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丽波/逐梦客: 一条颠沛流离的河 (长篇小说连载之五十九)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
文:王丽波/逐梦客
◆◆

这一群新工人都是工厂子弟,但生产车间平时不准随便出入。他们都没进过车间。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女青年人,进到车间后十分新奇。冲压车床好大啊。车间有二百米长,三十米宽,而且是两幢。车间上面跑着行吊车。行吊车吊着铁制的货箱在车间里来来回回起起落落。上吨重的东西,仿佛鸡毛似的。整件整件的冷轧铁板存放在车间一角。几十台冲床光当光当地响。这些冲床高的有四五米高,一台机器占在十几米,工作起来了机器轮子慢慢悠悠地转动,但落下来时,那响声也极具震憾力。沉闷有力。偌大的一张铁皮,经过冲床一起一落,就变成了一个半成品几何图形。而小冲床有一人高,但它转动起来就灵活快捷多了。一分钟能转几百转,响声也清脆多,连贯得多了。

车间地面满是清洗过留下的油渍。尤其是冲床边上的油渍更重。不过,每台机器上都很干净。但机身都透着油亮,手摸上去很滑。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浓浓的机油味。再看那些操作工人们,个个穿着清一色的劳动布工作服,手上戴着帆布手套,或者是绒手套,手套都又黑有脏的。工作服的前襟也多是脏兮兮的。小东看到工人们穿的工作装,心里多少有些不适。因为小东爱干净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衣裳天天穿在身上,心里怎么想,都觉得有些别扭。

郭主任在前面带着,大声地介绍着车间的布局。众人们众星捧月般地跟着他走,车间里噪声太大。根本听不清他说什么。郭主任带着大家走了一圈后。回到车间办公室。办公室太小,站都不站不下。郭主任说“还是到车间外面吧,说话也都能听得清楚。”

大家来到车间外面的空地上站定。郭主任和他的助理,一起过来,将制好的厂牌和工作证一一发给大家。那位三十来岁的女助理说:“大家要把厂牌戴好,别在胸前,或用带子挂在前胸。出入厂区必须佩戴,否则,是不能进厂上班的。”

郭主任接着说:“你们把自己的身高腰围报给助理,让她领工作服。另外,下午开始,你们先到厂人事部报道去,然后在厂里接受两天的安全以及制度培训。第三天到车间来上班。再接受具体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培训,再跟着师傅实习上机操作。”


小东把厂牌戴在胸前。心里马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此刻她马上就有了一种成人的感觉。庄重而且喜悦。她也知道从今天开始,她是一名真正的工人了。没有人会把她当学生当孩子看待了。真的人生才在这一刻开始。她转身看着高大的车间,有一点点自豪,有一点点的胆怯,更有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冲动。她知道,她赖以生存,成家立业,付出和取得报酬就是这里了。起码最近三两年她要在这里空旷而拥挤的车里度过。她要在油腻和噪声里开始她的工人阶级生活了。她拿起厂牌认真地看了看,上面写着车间名称和姓名。上面的照片还是学生模样。可今天开始她是工人了,是可以挣工资的工人了。她马上花钱不用找父母要了。也不用为给林建飞寄钱偷偷克扣生活费用了。

下班铃响了。小东随着下班的人流出厂,然后直奔幼儿园去接晓阳。晓阳在托儿所的通铺上睡着了。小东轻轻地抱起弟弟,然后对石阿姨小声说了一句:“我把弟弟抱走了。”石阿姨笑着说:“好,你们走吧。”

晓阳在小东怀里睡着。走路摇晃也没有弄醒弟弟。她不知道弟弟今天哭了多久。是不是哭累了,才睡到现在,一直不醒。

中午的太阳很毒。小东抱着晓阳,走路边树荫下,当走到阳光下就小跑几步。当小东到家时,汗水已将衣裳湿透了。汗水顺着脸蛋往下流。到家了,晓阳还没醒呢。小东看看父母还没有到家,把晓阳放在床上,然后到厨房把煤炉打开。提下水壶,把锅坐上,把壶中热水倒进锅里。再把面舀进小筐里。父母还没有回来。妹妹也没有回来。小东坐在院子小椅子上,边剥大蒜,边等家里有人回来,好看着晓阳,让她出去换面条。中午吃凉面条,省事省时,吃着也顺当,还不热,而且还省钱。早些吃罢中午能多睡一会儿。

