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62期 | 人生必经的三种失望

 一眼空间 2021-03-16

朱老师说,人生要经历过三次失望才能变得成熟起来。

第一次失望是对父亲的失望,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就是天,他似乎是无所不能,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对父亲失望了,觉得他那么絮叨,观念这么旧,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父亲也不能给我,在你人生的重大关头他也不能鼎力相助。

特别是看到许多远不如自己的人,但依靠家里的背景,他们的起点比你的终点还高的时候,对父母和家庭的失望,有时候都能转成一股怨气,长久的埋在心里。

第二次失望是对孩子的失望,人常说:老婆人家的好,孩子自己的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中国父母自古有之的情节。

可是,当你把你的全部身心都投在孩子身上,甚至牺牲了自己许多的幸福和快乐,盼望着有一天孩子能够站在某一个领域的巅峰上去获得金钱和荣誉,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

可后来你发现,你的宝贝并没有按照你的设想,选择他的人生道路,他不会听你的话去报你给他选的学校,他不会去完成父母未竟的事业,而是选择了一条在你看来非常不着调的人生道路,做一些个连你都看不懂的新潮事,但最终却是默默无闻、平平常常,这时候,你会陷入到一种深深的失望当中。

第三次失望就是对自己的失望,你从励志高考开始拼搏,当你终于熬到大学毕业,又为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再寒窗苦读数载,然后是工作、创业,可当你年过而立,发现你还是一事无成,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离你心中期待的伟大理想越来越遥远,而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乔布斯却都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一举成名,这时候你会陷入到一种对自己的深深的失望当中。

朱老师的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

有人说没有经过失恋的女人不是完整的女人,没有经过被女人伤害的男孩也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那么一个正常而完整的人生是不是也应该经过三次这样的失望呢?

我在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个这样的创业者,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原来是在国家机关做一个小职员,后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毅然和旧体制决绝,卖了一套房子,又离了婚来到北京。

可能是来自小地方,他的视野、观念、能力都难以和创业这趟飞旋的列车匹配,所以他几次创业都失败了。

这期间又离了两次婚,卖房子的那几百万在他们老家算是钱,可在北京的创业圈里,这点钱连毛毛雨都算不上,再加上又离了两次婚,我估计他兜里就只剩下一点吃饭的钱了。

那次采访是在一个咖啡厅里边进行的,那个儒雅的地方是不能喝白酒的,只有啤酒,他好像不太过瘾,自己到外边买了一瓶小二锅头,再加上咖啡厅的啤酒,好一通喝,先是抱怨他父母都是农村的,不能给他钱和社会地位,然后又抱怨他的孩子不争气,跟他妈走了不要他了,当然他抱怨最多的是自己了,后悔自己为什么放着稳稳当当的工作不要,要下海创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关键时刻总是选错了方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总是反反复复的说,我这辈子算是交代了,都这个岁数了还来干那些二十岁人干的事,他对自己那种失望时是发自骨子里的。

坦率的说那次采访不成功,这样自暴自弃的创业者,也根本不可能写到我这本书里,他如果早点听到朱老师说的这三个失望的观点,并且知道这是一条人生的必经之路的话,他也许就不会这样自责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后来创业怎么样了,只是盼着他能看到我们《一眼空间》这期节目,从这三种失望中走出来,走向成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年人。

对父母的失望说明你长大了,对自己的失望说明你成熟了,对孩子的失望说明你做父母合格了,这每一次失望都是一次进步。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刚出版的《创业的基因》这本书。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