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70期 | 只会磨刀,不会砍柴

 一眼空间 2021-03-16

有一天我去大学的球馆打乒乓球,看到球馆里教练在教小孩练球。

练得够漂亮。

一个球教练和孩子能对打上几百下,教练够凶不断地在吼,家长在一旁又捡球、又倒水,脸上流露着欣慰的笑容。

孩子练得诚惶诚恐,一边是教练的吼声,一边是母亲殷切的目光,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了,只是机械地在迎合教练,同时讨好家长。

我看得一阵心揪。

孩子他娘,你把孩子送到这来,真是花钱把孩子耽误了。

我特想凑上去把这个话跟家长说透,可是看到家长那殷切的目光,心想:我这不是上去找抽嘛。

我十岁开始学习乒乓球,十一岁考到了北京市少年宫业余体校,算得上是童子功了。

但从一开始学球,我们就陷入到把“学”与“用”对立起来的泥潭里。

在严格苦练的大旗下,教练对每一个基础动作:正手攻、反手攻、发球、接发球,甚至连怎么握拍子都有严格的规定,正手对攻练习,讲究对打几百下不坏,看起来真是漂亮,慢慢地就把我们练地像个机器人一样。

这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平时动作练得挺规范,但比赛起来成绩却是一塌糊涂。

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比赛练习是两回事,练习打得拍数多,是因为互相照顾对方,所以一个球能连续打上几百下,花架子满天飞,有时候自己还陶醉在这种花架子当中。

而真正的比赛正相反,你怎么难受,对手怎么打你,你球接不到,对方才能赢。

我们就是这样被教条主义割裂了,比赛打输了,教练总结的时候不找出失败的原因,还说你基本功不过硬。

于是我们又陷入到无休无止地基本功练习中,以为按规定把这些东西练好了,就能应付那些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比赛了。

我们就被这种“用脱节”的方法练傻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童年时代埋下的学用脱节的思维方法,在我长大以后,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别的方面,真是吃亏无数,我觉得有时候甚至对智力都有影响。

现在我看到这些教练,还像几十年前教我们一样教今天的小孩,走着花拳绣腿的老套路,心里能不难受嘛。

活脱脱一个小孩没几年就练傻了。

不过那也没办法,这花架子打起来好看,这球有一半是打给家长看的,不然怎么掏家长兜里的钱。

万维钢老师说:知道和会用经常是两码事,现在有句话叫做: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获得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只要你有足够的好学心,你就能积累许多知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分子”。

他们赞赏的那些知识,有时候跟玄幻小说没什么区别,都只是给大脑吃的零食和向别人炫耀的谈资而已。

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可“知道分子”却只会磨刀不会砍柴,“知道分子”出身的创业失败者,在我们身边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创业者都有很高的学历,讲起马云、乔布斯来也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

为什么屡战屡败,就是因为他们不在实战中找原因,失败了总觉得自己书没读够,甚至推崇有的名人一年读几百本原著,这中学习和实战脱节的做法,只能做创业学者,而成不了企业家。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一次晚上走路的时候只顾着仰望星空,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有人嘲笑他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会仰望星空和有大学问固然了不起, 但能在实战中把知识活用并把事情做成,才是真本事,这个世界最终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一段有趣的小视频,这哥们一边骑车还一边还在苦练基本功,实战怎么样,只有天晓得了。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本期节目因某种原因,修改部分内容后重新发出。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