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炸出个轰轰隆隆——小记二战德国手榴弹

 thuringen 2021-03-21

德国手榴弹的出现

尽管人们对德国手榴弹的认识大多来自描写二战的电影和书籍,但它的历史却要早得多。早在1916年德国就试制出一种新的“远程”进攻型手榴弹供德意志帝国掷弹兵使用。为了投得远,这种手榴弹装上了长木柄,在结构上稍作改进后,于1917年正式装备德国部队,定名为M17式手榴弹。虽然这种手榴弹是在一战临近结束时才出现的,但它很快就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不仅被用于杀伤有生力量,还用来破障,甚至对付敌军的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意志帝国掷弹兵投掷M17式手榴弹束的标准姿势。

一战结束后,德国手榴弹在一段时间里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20~1921年才开始进行改进。首先是改进拉火管的延发装置,使燃烧时间从6.5~5.5秒缩短到5~4.5秒。同时减小弹体的重量和体积,采用威力更大的炸药,从而提高了手榴弹的杀伤力。弹体上用于携带的弹簧夹被换成了铁挂环。改进后的手榴弹在1924年装备部队,定名为M24式手榴弹。德国在二战中装备的手榴弹型号很多,但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还是战前研制和装备的两种高爆手榴弹:一种是M24式长柄手榴弹,另一种是晚些时候出现的M39式卵形手榴弹。

M24式手榴弹的演变

1924年M24式手榴弹定型以后,产量一直不大,结构也没有什么改进。但随着二战的展开,手榴弹的消耗量大大增加。在1939年和1942年该弹进行了两次改型,虽然基本结构未变,但生产工艺进一步简化,用于携带的铁挂环被去掉了,安装上更简单的手柄。因此M24式手榴弹又有39年型M24和42年型M24的区分。到了战争后期,由于物资匮乏,德国长柄手榴弹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变型,甚至用混凝土或木头代替金属来制作弹体。

1940年,比利时,二战初期德国步兵的典型装备,多数士兵腰间都别有M24式手榴弹。

在反坦克和阵地攻坚作战中单个手榴弹威力不够,M24手榴弹还能集束使用,以增加破坏力。此时需要用专门的弹簧夹子和粗铁丝将7个手榴弹捆成集束单元,周围6枚去掉木柄以减轻重量,中间1枚保留木柄作为起爆引信。此外,集束手榴弹还能用作防步兵地雷,只要将中间的木柄去掉并安上DZ-35或ZZ型压发引信即可。

德国军械师见到苏联的PГП一33预制破片手榴弹后,深受启发,认为给手榴弹罩上一件增加破片的“衬套”是个好主意。德国很快投产了一种用于M24手榴弹的预制破片套。二战期间德军没有装备专门的防御手榴弹。M24长柄手榴弹装上这种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就变成了防御手榴弹。由于不能满足前线需要,1943年后还采用了开槽的弹簧钢制成的简易弹套,并用金属丝、铁管、混凝土的碎片来生产各种各样的代用品。德国部队还大量使用了缴获的苏联PГП手榴弹的弹套。由于尺寸不一致,如果没有固定好的话,甩出去的M24手榴弹常和弹套“分家”。

图示:从M17式到M24式手榴弹的演变示意图:1、M17式手榴弹 2、1939年以前生产的M24式手榴弹 3、经过第一次改进的39年型M24式手榴弹 4、经过第二次改进的42年型M24式手榴弹 5、M24式教练手榴弹 6、用于M24式手榴弹的预制破片衬套 7、战争后期用于M24式手榴弹的由带槽弹簧钢制成的简易衬套 8、用作防步兵地雷的M24式手榴弹,装有DZ-35型压发引信。

M24式手榴弹的构造

M24式手榴弹属于进攻型远距离杀伤手榴弹,主要用于杀伤有生力量。手榴弹由装药弹体、引爆装置和木柄组成。M24式的弹体将原型的整体式铸铁弹壳改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弹体内填充TNT炸药,爆炸时的破片形成杀伤力。弹体内沿中轴线有一个凹孔,使用前插人雷管,另外弹体下端还有一小段螺纹用来固定木柄。手榴弹的装药是含磷粉末炸药,炸药多采用TNT、苦味酸、Mo炸药或多钠炸药。弹壳上用字母一数字代码注明炸药的种类:Mo(Mo炸药)、 Do(多钠炸药)、Grf.88(苦味酸),未加标明的则是TNT。许多手榴弹的弹体上除炸药代码外,还标有一行字——“使用前安装雷管”。

弹体安装在一个中空的木制手柄上,木柄里是拉线和延时引爆装置。正是由于这个长木柄,M24式可以比卵形手榴弹投掷得更远。

M24式手榴弹采用带8号雷管的引爆装置,引爆装置的型号是BZ.24/39或BZ.39M,由包覆在铅壳内的摩擦点火器、延时管和连接雷管的螺纹管组成。延时管内填满延时剂,持续燃烧时间为4.5~5秒。摩擦点火器由铅套内的点火药和摩擦盘丝构成,拉毛摩擦盘丝穿过小铜套,与点火药相连,盘丝末端有铁环通过木柄中的拉绳和一个瓷珠相连。使用时旋开木柄尾部的金属盖,露出带瓷珠的拉绳。往外拉拉绳,摩擦盘丝产生摩擦发火,点燃延期药管,进而引爆雷管和主装药,使战斗部爆炸,整个过程有4.5~5秒的延迟。

