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堆文学博士解不开的四年级语文题

 吕俐敏 2021-03-18

同事孩子四年级,做了一份题,里面有一个题目是这样:

下面句子表达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因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

B.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C.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各位看官,先停下来,思考一下,哪一句最不得体?

几位博士,有的是儿童文学的,有的是古典文学的,还有的是文字学的,居然都说错了。

博士A:依据出题人的逻辑,应该是B,依据正常说人话的规律,都不顺。

A博士被打击后,

B博士继续猜:貌似A,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这不是得体不得体的问题,是逻辑问题。

博士C:无法判断。如果非得选择,我第一反应是B。

各位看官,你们呢?

孩子回答A,,老师说答案是C:

众博士被惊呆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学博士吗?假的吧!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得体。

汉语大词典关于得体的注释:

原指仪容、服饰、举止等与身分相称。 后以言行得当、恰如其分为「得体」。

得体后来成为了语用学的一个概念和原则,在交际情境中,人们会谈到得体原则。对于这条原则的定义,语言学家们有非常丰富的解释:

综上,与语境和交际目的相适应的言语内容和形式,叫“得体”。

这个选择题,出现的时候,没有上下文,就是三个句子。

第一个句子,明显有问题,“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因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因为改为不管(不论),与下文承接,构成一个“不论……总是……”的复句。现在是因为……无论上文还是下文均无因果关系,句子的逻辑有问题。

第二个句子:“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一个脱离了语境的句子,可以放在任何情境作出判断,比如,我刚见到你,咱俩第一次认识,我突然跟你来这么一句,那你肯定会打死我,或者骂我是个神经病——这就是说话不得体。但是,如果放在一个鼓吹舍生取义的语境中,那么就毫无违和感。

第三个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语文教材《乡下人家》有一个类似的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也就是被选择为“最不得体”的答案的句子。理由是,时候和季节重复。

时候和季节的意思分别如下:

时候的第一个义项确实跟季节重复。但是,这种重复,显然是一种修辞手段。同义词连用有修辞价值,并且也是重要的双音节词语的构词方式之一,比如,道路、泥土、牙齿、离别、购买、喜悦、美好……我们不能说这些词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语义重复,是个有病的词语。我们也同样不能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中,单独语义重复,是个病句。

所以,这个题目,就是非得要脱离语境选择“最不得体”,那一定是第二个句子有可能入选。但是,这样考,真的好吗?

当各种专家各种思潮涌入小学语文界的时候,请冷静而淡定地回归常识。在无数次的校园奔波中,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其实,常识的错误才是要命的错误。在大灯的照射下,满嘴跑火车,说出来就是错的,一节课有一半的话,经不起推敲,是不是也很可怕?

没事的时候,翻看一下现代汉语,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的相关书籍,也许上学时候不喜欢,那是因为缺乏真正的语言实践,做了语文老师,再读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有收获,请戳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