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明拾遗:几位名医的逸闻

 颐源书屋 2021-03-19
昆明姚家祖传医学,
起码是十代以上,
名医辈出。
清末民初之际,
姚家出了位姚敬轩,
医理如神,
宛如华佗扁鹊再世。
关于他有无数的逸闻,
他因医术高明被称为
“天医星下凡”。
 
老昆明还有句
人尽皆知的歇后语:
“王运通的膏药
——拔尽总毒”。
据说这还源于
王运通与神人张三丰的
一段传奇故事。
 
当年的老昆明医生中,
还有位叫“万病一针”的,
名声也不小。
如今知道的人,
可能也已经不多了
......


欢迎收听wei读新一季
——《昆明往事拾遗》:

详细内容,请点击下面光标收听:

收听提示:

一、天医星姚敬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姚氏医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学术特色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享誉云南乃至西南地区,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诸多百姓皆受益于姚家医术。

《昆明县志·艺术列传》曾记录了《姚方奇传》:“姚方奇,字伟生,世居小西门外。为人诚笃孝友,乾隆末以武职从军西征,得异人授以岐黄术…… 惟闭门课子,而子时安遂尽得其传,孙曾辈相继以医闻,皆承方奇之教泽也。”

图片

至第五代姚贞白,已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流派特色更趋突出显著。贞白自1930年悬壶问世以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特点”的姚氏医学流派,为姚氏医家之集大成者。并创拟“姚氏资生丸”、“姚氏生精散”、“首乌延寿丹”等验方,《巽园医话》、《姚贞白医案》等著作也相继传世。

第六代传人,姚贞白之女姚克敏,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重点传承了姚派历代在妇科方面的独特疗效和特色,在妇科方面独树一帜。

图片

二、王运通的狗皮膏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说自小隐患眼病结下道缘的张三丰

图片

图片


当年昆明光华街上曾经医馆林立,其中光王运通膏药店就在一条街上开了4家,生意都不错。从清朝到民国初年,许多老字号的药材铺和医馆在昆明城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福林堂、杨大安堂、黄良臣医馆、郑氏女金丹、万子美诊疗所、黄农山医馆、明法医院等,王运通膏药店当然也在其中。

图片

图片


三、万病一针:

图片

图片

四、再说两段关于兰茂先生的传说逸闻

1、与弟子采药(文字略):

图片

培补正气是兰茂用药的显著特点,他告诫说:“养正则邪气自除”。这一观点,与当代增强身体免疫力抵抗疾病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2、假死避世(文字略):

图片

图片


附:云南“四大名医”

图片

戴丽三

戴丽三 (1901 -1968),字曦,号徐生,我省著名中医学家,云南昆明人自幼随父清代名医戴显臣学医 1919年悬壶昆明,其后四十九年行医生涯,潜心攻研岐黄之道 中医临床诸科中尤擅内科、妇科、儿科,临床屡起疑难重证,在我省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1950年6月应邀出席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返滇后毅然放弃私人诊所,是云南省中医界第一个参加政府工作的医师。
1955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云南省卫生厅第一任副厅长、中医协会主任后,他竭尽心力地为云南省中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全省推荐调聘有才能的中医积极参加政府卫生教育部门工作。创办了全省性中医提高进修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员,并积极开展学术经验交流活动,使当时云南的中医学术保持全国中上水平。由于他卓著的工作连续当选为我省一 -届人民代表,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
戴丽三之所以有较高的中医学术水平,除继承家学,还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融哲理医理为一体,编写了《中医辩证原理》 一书,强调要深入探讨中医学的科学性, 必须以辩证法作为研究中医的思想方法,才能领会中医的实质和特质。如他用桂枝汤,突破了以往只重治外感的观念,灵活应用可治疗外感内伤十二类之多,真正发挥了天下第一方的效用。
戴丽三以其精深的医术造诣,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为云南中医界的学术流派之一。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由后人曾结整理为《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于197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云南省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卫生厅医药卫生二等奖。

