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中草药,打造除湿升阳良方 湿为万病之源,且湿近似于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 湿邪侵及人体,入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行动乏力。 湿邪侵袭人体,还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由于脾实四肢,清阳亦实四肢,故若湿盛,身体便像竹杆儿撑水箱,沉重到连起床和躺卧都艰难。 出自清代医书《嵩崖尊生》的黄芪芍药汤,补脾益气,舒筋活络,除湿升阳,可消此种症状。 组成:黄芪,炙甘草,升麻、葛根、羌活,白芍。 方中黄芪甘温,补气健脾,为君药。 炙甘草甘温,坚筋骨,长肌肉,助黄芪补脾益气,助运中焦脾胃。 升麻升麻,升举透发,其所升举的,主要是脾胃清轻上升之清阳之气。金元医家张元素提出“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补”。 又通行三焦,有“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之说。故升麻出场,助黄芪与炙甘草培补中焦,提升阳气。 大名鼎鼎的补中益气汤,也有这三味为人体之中焦运转,鞍前马后尽力。 升麻自己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不过瘾,又请来了个助手,这便是葛根。 葛根甘辛凉,升麻辛甘微寒,两味药都因甘味而补中焦脾胃,又因辛味而善于走窜,并以寒凉而散脾之火郁。共同人多力量大,将脾之清阳举高高。 两味脾喜喜的区别: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生津止渴、止泻痢之功。以此解肌发汗,风寒、风热表证均宜(风热上扰也是清阳不升的坏处之一哦)。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到升阳举陷之功,又清热解毒。 也就是说,葛根偏于主外,升麻偏于主内。共同成长,共同升清,合作共赢。 祛风胜湿之霸:羌活。 本方所治之症不是因湿而起吗?羌活能祛风胜湿哦! 什么叫胜湿?这是一种去肢体、关节、肌肉湿气的方法。祛风胜湿,是指在治疗一些湿邪为患的疾病时,适当应用一些“风药”,像个鼓风机般,令湿邪散之快,化之速,疾病易愈。 羌活为辛苦温燥之品,正善祛风,又善胜湿。其性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尤善祛上部之湿,舒缓肢节疼痛、肩背酸痛,项强筋急等。 不仅祛湿,更将湿多引起的身重,起床与躺卧艰难作了一个比较精准的打击。 关于白芍,本方本来是健脾胃,除湿升清阳的,为什么要加入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的白芍呢? 其一自然是因为肝藏血了。脾胃所主的运化,是需要血行来推动的,所以脾胃把水谷精微物质转化成血,储存于肝脏,利己又利它,以免肝血虚,脾胃的升清功能受到抑制。 其二,白芍还有酸甘化阴,降脾火的作用,以助同样可抑脾火的升麻和葛根更好战斗。 其三,白芍还有一个好哥们炙甘草,若是它俩到一处,具有柔缓筋脉的作用。但因此方毕竟因湿而组建,故白芍用量极小,就像一个戏的小配角,默默辅助前方部队做好培补脾胃中焦,除湿升阳,舒筋活血的大事。 加上君药黄芪的指挥,四肢也由此有力,身体变得轻捷,起卧得以正常。 一个问题:黄芪芍药汤如何服用? 水煎服。此为一次之量。 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黄耆芍药汤 《兰室秘藏》卷中:黄耆芍药汤 处方葛根 羌活各15克 升麻30克 炙甘草60克 白芍药 黄耆各9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鼻衄血多,面黄,眼涩多眵,手麻木。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黄耆芍药汤 处方黄耆1两(锉),人参1两,芍药3分,桂3分(去粗皮),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气血不复,虚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三因》:黄耆芍药汤 处方黄耆1钱半,当归尾1钱半,白芍药1钱半,白术1钱,人参5分,陈皮5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作1贴。 功能主治产后遗尿不禁。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三因》 《片玉痘疹》卷十:黄耆芍药汤 处方黄耆、芍药、酒芩、连翘、防风、大力子、桔梗、甘草、葛根、荆芥穗、人参。 功能主治固表解毒。主痘疹,未及期而骤发,此毒火太甚,营卫气虚,直犯清道而出。 用法用量加淡竹叶,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