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原爱决定离婚的消息,已经过去好几天了。 可实际上他们的感情滋生裂痕,却早在「美满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就开始了。 如果说婚前的江宏杰,在恋爱中的付出是100分: “福原爱喜欢喝奶茶,他会把台湾所有的珍珠奶茶都买来。” 那婚后江宏杰的表现,则把这一切都抵消了:
这些话简直是利刃,对处处以爱人为先的福原爱来说,每一句都是伤害。 如果再拿福原爱的付出做个对比,更会让我们看清,爱给错了人是怎样的浪费:
这其中,固然有文化差异。可福原爱对爱人的珍视,几乎弄丢了自己。 而这一切,都要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福原爱和江宏杰的相处模式,和她小时候与妈妈的相处模式,太像了。 无一不是「只有做得足够好、足够优秀,我才会被爱」。 3岁就开始打乒乓球的福原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想要从哥哥那分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力”。 后来天赋强过哥哥的她,果然成为母亲福原千代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别的小孩子无忧无虑过童年时,她却每天至少有4小时都在训练。 在她成长的很多时刻,妈妈福原千代更像是一个魔鬼教练,而非守护者。 当她因为比赛紧张到大哭,妈妈没有给她安慰,而是冷着脸推开:“不行,不要哭,回去,好好打”。 当她训练失误,妈妈故意说:“那不打了,回家吧。” 只有5岁的福原爱,却能觉察出妈妈语气里的“失望”,赶紧哭着补救。 可以说,福原爱是被迫成长的。 她很清楚,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要坚强、要表现出色、要不断进步...... “只有努力才会获得爱和认可”的潜意识,从幼时就植根在她心底。 以至于后来的她,在面对一个有强控制欲、多次语言暴力的爱人时,最先想到的不是逃离,而是先检讨自己。 日娱圈杂志《周刊文春》译文 这样的福原爱,格外让人心疼。 同时她的「不配得感」,也映衬出那些有同样经历的女生,在爱中有多卑微: 小时候的爱太匮乏,长大后才会为那一点点爱,奉献自己的全部。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我,花样女王》,影片改编自美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坦雅·哈丁的真实故事。 真实的坦雅,和福原爱有很多相似之处。 3岁就开始训练滑冰的坦雅,一路在妈妈的打击教育下成长。 训练中途想上厕所?没门!于是,小坦雅只能边尿裤子边滑冰。 妈妈问话回答晚了,下一秒就被踹倒。 更不用说,因为表现不好动辄被打骂。 所以,从没感受过几分温情的坦雅,第一次被男生追求时,对方只说了句“你太漂亮了”,就足以俘获她的心。 然而这样轻易开始的爱,从开端就能预见结局:暴力、恨意、侮辱、毁灭。 她不是没想过离开,可只要对方说一句“我真的爱你”,她就立刻缴械投降。 她分辨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 因为她觉得,“我妈妈也打我,但她是爱我的,所以杰夫也是吧”。 看到最后,坦雅的结局不怎么好:她爱的人,间接毁了她的职业生涯,也毁了她唯一引以为豪的资本。 所以你看,分辨爱、学会爱,远比害怕不被爱更重要。 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有些爱撕开了糖衣,到底是真心,还是一地碎玻璃。 前不久《奇葩说》有一道辩题——「总被人渣是我的问题吗?」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类女生:她们像极了福原爱,在感情中一味付出、迷失自我;也像极了坦雅,在感情中受尽伤害,也很难离开。 这类女生也往往有一个共性,明明她才是受伤的那个,却会不断怀疑自己:
可是,节目中黄执中的观点,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多少女孩到成为受害者的时候,她们都在死死地觉得,是不是我也有错,而我们最努力的就是这一点,放过你自己。“ 兔姐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因为总是遇到渣男,所以怀疑自己天生不配被爱。 每次她和男朋友出现矛盾,她都会为了避免争执而低头妥协。 直到后来她才发现,男朋友遇到冲突时,习惯表露出失望、不满和逃避的态度,和小时候忽视她感受的母亲如出一辙。 有句话是她的真实写照,“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一生都在争取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所以兔姐觉得,与其嘲笑这类女生是“吸渣体质”,不如看见她们内心深处的困境: 因为没有很好地被爱过,所以她们更需要被爱和被欣赏,来证明自己值得。 其实,我们说过很多遍“原生家庭”这个词。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原生家庭没有感受太多爱的女生,恋爱就一定会失败。 有时候,她们需要的只是一点儿勇气。 就像上文提到的两个女生:福原爱和坦雅。 福原爱发了最新声明,表达出“坚决要离婚”的态度。 坦雅最后也离开了渣男,组建了新的家庭,生儿育女。 也许她们曾经为了“被爱”付出一切,但现在,她们终于看懂自己:“我不需要别人的爱来证明自己。因为真实的我,配得上被爱和更好的东西。” 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这个道理,兔姐希望每个女生都能明白。 点个“赞”吧,愿你从今往后,能坦然接受别人的爱意,更能好好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