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岁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这4项能力!让孩子受益终生!

 瑞思英语 2021-03-22

Professor曾经看到过网上的一个帖子:

一位妈妈向教育专家和网友们求助,她的孩子上小学2年级后,对学习越来越抵触了。这让他非常担心。

因为在她看来,儿子的学习能力绝对没问题,他从小就是超前学习的“聪明孩子”。

儿子3岁的时候,她看到有几个熟人的孩子3、4岁就能识字,担心自家孩子进度太慢,错过激发孩子学习潜力的最佳时机。于是,她买了许多识字卡片、书籍,每天定时定点教孩子认字。

她强调,儿子虽然一开始表现得很抵触,学一会儿就没了耐心,但是在她严格的执行下还是“坚持了下来”

儿子上了小学以后,她每个假期都会借来新学期的课本。当别的孩子在小区里疯跑疯玩时,她要求儿子认真预习下学期的课程,完成每天定额的学习任务后,才可以出去玩。

了解到这位母亲的困惑后,专家给出了建议:

学习不该是狭隘的,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绝大多数“知识”是从书本之外学到的。

许多必要的社会能力,是在日常生活甚至玩耍中培育的,比如社交常识、心理调节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等等。

强迫孩子为了成绩学习,把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孩子禁锢在书本里,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诸多形式之一,并非唯一。我们也要重视那些书本之外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也会伴随孩子一生。

那么,课堂之外需要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呢?咱们一起来看看!

共同协作的能力

Professor曾经在海滩上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沙雕。

其中一对孩子,一边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一边偷偷关注着彼此,相互较劲,生怕对方的进度超过了自己。

后来,由于争抢同一个洒水壶,两个孩子闹起了脾气,把彼此的沙雕全部毁掉,背对着气鼓鼓的,互不理睬。

不远处,另一对孩子,大一点的那个负责垒地基,小一点的负责舀水和搬运沙子,两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过程中互相商量、有说有笑,很快就堆砌出了一个大海龟的雏形。

同一片海滩,同样是玩沙,一对孩子你争我夺自顾自,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另一对孩子相互配合,既造出了沙雕作品,也享受到了玩沙的快乐。

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互助协作,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取长补短、协作共赢,懂得换位思考,以他人为出发点思考问题。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独立思考、探索世界的能力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26岁数学天才陈杲入职中科大,担任特任教授。

别看他年纪轻轻,他已经在复微分几何领域饶有建树,曾攻克过世界数学难题。

陈杲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叫陈杳,同样是学霸一枚,16岁就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和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培养了这对优秀子女的父亲陈钱林,是国内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

他在采访中说道,他的育儿心得就是“自立教育”,即养成自律习惯、自学能力和自立人格,让孩子自己把自己管起来。

陈钱林说,他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完成了学校规定的课业之后,试着自己拓展学习。

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孩子会从中获得乐趣,爱上自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模式。

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把决定权交到他们自己手中,给予他们自由的成长空间。只有充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孩子才能真正持续性进步和成长。

释放情绪的能力

Professor朋友的孩子去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突然增多的学业任务,她家娃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时而紧张寡言,时而情绪暴躁。

有一次,他因为忘记做值日,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也不愿主动开口交流,反而在饭桌上噘嘴赌气不吃饭,对妈妈吼道:“我再也不要去上学了。”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应对呢?

李玫瑾曾《锵锵三人行》中谈到,从不发脾气的“老实”孩子其实并不一定“安全”。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如果他从不发泄负面情绪,反而更不容易转换心情。

有些小孩,从小被教导得十分乖巧,没有机会发怒、与其他孩子“拳脚相向”,他的愤怒难以找到表达的出口,全部积攒到心里,负面情绪不断堆积,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的扭曲。

孩子偶尔的恶劣情绪,宜疏不宜堵。

当遇到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该积极疏导和引导,给孩子充分释放情绪的空间。

引导他们主动释放情绪,找准健康的调节心情的出口,比如通过家庭游戏、运动锻炼,与小伙伴或家人的沟通,或者培养兴趣爱好来转换心情,让负能量得到转晴的缓冲空间。

等情绪散去,才能有效讲道理。

独立生活的能力

杨绛的父亲曾说过,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在日本,一位56岁的男子,蜗居在家30多年,在父母离世十年后,竟然被人发现因为营养不良,饿死在家中。

据他的弟弟说,哥哥这么多年一直在“啃老”。

他因为考大学失利,接连几次都无奈落榜,紧接着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退回到父母的庇佑下,拒绝走出家门与外界交流。

10年前,男子的父母相继去世。不敢面对社会的他,只能靠着父母留下的微薄家产和社会救济过日子。

失去了一直照料他的父母,他没有勇气独自承担生存的压力,回避与外界的接触。

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几次前来看望他,也被他拒之门外。

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止是一种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技能,更是一种自立自强的人格和决心。

许多家长习惯了为孩子“操心”,过于亲力亲为、包办一切,看似给孩子的人生上了保险,但却将孩子养成了离不得父母呵护的“巨婴”,让他们习惯了依赖避风港,贪恋不劳而获的人生。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人生道路的初期,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力量,独自应对挫折,督促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Professor点评:

不要狭隘、刻板地看待学习这件事。

自然、社会、自我……大千世界,处处都有值得孩子去亲身体悟和探索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