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nygf 2021-03-1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正常人是窦性心律,由心脏的窦房结整齐地发放电信号,每分钟60~100次。而房颤发作的时候,心房可以每分钟跳动350次以上,所以有些人会感觉“心慌”。更重要的是它不止跳得快,还乱跳(不整齐的颤动)。我国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4%。心房颤动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心房颤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一、房颤的具体症状

部分心房颤动患者可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主要是心悸,程度轻重不一。一般阵发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较重。少数患者有胸闷、头晕、黑矇。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快速心室率和心输出量的下降,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1.心悸:总能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黑矇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胸闷、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欧洲心律学会将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分为五级。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二、房颤的危害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 ,是无房颤患者的2 ~ 7倍。瓣膜性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 17 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会进一步增高。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房颤)是类似的。脑卒中患者中约五分之一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地收缩舒张,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可栓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栓塞在脑血管的概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猝死。房颤患者每年脑卒中发生率约为7.4%,比无房颤者增加了近5倍,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从另一方面来统计,15%的卒中因房颤而出现。房颤相关脑卒中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相比,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脑卒中,更容易复发,病死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医疗费1.5倍于非房颤相关脑卒中。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体循环栓塞常见部位依次为下肢、 肠系膜及内脏、 上肢。

2.心衰

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二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房颤使心衰的患病率增加3倍且加重心衰的症状。心衰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严重的心衰也会增加房颤的心室率。

3.心肌梗死

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与年龄相关性较小。

4.认知功能下降、 痴呆

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 痴呆、 阿尔兹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 记忆力、 执行力和注意力几个方面。

5.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三、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久坐不动。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这些因素导致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而心衰和心肌缺血等原发心血管疾病则与房颤互为因果、 相互促进,使疾病进展加速和恶化预后。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1.高血压: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较好地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将会显著增加。

2.糖尿病:是与房颤经常共存的疾病。它可以使心房间质纤维化,传导缓慢,促使心房重构。同时糖尿病也是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肥胖:会导致显著的心房重构,是房颤发作以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4.睡眠呼吸暂停:在30~60岁的普通人群中, 约24%男性,9%女性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房颤的发病和进展与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酒精摄入:是发生房颤、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饮酒越频繁,相应的危险度越高。酒精毒性可导致心肌纤维化,进而形成左房疤痕和肺静脉外触发灶。戒酒或限制饮酒应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运动量:过少及过多均增加房颤发作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纤维化等相关。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也会使房颤发生率增加5倍,此类患者通常以阵发性房颤为主,症状明显,同时会有心脏扩大、心室肥厚等结构性改变。因此,提倡避免久坐不动、进行适量运动对防治房颤有益。

四、房颤治疗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有效措施。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与风险,只有预防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推荐采用CHA2DS2-VASc评分方法,≥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较高。瓣膜性房颤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修复合并的房颤。瓣膜性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治疗适应证。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华法林是房颤脑卒中预防及治疗的有效药物,在瓣膜性房颤中已经成为标准治疗。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的两项主要治疗措施。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起始治疗安全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