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历史解密坊 2021-03-19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件尤为珍贵的字帖真品丢失,其仿品却两次遭遇大火焚烧,最后居然万幸的保存下来,称得上是饱经磨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命运多舛的字帖又会是谁的手笔?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夏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是基于汉字基础之上的一种美,也是外国人根本无法欣赏的艺术。书法之美绝非在于其外表美,而是在于其个中韵味,将人心与岁月沉淀于墨中,以轻柔的笔触谱写艺术的赞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书法家相继涌现,如王羲之、米芾、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作品,也充分诠释了书法之美。不过话说回来,历史终究是漫长而又多变的,灿烂文化遗产的保存过程也充满着艰辛困苦,而最饱经磨难,最具有传奇性的法帖,当属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该帖为硬黄纸本,行草书,是东晋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书法精品。唐代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帝王们的极大重视,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故此,他们也动用大量人力在民间搜集王羲之真迹。公元697年,武则天召见凤阁侍郎王方庆,请他献出先祖所留遗帖,王方庆不敢怠慢,于是找到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的真迹,将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此事被完整地记载于《旧唐书》之中,书中写道:“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当然,武则天也不是夺人所爱之人,她在得到字帖后,先后命人将其誊抄两份,又将原物完璧归赵,其中就包括王羲之亲笔所书的《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的《万岁通天帖》,一直被藏于宫中,受到了宫内保管者的重视,水淹、火焚、虫蛀的风险几乎全被排除。然而在后代王朝中,《万岁通天帖》的“待遇”却急转直下,甚至曾经遭遇过两次火焚事件。第一次火焚事件,发生在明代,《万岁通天帖》于真赏斋珍藏时遭遇的火焚之劫。当时的真赏斋内珍藏有大量文物,数目最多的当属古今字帖,但终因不慎失火导致字帖损毁大半,不过幸运的是,珍藏于该处的《万岁通天帖》却幸免于难。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在清朝时期,这份《万岁通天帖》被珍藏于乾隆皇帝内府乾清宫,它的到来正是源于乾隆皇帝本人对书画作品的喜爱。当时乾清宫因不慎用火导致走水,大火一度蔓延至宫廷,幸好救火队伍赶来,及时扑灭了大火,并从中抢救出大量文物。《万岁通天帖》被及时抢救出来,却因为高温炙烤导致纸张边角焦糊,但却不影响阅读和欣赏,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万岁通天帖的真品丢失,仿品曾两次遭到火焚,最后还是保存下来

清末时期,末代皇帝溥仪曾偷卖国宝,《万岁通天帖》就藏在被私自运出去的宝贝之内,被一位郑姓将军高价买下并收藏。直至解放之后,它才正式被送入辽宁省博物馆中,成为该馆内不可多得的镇馆之宝。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万岁通天帖》如果不是制成仿品、不是躲过两次火焚、不是避过清末的战乱、不是被姓郑的将军收藏,恐怕它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由此来看,即使是仿品,《万岁通天帖》也算是历尽磨难,最后修成了正果。

参考资料:《王羲之作品浅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文虎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