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叫程沭,是一名机关退休二年的退休人员,退休后热心于公益活动。曾参加过妇联组织的耿车镇中心小学暑托班项目,皂河镇第二中小学暑托班项目,团市委“志青春 益起来”项目,市民政局文明伴我行和龙河镇中心小学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等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二年间,帮助贫困留守儿童300余人,看望贫困留守儿童32人次,看望慰问孤儿9人次。 热心于公益活动——这是我母亲在我小时候给我留下的深刻影响。60年代是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对于普通家庭能吃上饭是当时人生最高境界。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出来“要饭”的人很多,而且是真正的“要饭”,要口饭吃,只是为了活命。与现代版“要饭”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现代“要饭”的是不“要饭”,只要钱,现代“要饭”的看起来是“要饭”的,指不定他们一个月的收入比你的收入还高。言归正传。我母亲一看到门口站着“要饭”的,“大娘大娘行行好吧!给口饭吃”,如遇到吃饭时我母亲会立刻盛碗饭夹点菜让我们送给“要饭”的,若错过了我家吃饭点,我妈会转身从厨房拿个剩馒头剩饼剩饭,让我们送给“要饭”的,我妈还不让我们说“要饭”的是“要饭”的,让我们根据“要饭”的年龄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若在路边看到“要饭”的,我母亲会远远地站在那里,掏出一分或二分钱让我们送给“要饭”的。现在回想起来,我母亲是在默默地培养教育我们要做心地善良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母亲的这种品德深深影响着我,我也将他传承了下去,在我女儿小时候,每当我看到要饭的,我先甄别一下,觉得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会掏出一元钱让女儿送给“要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要饭”的饭资也在增加。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心地善良,忠厚老实之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影响了孩子心灵和日后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家风的传承。 我父亲是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我母亲是中专生,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中共党员,家境比一般老百姓要好些,但仍然很艰苦,吃是定量的粮食,没有额外多余的食物可吃,穿是老二穿老大旧衣服老三穿老二子旧衣服,我们家姐妹六个,没有男孩子,老大的衣服一真可以穿到老六。虽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封建传统思想在骨子里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哪个年代知识分子同样有这样的封建思想。为了生儿子勇往直前,生了六个女儿。遗憾的是我母亲一辈子没生到儿子,只好认命。我们和小伙伴吵架他们会说我们家断子绝孙。就是这位断子绝孙的母亲,于2019年去世,享年86岁,去世前三年一直住在医院,由我们姐妹六人轮流服待,医生、护士和病友都说,这位老太太真有福气......。 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虽然生了六个女儿,好在我们六姐妹长得如花似玉。在父母精心培育下,我们姐妹六人都成人成才了,在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上山下乡,批林批孔等运动中,我的父母借来了许多书籍,订阅了许多杂志,要求我们在家学习。在哪个年代,我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没有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恢复了高考,我们姐妹六人先后考上了学校。 我是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三年考上了中专,我是家中老二,父母让我考中专,能早点毕业工作挣工资补贴家用。中专录取的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很多,录取的分数线是172分,我考了239分的高分。在当年考入中专的才是真正的学霸,考上中专,收到录取通知书,报到时就立马迁户口。毕业后国家包分配。毕业一分配,就是国家干部身份,很多用人单位抢着要,就好比中师毕业生,在当年要是哪所小学来了一名中师毕业生,估计哪所学校的校长的嘴巴会咧得像大括号似的,合都合不上。现在县城的小学都要本科研究生毕业。当年能考上中专的学子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在当年,只有考不上中专的人才会选择去读高中,中专文凭完全可以处于所有学历鄙视链的顶端。曾经的中专学子是时代的“脊梁骨”。 我就是当年中专生的一员,如今的我们已退休了正逐渐老去。既然是当年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退休后我们这一代当时的“脊梁骨”还当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20年我参加了初级社会工作师考试,以社会综合能力63分,社会工作实务70分,顺利通过,我这退休后的老太太参加年青人的考试,而且拿到合格证书。 退休后热心参加了五项公益活动,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参加的创投项目,对各位贫困留守儿童的不同处境、不同家庭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是帮助孩子们融入学校、融入同学中,帮助他们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歧视,增强助人自助能力。二是帮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教他们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让他们有一定的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三是利用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发挥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作用,帮助社会救助对象缓解心理压力,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四是资源连接的功能,社会工作者既可以帮助救助对象了解和衔接各项社会救助资源,发现有特困的家庭我们及时与民政部门沟通。五是面向社会救助对象宣传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使符合条件的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同时也倡导全社会焕发爱心,给社会救助对象以更多的关怀、爱护和帮助。 热心公益活动永远在路上,我要将我的余热发挥到公益事业中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21年3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