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符号史话
巴蜀文字最早在上个世纪20 年代成都白马寺附近被发现。在工人取土烧瓦的时候挖掘出了一批刻有巴蜀符号的铜器,随后这批文物失散到民间为人售卖、收藏。
(图源自 百度地图)
▲ 如今成都白马寺已不存在,只留下了“白马寺街”。据《成都城区街名通览》记载,位于今白马寺街的成都白马寺修建于明代,具体位置靠近现在白马寺街的人北中学处。白马寺在明朝末年曾毁于战火,清朝在原址重修并几经修补,最终于民国初战乱时期寺院逐渐衰颓。“白马寺”三个字对于我国的历史、文物界而言可谓意义重大。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此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引起了著名学者卫聚贤先生的注意,经过卫聚贤在白马寺的几次考察和对这些文物的对比分析,他于1941年在《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上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巴蜀文化》——“巴蜀文化”这一概念的在这里被首次提出。我们将探讨的“巴蜀符号”最早就出现于这批出土于白马寺附近的文物。
1940年代初,卫聚贤先生开始搜集、整理、研究巴蜀符号,迄今已70余年。70多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巴蜀符号的研究者众,相关文献和资料也逐渐增多。然而,巴蜀符号的族属、性质、含义甚至大多数具体符号的辨识仍存在分歧。目前,学界对大部分的巴蜀符号尚未形成共识。
▲ 从这本现在流传在古籍市场的《说文月刊》,可见巴蜀文化在当时学术界掀起的巨大波浪。仔细看这些文章的作者:于右任、朱析祖、董作宾、卫聚贤、郭沫若…… 这是怎样的“神仙阵容”啊!
巴蜀符号目前已被学界基本认可为一种早期的特殊文字系统,和现在已知的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系统都有不少差异,是一种随着神秘消失的巴蜀文明而消亡的“死文字”。
目前对巴蜀符号的时代研究只能通过其所在器物进行判断。现在发掘出来铸有巴蜀符号的器物绝大多数属于战国时期,少量可至西汉早期。
▲目前发现的巴蜀符号绝大多数都载于青铜器上,其中又以铜印玺和武器为主
学界普遍认可巴蜀符号流行的时代基本在战国初期至西汉早期。而具体符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各有先后。就目前资料来看,巴蜀符号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出现与使用,其消亡也并不同时。
巴蜀符号的研究还亟待深入,但已有学者为它们做出粗略的分类。严志斌等学者从这些符号的外形上对这些符号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将已发现的符号分为人形、动物形、植物形、器物形、建筑形、几何形六类。
这种初步的划分可以带领我们初步了解这些神秘的符号:
器物型
建筑型
几何型
动物型
人型
巴蜀符号的价值
我国先秦的文字,除汉字外可确定的只有巴蜀文字;而巴蜀文字对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古文字系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例如,有研究指出巴蜀符号与古彝文字有不小的关联。
巴蜀符号是一种以象形符号为主的文字符号系统,无疑是对语言文字中“非线性文字”阵营的极大补充。现代语言学、文字研究长期以来由西方文化所引领,有着根深蒂固的“线性文字达尔文主义”倾向;在这种西方主导的研究路径下汉字甚至曾被视为“落后”的文字系统,中国知识分子也曾几乎走上汉字拉丁化的道路。
巴蜀符号相较已经高度系统化的甲骨文和汉字,恰保留了较原始的图像理据性特征,这无疑是对汉字、非线性文字研究中的重要补充。对巴蜀符号的研究将丰富我们对人类文字系统的认知,补充我们对非表音文字系统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巴蜀符号的深入考察将弥补现代语言符号研究中缺失但又极其重要的一环。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可以说巴蜀符号的研究对推进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打破世界语言学“线性文字达尔文主义”乃至重塑中华文化自信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