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500个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一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12月,楚汉战争结束。经过三年多惨烈悲壮的浴血鏖战,55岁两鬓斑白的刘邦终于获得最终胜利。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安葬项羽。 项羽死后,剩余楚军及楚地城池陆续归降,唯独鲁县(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不降,原因是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当地民众要为项羽守节。刘邦派人挑着项羽的头颅到鲁县示众,并软硬兼施才得以收服。 刘邦顺势以“鲁公”的身份礼制,把项羽安葬在鲁县谷城(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并宣布项氏族人皆不问罪,项伯等四位帮助过刘邦的项氏家族成员还被封为列侯,并赐姓刘。 面对项羽这位生死相搏的宿敌终于下葬,刘邦既要强压着内心无限的喜悦,又得装出对于霸王不幸去世的哀悼。他亲自来到项羽墓前祭奠,当众流下眼泪,哭诉对霸王的怀念。 按照汉时风俗,直呼别人其名属于不敬。称项羽的字“羽”表示恭敬,如果称“项王”,则表示尊敬。刘邦在项羽刚去世,还有党羽未归附的时候,能够装出一副尊贤重士、虚怀若谷的样子。但随着刘邦逐步掌控大局,在登基一个多月后,他立即露出了自己伪善的嘴脸,规定投降汉军的项羽旧部不能称旧主为“项王”、“项羽”,只能称“项籍”,如有违者逐出朝堂。 第二件事是收回韩信兵权。 刘邦处理完项羽后事后,立即赶回定陶韩信兵营,以要亲自指挥渡江战役的名义,当场收回韩信兵权。 此时韩信的直属部队由曹参统帅,还在齐国清理田氏残余,身边所带将士也大都为汉军嫡系将领灌婴、傅宽直接掌握,韩信本也想着尽快到齐地去当齐王,于是痛痛快快地把大将军印信全部交还。 在收回韩信兵权后次月,刘邦又发出一道诏令:义帝没有子嗣,楚地平定后急需一位新主人来安抚百姓,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现改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北,建都下邳(今江苏省徐州邳州市)。并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这个突然变化让韩信束手无策,四战之地的淮北地区无论人口经济都不能与齐地相比。但是此时大将军兵权已经交出,齐国又被曹参占领统治,进退无路,只能接受。 刘邦给彭越的封土也远不是过去承诺的魏国土地,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枭雄彭越也逐渐失去了能与刘邦抗衡的力量。 二 刚刚被册封完韩信、彭越,他们两人“识相”的率领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七位诸侯王联名上书,要求刘邦接受“皇帝”尊号。 大家给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功盛德厚”,王的称号已经不能反映刘邦地位的隆重尊崇。二是不称皇帝就是“亡上下之分”,汉王不能和其他诸侯王处在同一个层次。 诸侯们的心意,刘邦当然不能立即接受,谦让了三次,才虚情假意说到:大家都认为我居皇帝之位有利于天下苍生,那就顺从民意吧。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2月甲午日,刘邦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县境内)举行登基大典,按照秦朝皇帝礼制改称王后为皇后,太子为皇太子,并追尊自己生母为“昭灵夫人”,刘邦终于从汉王完成了向西汉开国皇帝的演变。 举行完登基典礼后,刘邦与文武百官研究讨论,认为定陶虽然位置在天下之中,水陆交通枢纽,但地势低洼、无险可守,可以在此登基,但不宜在此建都。经过多方权衡后,决定以洛阳为首都,即刻迁都。 此时项羽集团已经消灭,但是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还散落于各地,他们与地方豪强和游侠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个别异姓诸侯王利用远离中央、自成体系的统治优势,仍然保留较强的军事实力,他们都是汉朝统治的隐患。草原的匈奴民族,利用楚汉相争,经常南下骚扰,他们也给北部边疆地区百姓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秦末以来连续七年的全国性诸侯混战,关中、关东地区人口凋敝、土地荒芜,国家和百姓入不敷出、异常贫困,城市里断桓残壁、道路不通。如何使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背井离乡的百姓回乡安居乐业,被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困扰刘邦君臣们最重要的问题。 西汉皇朝建立后,首先大赦天下,并实行大规模的军队复员,给无产者官方授予土地,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类法律制度,此时大多数地域实行的是刘邦入关灭秦后,宣布的“约法三章”,初始取得了各类阶层的广泛拥护,但随着时间推移,“约法三章”过于简陋。