活在京城,目睹了饮食的精美和琳琅满目,但也见惯了某些富豪们为贪图口腹而挥霍浪费,暴殄天物,饭桌上的整盘整盘菜馔被垃圾桶吞没,这让我这个在乡村出生,从孩提时代念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诗的人,生出无限唏嘘!

我的家乡是陇南市礼县固城乡,地处高寒山区,偏僻贫困。村民们却善良勤奋,民风纯朴,有着丰富多采的独特民俗。乡村人的生活讲求实用不善浮夸,口头上不说美食也不太懂得饮食的文化含义,但在饮食上却也追求精工细作和花样的丰富多彩。在外游走,每遇食欲不振的时候,就闭着眼睛想家乡的饭菜,想着想着,积淀在心里的饭菜香味顿时翻腾飘散开来,馋涎就不由自主地顺嘴角流淌下来!

陇南城乡在饮食上,各有各的地方风味,做法也各有讲究,但饭菜品种大同小异。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加工,效果也就大相径庭。乡村一日三餐,但每天最舒畅的就数一顿“手擀面”了,它也成了女人们最受赞赏的看家本领。

作家赵殷在《回到固城》一书里,有一篇文章就写手擀面,写得精彩绝伦,把手擀面作了文化升华。她说:“六七岁时,母亲开始教我擀面……第一要领是和面时要水吃面,不能面吃水。水热了,面越擀越硬,水凉了,面越擀越软。只有水与面的温度比较吻合才能让二者融为一体。”面和好还有一个醒的过程,“在固城,一家人吃饭时,小方桌放在火炕正中,桌上摆放野韭菜、雪里蕻、醋泡洋姜、苦钙菜,四碟小菜散发出各自的黄绿色。”“炉火中的柴火烧开锅中的井水,提起面条抖落干面粉,面条如根根银丝顺锅中升起的白雾,从手指间滑进,用筷子轻轻拨开,盖严锅盖,大火煮沸……捞进碗里整齐有序,光鲜发亮。舀汤时放细末葱花,顿时香味扑鼻!”“面以物质的形式,融入劳动者的血液,而融入智者的则渗入意识,上升为辩证法的细枝末节。”这样一碗带有文化韵味的面条吃到嘴里,该有多痛快啊!

陇南城乡的美食,花样众多,如玉米面撒饭、大荞面和络、搅团、油炸麻花、油饼等等。这里说说家乡几近失传的两种食品,一种小名叫烧馍大名叫“锅魁”。还有一样叫“大荞蜜油饼”。锅魁在三四十年代就享誉陇上,成为南来北往客高们的最爱,临走总要买几个带给家人或亲戚朋友品赏,一时供不应求,那时固城街各骡马店、小饭店都有锅魁供应。锅魁是灶火洞里烧烘出来的,锅盖大小,厚可半尺,面有碎花,切开来吱吱有声,切面呈蜂窝小眼,麦香喷鼻,客人们就白水荷包蛋吃。我小时候最喜欢呆在店门口闻锅魁切开的香味了,非得让大人揪着耳朵才肯离开。现在据说村民也在泥土火炉烤,但比起那时的锅魁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旧时固城下街有一个姓田的寡妇专门炸大荞面油饼。她脖子上长出一个能晃动的瘤子大如南瓜,街上人就叫她“瘿瓜瓜阿婆”。她只选精细的大荞面和面团,面发好还要揉九九八十一遍,能拍打出咚咚声才停手,面里掺和什么不为外人道。饼团擀成土碗大,中间挖出圆眼,用胡麻油炸。油饼翻转数遍才捞在竹箩筐里晾干。她的油饼是赤金色鲜亮闪光,咬一口酥甜如蜜成为街市抢手食品!有人问面里加了多少蜂蜜?她诡秘地一笑不作回答。她以此技艺养家糊口,供孩儿们上学,口碑极好!

乡村美食千金难买,绝对是绿色食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乡村才是真正的农家乐园。城市住久了,不妨去旅旅游,散散心,了解一下纯朴民俗,品尝品尝乡村的美味佳肴,定会让您流连忘返,满载而归。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