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0万「奇迹男孩」,愿你在爱中被看见

 亮哥eoim8x8y62 2021-03-17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

我做过27次手术,这样才能呼吸、看见、不用助听器去听。」

电影《奇迹男孩》中,十岁奥吉带着「丑陋」的脸,勇敢地离开家,摘掉头盔去上学,遭遇了种种歧视和欺凌。

最后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接纳,收获了友情。

Image

然而事实上,真实的社会里,有上百万像奥吉一样的孩子,他们不被看到。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国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约有380万。这里除了肢体残疾,还包括了智力、精神等方面的残疾。

他们在家,在医院,在康复机构里,不断治疗、复健,试图进入普通的学校,过上普通的生活。

这些孩子家庭中,有的母亲难以接受现实,陷入抑郁,差点抱着孩子去自杀;

有的千辛万苦,走出绝望,但辗转各地,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康复机构;

有的积极复健,可好多年过去,仍收效甚微,还要时刻面对孩子离去的风险……

这些家庭很少为我们所熟知,他们不仅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还面对着来自朋友家人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也处在学习接受现实的漩涡中。

「我想变成隐形的。」奥吉一度沮丧。

「但你生来就与众不同,注定不会淹没在人群中。」

所有这些孩子,他们和奥吉一样,都是生命的奇迹,如此璀璨,都该在爱中被看见。

Image

Image

「失声」的家庭

瑜洁带6岁的豆宝出门时,几乎时刻都会遇到异样眼光。

豆宝患有非常罕见的染色体异常,发育严重迟缓。现在她只有6~8个月的心智,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一看,就是个不一样的孩子。

有些小朋友会跑来抓住推车里的豆宝,跟大人说「她不一样」。

有些大人会窃窃私语,或者问豆宝:「你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不下来自己走?」甚至责问瑜洁:「你怎么把孩子带成了这样?」

她公众号「豆宝巡游记」下的留言,也不乏责问的声音:「你照顾孩子的时间是不是没有管理好?」

她的亲人,也有类似的言语,给予他们夫妻的支持并不多。

最初,听到这些话时,瑜洁非常难过,总是保持沉默。后来,她学会反驳,并意识到一件事:发声尤其重要。

因为如果不说,就没人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Image

豆宝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瑜洁都处在非常抑郁的状态。孩子刚生下来时,医生就告诉他们,这个孩子随时可能不在。

「这个压力是巨大的,可以说是随时都有死亡恐惧。」

瑜洁开始频繁生病。加上豆宝在两岁之前,基本每晚半个小时就会醒一次,所以她也跟着休息不好。

豆宝不会动,她还需要帮孩子做全身按摩,一天至少五次,每次二三十分钟。

身体的疲惫、外在的质疑和死亡恐惧,沉重地压在她身上。

此外,她还很难为豆宝找到合适的复健机构。

瑜洁带孩子求助过医院,去过广州,最后终于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一家稍微适合的机构——北京慧慈健幼中心(公众号ID:beijinghuicijianyou)。后者有针对豆宝这种重度发育迟缓孩子的专门训练。

Image

特殊孩子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康复机构,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是去医院。但医院可能会给孩子下「死令」,慧慈的老师王娜说,比如医生可能会说「你的孩子活不到几岁」这类话。

慧慈的服务对象,大部分就是像豆宝这样的重症脑伤和发育迟缓的孩子。

他们会先对孩子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孩子不同的情况制定一对一康教计划。

爬、站立、行走这些大动作,并不是直接就要教的,而是要先不断训练孩子的相关肌肉群,奠定基础,再慢慢朝目标迈进。

Image

「康教是一辈子的事」

王娜也听到很多家长抱怨,他们的孩子会被叫成「傻子」这类不好听的词汇。

她说,有些孩子是基因原因造成的,还有的是生产时出现意外,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育迟缓,根本找不到原因。

她所在的慧慈健幼中心,即便在去年疫情之下,也大概有五六十个家庭,长期在那里接受康教咨询服务。这还不包括偶尔来的,以及只接受过评估的家庭。

他们从上海、台湾、河北、内蒙古等各地前来,还有像小明这样的家庭,他母亲带着他,直接从外地搬到北京,住到了慧慈楼下。

小明今年7岁,刚出生就患上了徐动型脑瘫。虽然身高和长相并不受影响,但他的意识难以控制自己的四肢,无法进行自主运动。

在慧慈接受服务一年多的时间后,小明学会了站立。

这种普通人眼里简单的行动,常常会耗费这些孩子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

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越聪明就越敏感,越敏感反而越不敢高位站立,他会没有安全感,非常害怕。一年多后,他才终于可以站一分多钟。

那是普通的一天,小明正在家里和妈妈看电视,突然他就能自己站起来了。这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开心。

王娜说:「这是很大的进步了!」

Image

她常常会这样夸奖自己带的很多孩子,她口里的「大进步」,其实就是一个站立、走路,或者仅仅是一小段爬行。

耗时长,进步慢,有时甚至没有效果。

这让很多父母在孩子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觉得迷茫,王娜说,他们很容易觉得孩子进步慢,所以一听到有方法能让孩子快速进步,他们就会想去尝试。

「康教是一辈子的事,没有特效药。」

Image

「康复孩子,也在康复家长」

「康复孩子,其实也是在康复家长。」

这是另一句康复师常说的话。面对孩子,不理解并非只有外界,孩子的父母自身,也总是难以接纳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很多家长逃避孩子的预后不良,瑜洁在医院里就看到很多。

