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丝特·迪弗洛在大学本科期间,主攻的不是经济学,而是历史。最初她认为经济类的事业只能作为一项副业,直到她在俄罗斯担任研究助理那年,她才意识到,自己可以转行。那是一场政策定制讨论会,杰弗里·萨克斯等经济学家来到莫斯科,给政客提出了各种建议,政客们在认真倾听。 在旁侧的埃丝特·迪弗洛突然明白,原来经济学家可以影响决策,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正是她一直想做的事。 1999年,埃丝特·迪弗洛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毕业后便留校任职,打破了美国大学不留本校学生的惯例。 读博期间,她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实验发展经济学三论》,提出用“随机田野实验法”来评估各种减贫政策。 迪弗洛不喜欢诸如此类“在发展中国家要推行何种经济增长模式?有哪些好的发展政策?”定义模糊的大问题。她喜欢研究具体且实用的“小问题”,“如何最有效地劝说印度农村的老师不要矿工?如何劝说父母为孩子打疫苗?” 在她的推动下,经济学慢慢从注重理论到注重实践。 为了更好地把“随机田野实验法”应用到理论研究中,2003年6月,迪弗洛与丈夫阿比吉特·班纳吉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提夫·贾米勒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直到今天他们依然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就是这个实验室,让迪弗洛与她的合作者们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和商业回报。 J-PAL实验室基于科学依据,为政府扶贫政策量身定制了各种有效实验,从而减少贫困人口。10几年来,J-PAL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赢得国际认可。该实验室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以及北美和欧洲都设有办事处。很少有组织能达到像J-PAL这样,几乎遍布全球的影响力。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联合会(SSRC)称,就研究的严谨性和由此产生的知识对社会政策和日常生活的潜在影响而言,很少有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取得J-PAL那样的成就。J-PAL不仅提供开创性研究技术、政策制定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还努力开展严格的研究,采用团队方法来评估反贫穷举措,堪称典范。 2010年,迪弗洛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业界人士称这个奖项为“小诺贝尔奖”。《纽约时报》有人评论:“不管一些人高兴还是不高兴,她会是将来诺贝尔奖的重要人选之一。不管一些人高兴还是不高兴,她得这个奖的意义比一些过去的得主得奖的意义深远。” 果不其然,2019年,她拿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头衔。与她同时获得此奖项的还有阿比吉特·班纳吉与麦可·克雷默。 埃丝特·迪弗洛与丈夫阿比吉特·班纳吉合著的书——《贫穷的本质》也因此走向大众。早在2011年,这本书已在业界广为流传,人们津津乐道。两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剖析了“贫穷陷阱”的怪圈,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书中的观点颠覆了人们对穷人的传统看法,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了穷人的经济生活,使我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 作者将带着我们重新思考,贫穷真的是因为懒惰吗?真的是因为救助金给太多吗?我们下一期继续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