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为何退出《反导条约》

 wupin 2021-03-15
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与国内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于13日宣布美国将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一决定为美国政府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扫除了障碍,但对国际裁军进程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损害了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础,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布什宣布退出《反导条约》的决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为了维护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美国近年来加紧研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反导条约》是美国部署这一系统的主要障碍,美国一直在寻求修改、废除或单方面退出这一条约。今年年初开始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具有浓厚的军人背景,代表着军火工业集团的利益,因此自上任以来加快了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

  但是,俄罗斯和世界多数国家认为,《反导条约》是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石,应当维护和遵守这项条约。1999-2001年联合国大会连续三年通过决议,呼吁维护和遵守反导条约。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加紧外交斡旋,希望俄罗斯能够支持修改或放弃《反导条约》。由于俄罗斯立场坚决,反对修改或放弃条约,布什政府今年8月作出决定,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来决定何时退出条约。终于,布什选择现在这一时刻宣布了这个决定。人们认为,布什宣布这一决定在时间选择上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根据布什政府的计划,美国将于2004年也就是布什本届总统任期结束之前建立初步的导弹防御系统。迄今为止,美军方已经进行了5次导弹防御试验,但在这些试验中,拦截导弹都是从陆基固定发射架发射的,尚未涉及《反导条约》禁止的海基、空基以及陆基机动系统。目前美国防部正考虑在明年2月份进行的下一次试验中开始使用海基雷达,而且更重要的是明年四五月份将在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动工兴建5个拦截导弹发射井,也就是开始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基地。这些都明显违反《反导条约》的规定。条约规定,如果签约双方中任何一方决定放弃条约,必须提前6个月通知对方。因此,布什在离建立国家导弹防御基地正好6个月之际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同时,“9·11”事件与对阿军事打击为布什提供了有利的国内氛围。在“9·11”事件之前,美国国内对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美国面临的威胁并非来自所谓“无赖国家”的核导弹威胁,而是常规武器或者劫机、爆炸等传统的恐怖袭击。“9·11”事件为反对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但布什政府利用这一事件后人们对于遭受外来袭击的担忧,大肆宣扬弹道导弹对于美国安全的威胁,称“9·11”事件凸显了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迫切性。特别是随着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开展,布什政府的支持率比以前提高,为推动导弹防御系统减少了阻力。布什作出这一决定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

  此外,“9·11”事件后,美俄关系得到改善,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反导条约》问题,布什政府认为,选择这一时机宣布退出条约不至于招致过于激烈的反响。俄罗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积极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美国也需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美关系迅速升温。俄总统普京13日在对美国决定退出《反导条约》发表评论时虽然表示美国此举是“错误的”,但同时强调这不会影响俄美关系和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此间一些评论认为,布什政府退出《反导条约》标志着美国在现代史上首次退出一项重要的国际军控条约。它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对国际裁军进程和国际安全与稳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导条约》是在冷战期间签署的。它通过所谓的“核恐怖平衡”使人类在冷战的紧张对峙中避免了遭受核战争毁灭的灾难。今天,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它仍然是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目前有32个裁军和核不扩散的国际条约同它直接挂钩。如果布什政府能够背弃《反导条约》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其他国家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退出有关的条约?早就有一些专家学者担心,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将破坏全球的战略稳定,进而引发新一轮规模更大、威胁更甚的军备竞赛,世界和平将受到更大的威胁。

  冷战后,各国人民普遍希望两极世界结束之后能够建立一种较为健康的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新秩序。而美国政府以对付导弹威胁为幌子,企图建立一个能够永远确保它绝对军事优势的盾牌,从而争得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这一做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美国的决定尚未引起俄罗斯或美国的欧洲盟国的激烈反对,但从长远来说,无疑将会引发一系列更深层次的矛盾。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所指出的,布什的这一举措是开创了“一个使美国自己也会后悔的先例”。(谭新木 王发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