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注重教育既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也是广大家长的软肋。只要是孩子教育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要是再和分数有关,那就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 于是,就有了天价学区房,就有了遍地的校外培训班。 和稀缺抢手的学区房不同,培训班是遍地开花。现在出去逛街,各品牌的培训班已经和饭馆商店平分秋色。 换句话说,校外培训班已经和公共厕所一样,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每个孩子不是在去学校的路上,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除了不能穷教育,咱们还有一句话——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当花朵们都在培训班加班加点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心疼孩子了。 是啊,在以前我们穿着开裆裤抓蚯蚓爬树的年纪,现在的孩子已经戴上近视眼镜学奥数英语,为了打败同龄人全家齐上阵了。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校外培训班。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此发表意见。 有人说:
还有人说:
概括一下,就是疯狂扩张的校外培训班占用了学生时间,增加了学业负担,也损耗家长钱财,形势不容乐观。 这话说到了家长的心坎里。 可还有一个问题没人回答,校外培训班并不是强迫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去呢? 有了意见自然就要有行动。 3月10日,北京多个城区的教育培训机构声称陆续收到通知,要求不能复课,并已开始以“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进行突击检查,整顿的重点是办学许可证和资金监管。 此前本来就因为疫情关闭多时的线下培训机构,又迎来了舆论和监管收紧的态势,这股风是否会吹向全国还是未知数。 虽然北京市教委今天辟谣了“线下培训”相关消息,明确表示此消息不实,但校外培训机构的争议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培训班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部分孩子上了培训班是不是对别的孩子不公平?如果所有孩子都上了培训班,是不是等于都没上?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容易,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培训班发展得这么快? 除了家长们教育意识经济能力的提高,还有政策的“助力”。 1999年6月,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从那时起,先是抓学校规范办学,强调“校内减负”,然后又抓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一阶段强调“校外减负”,最后是综合治理,两手都要抓。 应该说,“减负”的初衷是好的。 孩子们不应该把时间都用在写作业上,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德智体美劳再厉害,不过是锦上添花。升学考试要的是分数,没有好分数就没有好学历,没有好学历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前途。 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小学阶段实行等级制评分、不公布考试排名、规范学校招生不得与竞赛挂钩、学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补课、学生放学后必须离校…… 这些出台的减负措施恰恰与分数相违背,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培养成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天时地利人和,培训班不红火才见鬼了。 现在的孩子确实苦,初中向高中看齐,小学向初中看齐,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巨大的升学压力。 这其中培训班当然有责任,大力营销宣扬焦虑,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加入这场“加时赛”。 更好规范校外培训班,我相信广大家长都是支持的。 但它不是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狼多肉少。学生就这么多,入学名额就这么少,人生出路就这么几条,竞争压力是不会消失的。 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狼少点,要么肉多点,这两个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或许还有第三条路,让一部分狼改吃草。 你三点下课,在外边疯玩。 他在家上一对一辅导。 你负责快乐,他负责成功,这样好不好? 老斯基财经 财经,你见过这么聊的吗? 39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来自: 亮哥eoim8x8y62 > 《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