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掌故】人人赞的奉天贫儿学校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1-03-23

奉天贫儿学校

室不避风寒,阴森破庙两三间,

筚路褴褛就开篇,设备自难全。

脆写捧书念,冬日阳光下取暖,

师生意志坚,弦诵不绝乐陶然

这是贫儿学校初创时自编的歌曲,也是当时学校的真实写照。

奉天贫儿学校是1918年由阎宝航、韩淑秀倡办的。最初以景佑宫的数间庙房为教室,学生不多,教员只有阎宝航、魏怀谦、张璞山三人,经费依赖社会捐款和青年会资助。这样艰苦办学,熬过了一年多光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学生们的各科成绩都较出色,校誉日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1922年,贫儿学校便从青年会分立出来,成立了校会,独立办校。当时的校董有阎宝航、韩淑秀、高墨泉、张惠霖、刘进学、潘贵廷、景福、王维贤等人。校外有张学良、郭松龄、宁武、王大中等人赞助。校董会成立后,便筹集经费,先后从社会各界募集到奉票5万元。1923年,在大南门外双泉浴池附近,建了10间楼房、6间门房;又在大南门关辉宗的地基上,盖了9间瓦房。这些房屋,全部作了贫儿学校的总校舍。不久,又成立4所分校,力争更多地接收全市的贫儿入学。当时,校长由关纯厚担任,义务教员有张璞山、韩淑秀、王雨芬、胡鸣岐、温玉忱等,还有十几位支薪的教员。

贫儿学校是在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生凋蔽的历史条件下开办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谆谆告戒学生不能忘记日帝、沙俄的侵华罪行。在校门口屏风上,大书十二个字:“勿忘五月九日,需要万众一心”(注:五月九日是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同时,提倡热爱劳动,勤俭朴素,自力更生。校内一切劳动,概由师生自己动手。学校还办了工厂、农场等,一则增加收入为学校增添设备、替学生购买学生用品另则让贫儿能掌握些生产技能,为他日独立谋生打点基础。当时学校办的铁工厂,设在南门外,贫儿到16岁便入厂做工,收入归己,经二三年技术训练,便介绍到兵工厂去,使之有工作的机会。这样的办学方针,深得人心,学生年比一年增多,总数最多时超过千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贫儿学校便停办了,有一批学生被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多数回家去了,还有27名孤儿由关纯厚校长带去北平,被分配到香山慈幼院学习或去贫民工厂工作。贫儿学校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成了国家栋梁,成了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奉天贫儿学校只办了短短的12年(1919——1931),却培育了数千名贫苦儿童,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今天人们仍把阎宝航、韩淑秀倡办贫儿学校,传为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