母亲不慌不忙地回来了。小东站起来说:“妈,我去换面条。中午吃蒜汁捞面条。晓阳睡着了。你洗把青菜一会儿丢锅里。”

“你去吧。”母亲略显疲惫地说。

小东快步上街换面条。换面条的人真多。排队。小东心里着急,东张西望,直嫌换面条的营业员手脚慢。等有十几分钟才换上面条。小东提着小筐火急火燎地往家跑。她知道炉子上的水早开了。

小东直接进到厨房里,锅里的水早开了,父亲和妹妹们都回来了。蒜汁也捣好了。放在大碗里,倒上了醋和香油。小东拉开风门,看着水开了,把面条下进去,水开了,再丢进红心的苋菜。苋菜下锅,水变成红的。水开了,小东把面条捞进装有多半盆凉水的盆子里,然后对着厨房外面大声说:“爸妈,面条下好了,都来盛,我下第二锅。”

小东接着下第二锅。等到第二锅面条下好,盆里的水已发热了。小东把盆里的水换掉。

人说头锅饺子二锅面,是有问题的。头锅饺子不错,第一锅饺子水清,下出来的饺子自然不一样。而二锅面则不同。特别是用煤炉子下面条,因为人口多,锅小水窄面条下得多。第一锅的面将水已弄浑。第二锅下出来的面条自然就有些糊汤。即便是用凉水过滤,也不如头锅面好吃。但做饭的人往往是最能忍得,必须吃剩饭剩菜。

小东盛好面条,来到堂屋里与家人们一起吃。

“小东,分到哪个车间了?”李成德挑起一筷子面条停在碗上问。

“冲压车间。”小东正吃一大口面条。稍等了一下才回复父亲。

“咋会分到冲压车间了?最危险的车间。”王月琴听见后马上说话。

“我怎么知道咋分的。去人事部门报到,人家红纸黑字已写好了贴在墙上了。”小东边吃边说。

“你爸不是光棍的很吗?成天在外面狼一群狗一们吃喝嫖赌,在闺女的工作上就没有人看个面子,分到相对好点的车间。不说后勤部门,进个组装车间也干净安全多了。”王月琴有些不高兴地说。“也不知道整天家都不要,在外混的啥。到头来啥也不啥。混的是个啥。”

“冲压车间是危险些,但恁些人都去了。干活小心点,按操作规程操作,小心就无大差。以后遇机会了,我找人调调。”李成德无奈地说。

小东匆匆吃完饭后,将晓阳要吃的炼乳和好,递给母亲,她才将锅碗瓢盆洗干净。再看时间,已一点半了。父母和妹妹都午休了。她将闹钟定到二点十分,也躺到床上去小憩一会儿。

工厂春秋冬上班时间为早点八点,下班为十二点,下午一点半上班,下班时间为五点半。而夏天白昼长,中午热要睡午觉。上班时间推迟到二点半。

作者(一)简介

王丽波,网名“在飞”、“飘飘雨”,女,现为中国文学院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作协会员,宛风文学社秘书长,中国光影网摄影师。钟情文学、舞蹈、摄影。偏爱散文诗。在文学与舞蹈中,消弭心中的块垒,让情思飞扬。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散见于《散文诗》《南都晨报》《泰州日报》《杏花山》《石柱山》等报刊杂志。生活信条:现实虽然很骨感,灵魂一定要丰满。即使生活中遍地风霜雪雨,依旧用文学艺术的阳光温暖自己。

作者(二)简介

逐梦客,六十三岁,大专文化,汉族。资深文学爱好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在《华西都市报》《佛山文艺》《辽河》《躬耕》《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余篇首,三十余万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