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小藩:资兴回龙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颗明珠(中)

 温馨微语 2021-03-12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曹小藩

04

观澜书院,闪耀着文德兼修的教学文化

曹氏观澜学院,位于资兴市七里镇(今回龙山瑶族乡)柏树村西廊舖上,它坐西朝东,系回龙山文脉。该书院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创建于北宋初年,创建者为曹靖。据清代雍正《湖广通志》记载,观察书院,在兴宁西北,宋曹靖建。第二种说法是创建于南宋年间,创立者为曹行锡。行锡公为绍定年间进士,官拜巴州刺史。为教育曹氏后代,特在今资兴回龙山瑶族乡柏树村西廊铺上创建曹氏家族书院。据曹氏族谱所载《重修观澜书纪实》碑文: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绍定即南宋理宗年号。绍定四年即公元1231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了。
书院建成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出了一个状元、六个进士。近代,曹氏家族子弟曹觉民、曹里怀都曾在此书院读书求知。
观澜书院为郴州所建最早书院。观澜书院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一砖一瓦、木刻及碑文,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今天见到的观澜书院为清末重修,占地面积约六百多平方米,虽不足曹氏族谱所记原状的六分之一,但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元、明、清及民国的历代碑刻均有保存。
观澜书院的治学思想,不亚于当代清华、北大。《观澜书院纪实》刻文:吾祖先所望于我者,岂徒口耳词章之学,钓功名,缴利达而己哉?不也,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存天理于至静中,而欲止于方萌之际,致知而力行之,有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亦学者分内事耳,如是,上可增光于祖先,下可名垂示于后人也,尚其勉之哉。观澜书院先辈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胸怀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盛而不衰。
曹氏观澜书院,近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5

百年石墩桥,荡漾着独特的桥梁文化

资兴市七里镇(现改为回龙山瑶族乡)桃源村桥头江,南依罗宵山脉回龙山支脉方家庙背岭,北靠桃源河(耒水二级支流之一)。
桥头江是资兴县原县城兴宁通往本县北部乡镇碑记乡和七里镇并连通永兴、安仁和茶陵三县古盐道(通往广东韶关)上的一个古村落,该路古称资兴北路,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处驿站。
桥头江有座古石墩桥,名桥头江桥,兴建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该桥竣工通行后,桥头江人在桥南端建了一座庙,古称护桥庙,不幸在文革中被毁,现在所见到的桥庙古迹,只有两柱长宽均为50厘米、高约1800厘米的正四面体石碑,石碑上刻有《桥头江桥建桥记》及《乐捐人名》,字体为正楷,排列整齐,蔚为庄严。
桥头江桥历经百年沧桑,而又充满传奇。桃源河河面宽,计有六个桥墩,五孔桥面,每孔桥面均为6米。桥墩设计科学、工艺精湛。桥墩两端是棱角,桥墩长8米、宽4米、高6(另藏地下之基脚约2米),基脚最底层是直径约30厘米的松树筒子。桥墩所用之石村为碳酸钙石头,每个桥墩同一部位的石块长宽高都一样,每块墩石约二百多斤,由石匠精心凿成,糊石缝用的材料为桐油石灰。
桥墩上还置有凿着两孔用于穿杉树杆作为护栏的栏墩,也是碳酸钙石头,长约50厘、宽约15厘米、高约100厘米,孔径约15厘米。相传,建桥通行以来只安装过一次护栏。
桥头江桥颇具传奇,自建桥通行至今一百多年,经常有人不慎从桥上掉下去,但是都安然无恙,无论是小孩、壮年人还是老人,无伤无残无亡。桥头江老人相传,这得益于当年建桥竣工时建桥石匠主事人杀龙鸡时立了乾坤之言:桥头江人人心善良,过往之人均平安无事。
桥头江桥桥面,原先笔直粗壮的杉树编成成,每孔桥都是8根杉树。
由于桥墩端头是棱角,抗洪水冲击性能非常强,如果不是洪水把桥墩基脚冲空,既便是满桥面洪水,也冲不垮桥墩。
桥头江桥,百年沧桑。在其上游建半垅水库之前,无论哪年发端午大水,都没被冲垮,因河水洪峰冲涮,只是发生过三次改道,河水主流最初是从靠桥头江村的第一孔桥下经过,当时这孔桥水深一两米。1980年桃源河发端午大水,河水距桥面尚有三块墩石的样子,桃源河发生第一次改道,主流从第一孔桥变到第二孔桥,此次洪水冲毁了祖父以前在桥头江挑水涧边的开荒开成的一串田。
第二次河流改道是1986年前后,这次端午洪水更大,洪峰距桥面两块墩石,我们桥头江人都担心洪水把桥墩冲垮。几天后洪水退了,发现洪水把第二个桥墩冲得露出了桥基,打底用的松树筒子都露出来了。
第三次河流改道是1989年发端午洪,河水把第三个桥墩冲边上的沙石冲走了。第三孔桥下先来是陆地,这次洪水把第三孔桥的陆面沙石冲走,致第三孔桥下也过水了。
资兴市桃源河上游建了个半垅水库,该水库于1986动工兴建,19926月关闸蓄水并发电。桃源村村民当时都认为政府拦河筑坝建水库是好事,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是水库关闸蓄水后,水被放往西干渠给大石庵水电站发电,而桃源河却减水达三分之二,沿河两岸生产灌溉用水紧张;二是,每年春季连降暴雨时,水库蓄满水了,就开闸往桃源河泄洪,使桃源河改道几次,桃源、柏树两村在河边的水稻田悉数冲毁。桥头江桥靠段家的三个桥墩就是在半垅水库泄洪冲毁的。桥头江桥严重冲毁后,过往之人得打赤脚过江,冬天天寒地冻,村民、学生出行都极不方便。当时在市政府当秘书的桥头江人曹仲藩同志根据家乡受灾实情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灾情报告,并会同桃源村委及七里镇党委政府商讨修复桥头江桥事宜。在袁生权市长的大力支持下,救灾修桥工作全面落实,把冲毁的桥墩改成混泥土结构桥墩,桥面也用了钢筋混泥土,桥上可以过牛及摩托车。