汉王朝于是废掉了《秦律》部分过于严苛的条款,制定并实施《汉律》。在随后惠帝、吕后、文帝时期,各类律刑都向着宽容的方向发展,从而给社会创造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统治环境,这对于生产的恢复和各地民众的臣服是有利的。 我们这个灾难重重、满目苍夷的国家,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三 刘邦移居洛阳后,正准备对这个数百年的历史名城进行规划建设时,一名小小的戍卒娄敬提出否定意见,并建议迁都关中,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个决定对于西汉二百多年的统治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02年5月,齐国人娄敬奉命到陇西郡戍边,路过洛阳时听到皇帝决定把这里定为都城。娄敬连忙放下推车,顾不上更换羊皮袄,找到同乡虞将军,请他引荐皇上,说有要事汇报。虞将军看到娄敬衣服破旧,劝他换一件像样的衣服再见皇上,娄敬不以为然,坚称见皇上衣服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什么事情。 娄敬见到刘邦,明确提出建都洛阳是下策,应该建都关中。 娄敬从周汉两朝取得天下的历史条件说起,分析了关中、洛阳地理地势的差异,着力阐明关中优势,力主迁都关中。由于娄敬的分析和结论都有理有据,刘邦一时没了主意,他举行廷议,汉朝的文官武将以关东人为主,大家争着说东周在洛阳定都达到数百年,而建都关中咸阳的秦朝二世而亡,所以应当建都洛阳。 正当刘邦不知所措时,张良站了出来,他认为娄敬的建议是正确的。关中拥有天府之国、固若金汤的地形优势,郡县统一、百姓拥戴的政治优势,土地肥沃、粮草丰裕的经济优势,民风淳朴、重信包容的文化优势。而洛阳是东周王室亡国之地,此处天子气象已失,汉朝要想江山万世稳固,就应该舍弃洛阳迁都关中。 刘邦拿定了迁都的主意,当天就起驾西迁关中。他为了表扬娄敬的意见,特赐娄敬改姓刘氏,任命其为郎中,封号为“奉春君”。 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汉朝统治中心放在关中是英明的决策,在随后进行的削平异姓诸侯王战争和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中,中原地区一片混战,关中地区安定繁荣,并作为稳定的战略根据地,为大汉皇朝在历次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保障。 四 汉在分封完诸侯王后,公元前201年,刘邦分两次分封了29位列侯,并亲自给29人排了座次。 现在流传下来的座次排序有两个版本,一份名单中前六名分别为:萧何、樊哙、张良、周勃、曹参、陈平。另外一份名单排序则为:萧何、曹参、张傲、周勃、樊哙、郦商。 但是无论两个版本如何排序,萧何都是“第一功臣”。 关于谁当“第一功臣”,这些受封的列侯也参与了讨论。 大家的意见首先集中在张良,大家都一直认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二是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第三是周勃,连刘邦都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 但是刘邦却把萧何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封赏在群臣中排第一。这个结果引来轩然大波,特别是武将们认为封赏极不公平,甚至有将军当众质问刘邦:臣等身经百战,攻城略地,出生入死,方得封侯。萧何不过是做些文章,说说意见,凭什么功劳反倒在我们之上。 刘邦对于将领们肆无忌惮的争功很是厌恶,便故意奚落道:你们知道猎狗吗? 将军们回答:知道。 刘邦严肃起来,咄咄逼人的教训道:打猎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狗,但发布命令指明猎物在何处的是人。今天你们能捕到猎物,就是那只猎狗,而萧何是发布命令的猎人。 刘邦的话极其尖刻,给将军们丝毫不留情面。他的核心理由是萧何在大汉皇朝建立中,贡献是全局性的,其他将领们也很重要,但大都是局部性的。两者相比,萧何自然贡献更大一些。 萧何与刘邦是多年知己,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吕雉的红娘,当年刘邦赴宴,未拿一文,萧何却高喊“贺钱万”,间接促成两人的婚姻。在起义中,萧何率领家族数十人追随,满怀忠诚侍主,妥善处理国事。如今皇朝建立,正需要能臣来安邦定国,这时排名,武将们自然要靠后站了。 张良是韩国丞相的儿子,他一心辅佐韩王成,第一次到刘邦身边,是韩王成派来的,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这才彻底投奔了刘邦。张良与刘邦之间的信任、默契自然比不过萧何。 自古以来,相权君权总是围绕权力分配相互博弈。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亲密的关系都会变淡,所有的尊荣辉煌都会落幕。最是无情帝王家,萧何最后也陷入了被刘邦猜忌之中,但萧何通过“自黑”的方式,最终打消了刘邦的疑虑,并举荐曹参接任丞相,算是难得的善终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