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在于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我们会通过头脑拥有的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加以逻辑推导思维演绎判断决策,来解决你经历或者正在遇到的事物,第二种认知模式就是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全新的个体,去感知和经历,爱丁顿将这种认知模式称之为亲证(intimate)一旦当思维出现的时候亲证就会消失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系列的符号。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时,此花与你一时明白起来,这就是亲证的认知模式体现,但当你开始在头脑里面搜索这个花的概念,用思维给花下一个定义的时候,试图辨认花的品种的时候,亲证的状态就不复存在了。 #抑郁症#或者#焦虑症#等等诸如此类心境障碍,往往都是用头脑思维解决思维问题失败后的产物,如同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所阐述的那样:认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但是随着意识的唤醒,我们的心身就开始一分为二了,扮演了演员跟观众两种角色,于是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用意识疗法的观点来解读这个问题就是在抑郁症状态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头脑的思维去认知这个世界,同时在这个思维的状态下去推导演绎并做判断下决定。与当下现实的世界接触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碰撞跟冲突,以情绪的形式爆发出来,以症状的结果体现出来。头脑进而想去调和这种冲突跟矛盾,采取的办法无非是压制抗拒跟逃避,深陷头脑的剧情当中而不自知,意识不到自己入戏太深。在这种状态下,意识疗法称之为现实世界的观众,跟头脑世界的演员。 当我们在头脑世界里面难以自拔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当下现实世界渐行渐远,会表现得冷漠偏激情绪化,这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人格特质。所以我有理由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隐藏在问题形成的过程当中。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当然这两种认知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存在!你要学会如何利用整合这两种认知模式。 这好比是水中月亮的倒影,并不是月亮的本体,是否能够详实的反映月亮的状态取决于水的状态,如果波澜不惊的水面就能够如实的反映月亮的状态,如果水流湍急就反映不出月亮的状态。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样的如果我们通过头脑思维去给自我下一个定论,你有可能会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让自我逐渐迷失! 当下才是进入到实象世界的通路,只有在当下你才能够分辨出头脑思维跟现实的区别,才能够从演员的角色及时退回到观众席上。而当你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头脑思维的逻辑推导思维演绎判断决策,那是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的,最终你不用通过扮演去活出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就开始浮现了。更多整合利用认知模式的内容参详以下专栏: |
|
来自: 新用户0830676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