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废黜”知多少?

 夜间列车 2021-03-19

沙特废黜王储的新闻,让我们仿佛忽然间穿越回封建君主制时代。

而“废除”与“废黜”的一字之别,也搅起了新媒体界的一池深水。

中国汉字和词语博大精深,专家也好老师也罢,编辑也好群众也罢,谁也不能说全部精准掌握,所以出现差错在所难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可。不管怎样,我们从中长知识受教育了,对“废黜”二字也印象深刻了。

“废除”与“废黜”,二者都有取消的意思,但取消的对象不同。“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多指取消王位或特权地位,如“废黜太子”。

史书中对“废黜”一词,也有不少记载。《汉书·王商传》载:“王商有刚毅节,废黜以忧死,非其罪也。”《隋书·房陵王勇传》说:“时文林郎杨孝政上书谏曰:'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训诲,不宜废黜。’”

太子即皇储,为古代专制帝王之法定接班人,通常被视作“副君”、“国本”,基本上可以认为就是下一任皇帝。但在复杂而残酷的封建皇权斗争中,即便被册立为太子,也不能高枕无忧,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被逼上“废黜”之途。

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颇具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焚书坑儒”等政策,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元狩元年(前122年)立为太子。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选择自尽。刘据之孙刘询继位后,为刘据追谥曰“戾”以表其冤屈,故又称为“戾太子”。

杨勇,隋文帝杨坚长子,隋炀帝杨广的同母兄。开皇元年(581年)二月十四日,隋文帝杨坚受禅登基,杨勇被立为皇太子,军国大事皆令杨勇参与决断。但是,不久后杨坚对杨勇越来越反感,再加上母亲独孤伽罗和二弟杨广在隋文帝身边屡次进谗言,杨坚便下诏废黜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此后,杨坚暴崩,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炀帝即位后,立即假传圣旨,将杨勇赐死。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渊称帝后被立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将李建成杀死。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隐”,贞观十六年(642年),又追赠为皇太子。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年长后,开始作死,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被判充军黔州。

爱新觉罗·胤礽,清圣祖玄烨第七子,刚满周岁即被确立为太子。他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古代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胤礽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代为祭祀、监国,颇具令名,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其人格分裂,历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

这些悲剧,都发生在大一统的盛世之下。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之中,立废太子更是自由切换。所以,“废黜”在很多时候也伴随着残酷与悲情。

现在,虽然与封建皇权紧密相关的“废黜”一词,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以史为鉴,其中的纠葛争斗、恩怨情仇,仍然值得世人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