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安全法》即将实施,海关多次查获伪装活体蚂蚁,暴露生物袭击隐患

 繁星1 2021-03-23

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即将于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防范生物袭击存在的漏洞必须堵上。

2021年2月25日,媒体报道上海海关查获伪装成牙科耗材的406只大型活体蚂蚁,引起关注。

“近日,上海海关所属邮局海关工作人员进行X光机查验时,发现一个申报品名为“牙科耗材”的海外进境邮件包裹影像异常。

工作人员随即进行开箱查验,查获活体蚂蚁406只,蚂蚁体长约2厘米,且每只都单独放置于EP(环氧树脂)管中,管内有湿润的棉花,管口都留有通气孔。

目前,该包裹已移交有关部门做销毁处理。”

海关提醒:“未经检疫评估的活动物可能携带疫情疫病,而且一旦逸散繁殖可能会造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及生态安全。请不要随意携带、邮寄活动物入境,共同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事实上,非法进口蚂蚁的事件很多,被查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2018年,成都海关查获了一个特别奇葩的旅客,从埃塞俄比亚挖了一堆蚁巢和蚂蚁带回国,该旅客称听说用蚁巢和蚂蚁泡酒可以保健。

图片

除此之外,其他被查的私运蚂蚁都是用来做宠物蚂蚁。

图片

图片

在淘宝上,我们可以找到正在销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蚂蚁。

图片
澳洲蚂蚁


图片
美洲蚂蚁

图片
非洲蚂蚁


图片
欧洲蚂蚁


图片
亚洲蚂蚁

可见,通过邮寄方式进入中国的活体蚂蚁必然很多。

不仅是蚂蚁,蜥蜴、蛇、蜘蛛等“另类宠物”也成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爱好。在交易市场中,这些野生动物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异宠”。据预测,到2023年国内“异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66亿元。

“异宠”绝大多数都是从野外抓捕来的不常见动物,并且从境外走私回来,未经动物检验检疫流程。这不仅违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还给我国本土生物种群和公共卫生防疫带来安全风险

2020年的新冠疫情刚刚爆发,我们就判断新冠病毒来自国外,而不可能是中国人吃野生动物吃出来的。

图片

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做出这种判断,是基于对真实历史的了解:

①识破西方中心论伪史,还原中、西方历史和文明的本质;能认识到在中国重新崛起和西方统治阶级不甘心衰落的大背景下,它们会无所不用其极。

参考: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背后,是一场战争围绕中国人口问题,中美展开的斗争

②了解2003年抗击非典,中医药立下大功的历史真相,能看穿网红专家的真实水平和疗效。

参考:回顾惊心动魄的2020年,疫情背后激烈的舆论战争

如果不能跳出医学本身,就不可能具有民族生存安全意识,也想不到生物袭击的可能。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的医学专家毫无生物安全意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新冠病毒来自野生动物。而中国的不良媒体更是指责“中国人吃野生动物的陋习导致了新冠”。

事实上,病毒不可能来自中国境内的野生动物,否则疫情应该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抓捕过程中、贩运途中多点爆发,不可能只在武汉单点爆发。

当时,网红院士却在配合外媒的采访,指责中国人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要求中国政府制定法律,禁止中国人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

2020年4月1日,我们指出,新冠病毒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防备生化战将成为常态。

图片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我们指出病毒是通过冷链从境外人为输入,手段和对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定点攻击如出一辙。

图片

此后,青岛等地又发生了进口冷链输入病毒的事件,证实了我们的预判。

2020年10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传染病防治法草案。引人注目的是,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增加了“坚持中医药”、“误报疫情免责”等条款。

2020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十六号主席令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已由人大常委会于2020年10月17日通过,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生物安全法最重要的一条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

中医不需要辨别生物袭击的类型,按照人体的症状就可以快速开出药方,还可以根据主要症状制定大规模通治方,第一时间展开快速大规模“中药漫灌”救治。

新传染病法和生物安全法,把中医药纳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可以第一时间参与应对生物袭击,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具有历史性的巨大意义。

图片

再强调一遍,生化攻击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随时会发生的问题。

《生物安全法》即将在今年4月15日正式实施。上海海关查获伪装蚂蚁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堵上更多的漏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备无患,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