06

安永资古道,印记隆盛祥和的古交通交化

从郴州安仁县,经永兴、资兴、宜章县到广东韶关,有一石板砌成的古驿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省道。该古驿道正好穿越回龙山脚下的原七里镇七里村——株树村——桃源村——湘源村凤凰山,连接团结乡草铺村——博来村,通往原碑记乡的松木村——观音阁——兴宁镇,继续往南连接旧市乡——滁囗乡——宜章县的瑶岗仙,直达广东韶关乐昌县坪石。先辈称之为湘粤盐道。
该古驿道沿途所经过之乡村,当时都有开伙铺(现称旅馆)的,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挑盐的、挑菜的、走亲戚的、贩牛贩猪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伙铺生意红红火火。据笔者家父说,曾祖父祖母就是靠着在桃源桥头江开设伙铺,养活了四男二女,可谓当时之兴旺。
从七里桃源到兴宁这一段古道,笔者在资兴一中读书时经常走。该古道全是石板砌成,宽约一米多,路边的杂草荆棘,沿途村民每年自发地去砍除。古道每隔五六里地,就建有一个砖瓦结构的亭子,供路人避雨歇脚。
还有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当时牲贩从兴宁、碑记买活猪、活牛赶着经过笔者老家桃源桥头江那亭子时,到了桥头江,那些牲口就不动了,不管你怎么抽打牲口,它们就是不往前走,老是在亭子里打转。后来村里的老人叫那些牲贩烧柱香敬了神仙,那些牲口才赶得动了。

作者简介

曹小藩,笔名曹禹,男,汉族,湖南省郴州资兴市人,197112月生,大学文化,共青团员,诗人、作家协会成员、抗日卫国战争纪念网特约通讯员、《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中国近代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擅长各类文体,作品多在省级刊物《山西文史》、市级刊物《人文湖南》《郴州文艺》及国家级刊物《黄埔》等刊物杂志发表。好工古体诗,常以诗描物、记事、赞景、抒情、明志,部分古体诗收录于国家级出版社即团结出版社出版的CCTⅤ礼宾书《中华诗词歌赋——文学精英大辞典》。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曹小藩:资兴回龙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颗明珠(上)

曹小藩:我的父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