图片

吴佩衡

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四川省会理县人,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著名经方大家。于1906年拜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为师,、从师卒业后,他秉承老师的学理,反复研读 《内经》、《伤寒论》、《难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等经典医籍,将其所悟,付诸实践,获得不少可贵的临证经验。
为寻找行医创业的道路,也为了广开见识,务求在医学上的深入造就,他1921 年来到了云南。到昆明后,他冲破了当时的某些市风习俗,在临证治疗中,遵古但不拘泥于古,大胆创新,古方今用,拯救了不少垂危患者,显示了他在医术方面的超群技艺和个人胆识,在云南医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尤其体现在他用“附子”一药上。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侧根,中医认为它主要是温阳散寒的一味药,尽管临床疗效好,因其所含乌头硷具有毒性,一般称为虎狼之药,诸多中医药学家用时都是慎之又慎,在中原地区,凡用附子,其剂量多在9克。15克之间。然而他却根据云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善用附子在临床中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而得“吴附子”之名。
吴佩衡从事中医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60余年。擅长中医内、妇、儿科 学术上尤其对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有较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开创了云南省经方学理对云南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后人昆明市医学研究所吴荣祖所长牵头研制的“附片颗粒剂”,还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图片

姚贞白

姚贞白:(1910-1979),云南昆明人,姚氏医家第五代传人。1940-1948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负责人,滇黔考试署中医师考评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立昆明市中医医院并首任院长、首批云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市卫生局副局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贞白自幼习医,聪颖过人,苦读医经、子史典籍,尽得家学真谛 1930年悬壶问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机变化为辨证经纬,因地、因人、因病治宜”为特点的姚氏医学流派,为姚氏医家之集大成者。
姚于临床各科,尤擅妇科。治妇科诸疾,针对妇人特点,首重肝脾之中任,认为 “妇女以血为本,血生于中,统于脾,藏于肝,注之冲宫,任阴为养;血因气而动,肝有疏泄调达之功,脾有温煦散精之力,冲领渗灌之能,而任具当养之权”。故立法之际不骤补,不猛破,不偏于辛燥,不过用寒凉,临证喜用逍遥散,谓其“深得庄子逍遥游旨趣,性味平和,调治气血,行中寓补,补中有清,以平淡清灵收功” 故遣方用药,多以轻、灵、疏、和为特点,每收四两拨千斤之效。后人称“姚获菩”,赞誉其在平淡中有确切的疗效,此亦是寓真谛于平淡之中的至理。由于姚公把疗效和药量调燮至臻,故常担任相关人士的保健工作,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勉励他要重视来往昆明的国际友人的保健工作、他十分重视“天人相应”之理,通过对昆明地区气候变化的仔细观察, 1937年与父荫轩及弟姚济总结姚氏四时表证用药规律,创制“姚济神效散”,在昆明 “一年无寒暑,一日有四季”的特殊环境中,治疗四时感冒之证,辄多验效,并畅销东南亚,深得海外侨胞欢迎 1949年解放大军进昆,在当时的军政宣传资料上曾有“伤风感冒找姚济”的记载。
贞白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有口皆碑,曾亲自授徒四十余人,创拟“姚氏资生丸”、“姚氏生精散”、“首乌延寿丹”等验方,并有《翼园医话》、《姚贞白医案》 等著作传世。

图片

康诚之

康诚之:(1899 -1970),字子信,云南省昆明市人,著名中医儿科学家, 曾任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
康氏生于中医世家 其祖父康崇德为云南著名老中医,擅长中医儿科。他自幼跟随父亲康月轩习医,18岁自开医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为云南儿科名家
中医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意思是妇女的病比男人难治,而小儿的病是最难治的因为小儿体弱,用药不好把握,更重要的是,小儿不会表达自己的症状,故有“哑科”之称。然康氏继承家学,除精研中医四大经典著外,尤尊崇宋代儿科大家钱乙 。临证时,结合患儿个体特点、 长于望面色、审苗窍、验指纹等,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并善于吸取前人方剂中的有益部分,结合自己临床治验自组验方48个,诊治小儿痘、疹、凉、疮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对麻疹、白日咳、猩红热、痢疾、肝炎、腮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败血症、急漫胜肾炎、脑炎及其后遗症,肺炎、婴儿漫哇腹泻等小儿重症、难症的诊治多获良效。并有《康诚之儿科医案》、《小儿百日咳中医疗法》 等论著传世。为我省中医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由此而声誉卓著。

这里是晓wei的声音杂志:用声音带您阅读
点击标题下方的“wei读”或以上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