德国士兵正在给M24式手榴弹安装拉发装置

M24手榴弹体积较大,在战斗中德国士兵通常将其插在皮带上或插入长统军靴中,也可以使用专用的携行袋。大量搬运时使用一种薄金属板冲压的包装箱,每箱可以容纳15枚。为保证在运输、存放过程中的安全,手榴弹必须在即将使用前才能装上雷管。正常存放状态下雷管放在包装箱侧面的专用木盒中,摩擦点火器在手柄里,使用前首先将装有摩擦点火器的小铜套拧入螺纹套管里,然后把空绳头系在摩擦点火器的铁环上,再将雷管装入螺纹管的另一端,最后将木柄旋人弹体中。这样手榴弹就处于待发的状态了。

德国士兵用来携带手榴弹的帆布袋

1942年春,苏军清点在尤赫诺夫城缴获的战利品,图中可以看见装有M24式手榴弹的铁皮箱。

发烟手榴弹

M24手榴弹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它的孪生兄弟―M24Nb发烟手榴弹,其功能是用烟雾来遮断敌军的视线。尽管它与杀伤手榴弹外形相似,但两者的构造略有不同:发烟手榴弹的弹体内没有装炸药,只装发烟剂,由NbBZ.38引爆装置引燃。

M24Nb发烟手榴弹和进攻型M24手榴弹在弹体的颜色上有所不同,发烟手榴弹涂深绿色,比进攻型手榴弹深得多。此外弹壳上有一圈白色环带和文字代码Nb.Hgr.39,德文Nb是指发烟,所以这种手榴弹也称为39型发烟手榴弹,手榴弹的端面上写着“在密闭空间燃烧有生命危险”。发烟手榴弹的引燃装置是点火套管,不是8号雷管,其下端呈鲜绿色。发烟手榴弹的引爆装置和M24式杀伤手榴弹引爆装置不能互换使用,其装药过程和外包装都与M24式手榴弹相同。M24Nb发烟手榴弹有前期型和后期型之分,后期型采用了更有效的发烟剂,木柄下端形状的不同可以分辨两种发烟手榴弹。另外还有一种不带木柄的41型发烟手榴弹,其拉发引信在弹体顶部。

在德军士兵的初期训练中还使用过教练手榴弹。它与战斗用手榴弹的区别在于弹壳涂成红色,上面有一些圆窟窿。

1945年7月,库尔斯克北郊,德军士兵向苏军据守的房子投弹。

M39式卵形手榴弹

德国的M39式卵形手榴弹是一种小型手榴弹,其威力比常见的M24长柄手榴弹要小一些,投掷距离也近一些。M39式手榴弹体积小,携行方便,士兵在战斗时可以减轻负荷,所以伞兵一类的突击部队使用较多。

M39式手榴弹弹体内填充TNT炸药,使用和M24手榴弹相同的BZ.24/39或BZ.39M引爆装置,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拉动露出的引线,靠拉火引爆。同M24手榴弹一样,TNT炸药在延迟4~5秒后爆炸。M39式手榴弹也用一个薄钢板制作的容器作为包装箱。单兵携带是利用弹尾的金属环悬挂在装具带上。

同时使用M39式卵形手榴弹和M24式手榴弹的德国士兵

M43式木柄手榴弹

在二战中德国手榴弹的消耗非常惊人,特别是入侵苏联后,手榴弹的生产几乎赶不上消耗。这主要是因为绰号“木槌”的M24生产工艺过于复杂,制造商开足马力也供不应求,在1939年和1942年两度推出改型和简化生产工艺仍然无济于事。生产工艺简单的M39卵型手榴弹却因为威力和投掷距离都不如M24而不受普通野战部队的欢迎。

在1943年,德国军方要求军火生产厂家开发一种性能与M24相近的新型长柄手榴弹,但必须做到生产工艺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制造。这导致了M43型长柄手榴弹的产生。其实它根本不是什么全新设计,说穿了就是将类似M39的弹体装在了一个实心的M24木柄上。

M43手榴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拉发装置移到了弹体顶部,下边的手柄只是一根简单的实心木把,不再象M24的手柄那样需要完全掏空,只此一项就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M43的引爆方式和M39卵型手榴弹基本相同。这种设计使得M43不能像M24那样立放在地上。M43的作战性能和M24相似,也可以套上增强威力的预制破片弹套。M43手榴弹分为早期型和晚期型,两者在弹体的外观形状上稍有区别。

结束语

德国手榴弹不仅装备德军,轴心国军队如意大利、罗马尼亚等都曾装备过,苏联也使用了不少缴获的德制手榴弹,甚至我国在抗战初期也曾大量使用M24及其仿制品。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德国手榴弹独特的长木柄保证了远距离投弹的准确性,使用也非常方便。德制手榴弹的缺点在于杀伤力不大,破片分布不合理,手榴弹在距敌2~5米处爆炸而毫发未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BZ.24/39拉发引爆装置的可靠性不是很高,有时摩擦点火器会失效,而且延时管的燃烧也会出现不正常的情况,以致手榴弹还在投手手里就提前爆炸。尽管德国手榴弹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还是以独特的风格在兵器发展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