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桌子的遐想

 燕鼎文化 2021-03-12

余自幼钟爱桌子,刚记事儿就在小炕桌上吃饭,上小学时坐在板凳上写作业。再往后即与八仙桌、两屉桌、三屉桌、方桌、圆桌打交道,直至有了写字台,装腔作势地在上面“舞文弄墨”。

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京剧,尤其爱听京剧《上天台》中刘秀的“王离了龙书案”一段儿。原来只会哼唱一句,去年才能把整段唱下来。那时觉得官做的越大,文化越深,桌子就应该更讲究。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好的书案,必定要多看两眼。既看到过真的龙书案,也看到过紫檀、黄花梨等各种红木的书桌和写字台。

如今,写字台上的配置越来越豪华,精致的摆件、电脑、复印机,全都摊在上面。但是,坐在上面的人,有的还写不出通顺的一篇短文。听说有的花高价请人设计签名的样式,最长见的是草书,“龙飞凤舞”能唬人。关上门练。稍熟后,在公众场合,居然能像戏台上古代书生壁上题诗似的,在幕墙上涂抹一番,获得掌声称赞声。

我的老师颖川先生,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他的书斋、书桌和文学作品连起来。

我每次到先生的燕斋,十有八九见到先生或伏案疾书,或站在桌前整理文稿。虽年事已高,都很少开灯,尽管桌上有一盏台灯。光线暗时,就将书桌移向南窗下,利用自然光更觉便当。

书桌是一张普通的两屉桌,高约八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长一米左右。是用东北榆,也叫洋榆木做成的。原来上了底色,刷了清漆。因为我家中的老家具都是用东北榆做的。花纹相同,眼熟,所以敢肯定。

前日,我又到燕斋。节气临近冬至,天燃气已经接通,壁挂炉开始运行。再加上今年大气治理初见成效。入冬以来,尽是晴朗的日子。室内温暖如春,阳光明媚。先生站在桌前正翻阅大型画册《雄安记忆》中的景物。赶上兴头,呼之“美哉!美哉!”并捧给师母同观,一对老人其乐融融。

无意中我的目光落在不知看了多少遍的书桌的抽屉上。抽屉的捏手上方各有一片不规则的磨痕。俯身细端祥,原来长年无数次的推拉,用指甲把厚厚的木板生生地“雕刻”出两幅立体图案。南边的像一只负重而行的蜗牛,北边的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古代帆船。面积有小孩儿的巴掌大,凹下去两三毫米深。美术欣赏有它的特点,一幅画有的写实,有的写意。写意就是在似像不像之间,看它像什么,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想,两幅线条儿粗犷的原生态写意画,如同先生的人品。既有蜗居陋室,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勤俭作风,又有人到暮年,壮心不已,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中依旧永往直前,继续创新的精神。

桌面上的底色由远及近,逐渐变淡,到里侧边缘时,已露出了东北榆自然的黑白两色花纹。亦如先生的作品一样,炉火纯青。凡是文学大家与大家的作品,达到高峰之后,必是返朴归真,透着灵性和朴实无华的美学意蕴。看到这里,突发萌想,坐在好的书桌上不见得能写出好作品,好作品也不是必得出自好的的书桌。关键是作者具有长期的生活积淀和深厚的学养,功夫到家文自美。

琢磨着先生的书桌,又看到先生坐在冰心老人身旁的老照片。我虽无缘亲眼见到,却根据照片判断,冰心老人的书桌与眼前这张书桌,连颜色都近似,再普通不过。两代文学家,在同样的书桌上,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人人崇敬的文学前辈。

四十多年前的书桌上,放着“山”字型的笔架,一支碳素笔,眼镜盒,一部翻旧了的《现代汉语词典》,封面上先生手书:“吾自童年始,几乎每天都要请教这位文字学教授。他总以无声而胜有声的口吻,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

书桌旁坐着年逾八旬的先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拉动抽屉,用岁月打磨着充满沧桑的桌面,笔下迸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文字。

这张书桌有幸遇到先生,先生也让他的书桌承接着笔墨书香,达到了人文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2017年12月27日草于陋室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云涛 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公众号编辑部

顾    问:凸   凹       颖  川

主    编:刘泽林

副主编:刘剑新       陈  北

编    辑:张   烨       釗  琋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