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精要主义》

 天府小小爸 2021-03-21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近几年的状态,你的答案是什么?我相信,“忙”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工作忙,接连不断的项目、难缠的乙方、不停弹出新消息的微信群;生活忙,孩子要管教,朋友要联系,自己要充电;“休闲”忙,刷微信刷抖音、追B站追美剧、看热点看热闹……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是否感到心力交瘁却又发现收获甚微?你是否努力前行不敢懈怠却总是原地踏步?你是否把琐事做完了一大堆而大事却不断拖延?

如果你有这些感受,《精要主义》这本书或许能给你提供解决之道,让你学会怎样应对拥挤不堪的工作和生活。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哈佛商业评论》专栏作家,长期人事创新、专注力、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

一、何为“精要主义”?

“精要”一词在词典中并无准确定义,现代多用于表示“精粹切要,精练扼要”之意,可以理解为“少而精”,比如表达精要就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绝不用两句。这可以归为“术”。

《精要主义》一书所要表达的则更像是“道”:做事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关注如何完成更多的事,而要聚力于如何做好对的事,专注于少数重要的、能带来更大价值的事,从而提高人生最终创造的价值。“精要”地概括一下就是:做事要“更少,但更好”,Less is More。


二、“精要”对我们有何价值?

精要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信奉精要主义的人,把“更少,但更好”作为处理一切事情的铁律。他们坚持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三条理念(与之相对的是“我必须做”“这些都重要”“我能二者兼顾”),面对任何事情都会进行权衡取舍并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始终关注长远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印度国民党大会领袖甘地,三十多年来带领印度人民为脱离英殖民地的统治而斗争,他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甘地推崇素食、仁爱、不杀生的信条,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在他离世的时候,留下了不到十件东西。他毕生没有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却成为了印度的国父,被人们尊为圣雄甘地。甘地的成功,就在于他一生专注于民族解放这一件事,对其它无关紧要的事一概置之不理。

践行“精要主义”,能够让我们摆脱生活中很多无意义琐事的纠缠,能够减少对社交的担忧和烦恼,更加聚力于实现自我成长、创造价值,更好地平衡事业、家庭、个人。

换一种方式理解“精要主义”,就是在做事情时要“断舍离”。

三、三步做到精要

第一步:探索

在专注做某件事情前,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然后集中精力在少数重要的想法和事情上大干一场。起初探索更多的选项,正是为了确保选择的正确性。

首先,无论有多忙,都要让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出来,找一个独处的空间,思考、阅读,或者做任何能够让自己专注的事(最好远离各种电子产品)。然后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准备要做的事情,要抛开细枝末节,客观、理性地分析各种信息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找到事情的关键。

如果感到压力很大、心绪紊乱,不妨去做一些游戏(哪怕无厘头),释放压力,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说不定就会迸发出独特的灵感。游戏不是为了放纵,而是张弛有度的调节。

此外要特别注重睡眠。高质量的睡眠不仅能修复身体的各项机能,还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分析推理能力,让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有些人以睡得少而沾沾自喜,觉得凭空多出了很多时间,殊不知这只是在透支未来。

第二步:排除

排除非精要事务,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用简洁、具体、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重实质而不要在乎形式。

推荐一个SMART原则—— Specific明确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与其他目标相关,Time-bound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PS:“我要成为优秀的会计师”和“我要在3年内通过CPA考试”,两个不同的描述,哪一个让你感觉更清晰呢?

其次,要敢于说“不”。所有与实现目标不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应该通通被舍弃。

对应舍弃之事说“NO”,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往往需要莫大的勇气。对自己说“NO”需要承担错失某个机会的风险,对别人说“NO”需要面对他人的不满。非精要主义者凡事都答应,有时正是因为承受不了社交层面的压力,为了取悦别人而不假思索地说“YES”。

刚开始拒绝时,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惊讶、不快、怀疑,但时间一长,当我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反而会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全盘拒绝别人的所有要求,而是拒绝不重要的事,应承真正重要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说“NO”不仅仅是在事情开始之前。如果发现某件事已经不值得继续投入,我们也需要尽早停止、从中抽离、果断止损。

第三步:执行

让重要之事做起来更轻松自如

1.做计划时充分考虑意外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给我6个小时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4个小时来磨快斧子”,换成中国的俗语即“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制定全面充分的行动计划,预想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1910年,两名探险家——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几乎同时向南极出发,力争成为人类史上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两个人目标相同,但做法却迥然不同:阿蒙森为所有容易出错的环节做好了准备,而斯科特却对一切都抱持乐观。斯科特只带了1支温度计,当温度计打破时,他忍不住怒气冲天,而阿蒙森带了4只。斯科特为他的17人团队储备了1吨食物,而阿蒙森准备的食物是他的3倍之多。斯科特把返程的补给物资贮藏在一个地方,上面只插了一面旗子作为标记,这意味着如果他哪怕有一丁点儿偏离线路,他的团队就可能找不到补给。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阿蒙森做了20个标记,相距数公里远,以确保其团队一定能够看到。阿蒙森为这次行程做的准备可谓煞费苦心,并且查阅了大量资料,而斯科特的准备工作却少得可怜。阿蒙森在制订计划时全面考虑了挫折和缓冲,而斯科特却只期盼理想的状况。当斯科特的队员们疲惫不堪、饥寒交迫之时,阿蒙森的队伍却在顺利地行进着。最后,阿蒙森成功地抵达了南极点,而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却惨死于途中。

2.优先解决主要障碍

实现目标的路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在特定的时间有且只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如果主要障碍没有解决,即便其它问题全部解决也不会产生多大效果。提高工厂生产线的产出,必须先找到并修好效率最低的那台机器,紧接着修好效率倒数第二低的那台,然后依此类推,不能试图一下子修好所有的机器。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如此,应该一个一个地解决障碍。

3.专注地做当下的事

同时做两件事轻而易举,但我们没法同时专注地做两件事。专注于现在,认真地做好当下的事,收获点滴成果,最终“积跬步而至千里”。

有的人一直“996”,却始终原地踏步;有的人很少加班熬夜,却总是学会新本领。战术上的勤奋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精要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让我们学会着眼长远,为自己而活、为未来奋斗,主动摒弃不重要的事,通过少做事、做大事来提高创造的价值,通过对完成事情的数量做减法而实现对人生价值做加法。

“精要主义”的实质,是主动规划人生,主动选择应做要做的事。如果自己不能安排生活,就只能任由别人来安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