比如,一位唐氏儿的妈妈,她拒绝承认孩子就是唐氏儿,坚持说孩子只是日常饮食休息不太好。

比如,她还看到一些自闭症孩子的家庭,父母最大的梦想,是孩子一觉醒来就好了。

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而他们逃避现实,或者否认现实。

「他们会带孩子去康复,但我想,他们是害怕经历一些痛苦,就像我之前一样。」

前段时间,有朋友请瑜洁去帮助另外一个家庭,她问他们预期是什么。孩子家长说,期望孩子能正常上一年级,跟其他孩子一样。瑜洁只好回答:对不起,我帮不到你。

「你必须要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你才能给出一个合理预期。」瑜洁看来,只有家长真正愿意去面对,他们才准备好了。

Image

瑜洁花了很长时间去真正面对自己的真实情况:只要豆宝在世一天,压力都会时刻伴随,包括带孩子去复健、照顾孩子、时间金钱的耗费等等。

「这些东西就是我的日常,如果我一直逃避不去接受,那我的状况可能会更差。」

当她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事之后,她的状况好起来了。在理性上,她调整了自己对孩子的预期;情感上,她也愿意去接受了。

这些家庭,最大的挑战,是尽管有治疗介入,却不一定会有效果:是希望渺茫的未来,是随时可能的死亡。

脑瘫、发育严重迟缓等症状,并不像我们平时生病,吃个药,或者做个手术就会康复。

他们只能选择康复训练,康复会产生费用、耗费时间,但它的效果不能保证。而且疾病越严重,预后越不好,豆宝就是如此。

瑜洁接受了。她现在对豆宝的预期,是只要孩子还活着,她就会坚持带她做康复训练,也尽力照顾好她。就是这样。

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她也释然了。

她意识到「歧视」可能是社会的常态,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所难免,正常的小朋友之间都会比较成绩,更不用说豆宝处在弱势群体中,而且是弱势群体中的底层,所以她免不了会被议论。

瑜洁还是会带豆宝出去遛弯,但她会观察,挑选看起来和善的人群,去减少伤害。

Image

生命的奇迹

在接触特殊孩子之前,王娜觉得他们很可怜,可在慧慈成为一名老师之后,她意识到,「他们其实挺可爱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会有情绪,会懂事,会反过来,给老师和家长带来成长。

王娜有被孩子气哭过。

有时让孩子做一个动作,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不会配合,所以会「恨铁不成钢」,非常着急。

可她很快又会被孩子「暖」到。

让王娜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给小明上完课后,他竟然爬到了窗台边,给王娜拿杯子,让她喝水。

小明妈妈没教过他这些,可孩子却在无意中给了大人惊喜。

还有一次,课后,王娜看到另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在看书,当看到某一页时,这个孩子情绪特别激动。王娜好奇地走上前去问他,他竟然念起书中的内容,而且一字不差,都念对了。

这让王娜惊异极了,从来没人刻意教过他认字,他只是非常喜欢看书,没想到看着看着就能认识好些字了。

Image

对瑜洁来说也是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觉得,豆宝是自己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后来她慢慢发现,孩子确实是一个重担,但也是一种祝福。

没有豆宝之前的瑜洁,特别拖沓,有了豆宝之后,她的生命反而慢慢进入了一个好的模式。

豆宝前两年在医院做康复治疗,那段时间每天6个小时,瑜洁都需要陪孩子训练,别的什么事都做不了。而她的休息方式,是背GRE单词。

瑜洁曾在外企工作,英语却一直不好,她挺介意这个事。之前她试过很多次,没有一次背完了。带豆宝时,她只有碎片时间可以利用,于是决定背单词。那一次,也是第一次,她真的全都背下来了。

后来,她还翻完了一千多页的艺术史;为了训练自己写作,一年挤时间写了30多万字;如今,她从零开始学日语,也学得很轻松。

「我觉得自己被训练出来了。照顾豆宝,基本上投入1000,可能收获只有5,或者0,甚至是负数。长期处在这样一个状况里,在面对其他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不会那么难了。」

瑜洁开始凭兴趣,降低期待,没有目的,没有负担去做其他事情了。

她还跳出了比较的怪圈。

以前,她很喜欢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认为自己再怎么学英语,也不会有同事讲得那么流利,再怎么写作,也不会有其他人写得那么好。

但现在她不这么认为,「别人写和我写,是两个事情。」即便永远都不如别人,但只要自己改善,自己提高,这就够了。

当然,这些家庭面对的困境确实超乎常人想象,没有必要去美化它。

「我非常不喜欢说苦难就是化了妆的祝福。」瑜洁说,最近,她的颈椎一直不好,身体也有很多其他状况,这些困难都是切实存在的。不过,「我有选择的权利,即使在一个艰难的困境里,我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在经历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之后,瑜洁和豆宝的生活迎来了一个稳定期。

两岁前,豆宝每个月去医院就要6000块钱,现在一个月大概只用1000的复健费,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缓过来了。

豆宝学会翻身,用了20多个月。到去年,她刚学会贴肚皮爬行。

下一步,豆宝想要慢慢学会站立,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做到,瑜洁说她不确定,也没有预期,但她和孩子都会努力。

Image

(文中小明为化名,图片除慧慈健幼中心照片,均来自电影《奇迹男孩》剧照)

备注:文中所述的「康复」是家长习惯用语,北京慧慈健幼不提供和医疗相关的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