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绍国:在公开课中看风景 | 诗画美文

 诗画绍国 2021-03-25

在公开课中看风景

——1996年2012年我的专业成长回眸

                              文 | 肖绍国


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散文——《澡堂磨课记》发表在《小学教学》2011年第11期的“卷首语”中,在文中我描述了自己借助澡堂这一特定环境开发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的故事。在我的心中,公开课跟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于我来说,细数自己的公开课历程就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一次温暖的回眸。

起步

  三堂公开课

   让我站起来

如果有人问我,使得你在小语的园地里诗意行走的起点在哪儿呢?我会很清晰地回顾起我的三堂公开课。

图片/来自网络

1999年下半年,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我代表学校在区教研节上公开课。我执教的是《将相和》,当时我紧紧扣住语言训练,将读写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区的一位老教导姓倪,他激动地说,肖绍国的这堂《将相和》,是学区教管委成立十几年来开展的教研节活动中所有听课单位都打上“优秀”的唯一一堂课。我珍惜它,时常想起它,因为它让我在区级层面上“站”了起来。

2000年11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优活动中,我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以朗读为主,通过文字的挖掘,激发学生对英雄真切的敬佩情感。评委们给我的课打出了高分,我获得一等奖。这是我的课在湖州大型比赛中的第一次亮相。后来,我携这堂课参加浙江省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技能竞赛又获得一等奖,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杨一青对我的课作了热情洋溢的评价。

图片/来自网络

2003年10月27日,在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大会堂,我代表湖州市参加那年举行的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执教《三顾茅庐》。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投入到“三国”那风云莫测的情境中,我给孩子们朗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举获得一等奖(总分名列前茅)。当我在诺大的礼堂里深情朗诵《出师表》时,整个会场时空凝固了,大家的心被紧紧地揪住,刘玄德和孔明的故事在时空中轮回。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高峰体验”。

三堂课,从区里走到市里,再到省里,到而今,我的公开课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背后的酸甜苦辣我不能忘怀,因为那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行者留下的深深的足迹。

惊喜

 在诗情中

   发现画意

2005年5月,我赴杭州师从诗意语文大师、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学习诗意语文理论,构筑充满诗意的语文精神家园。

在我与诗意语文亲密接触中,有一堂课不能不提,那就是我的《木笛》一课。早在2005年春节之前,我接到王老师打给我的电话,他邀请我2006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菁英(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等)论坛研讨会上,作为他的徒弟与他共同演绎诗意语文。

4月1日,在北京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论坛上,我第一个上课,接着王老师上《长相思》。这一比不要紧,我的课简直没法听。当时在场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任李振村先生对我说:“学王崧舟者活,似王崧舟者死。”这句话犹如给我当头一棒,使我像睡梦中被人浇了一盆冷水,我明白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图片/来自网络

苏教版有篇课文《姥姥的剪纸》,笑源的文字,如此清新,如此怀旧,如此清爽,如此依恋,如此温暖,如此心醉,它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了我。2007年,在设计《姥姥的剪纸》教学框架时,我静静地想,慢慢地写,看见童年重现于我心头,教学预设就那样诗意地流淌出来。

我依托语词,设想和学生一起经历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的奇妙的阅读之旅,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读出作者的心梦之境,读出对亲人的感恩、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把课文读薄,先读成画面,再读成声音,最后读成词语;把课文读厚,先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再读出笑源的心梦之境;把课文读活,读出课文中的空白点,读出拴住的其实是我的感恩之心、眷恋之情。

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它直接影响了我对语文“画意”一维的思考。我突然发现,其实在一篇又一篇诗意的文本中蕴藏着一个又一个画面,山川风物、疏之淡香、或写实如画、或寄情寓意,叫人沉吟之余遐思万缕。《姥姥的剪纸》一课在追求语文“诗意”的同时,特别强调对“画意”的融通,一张张精美的窗花,一段段童年的生活,一句句温暖的话语均在诗意的课堂中让画面立体起来。

继《姥姥的剪纸》推出之后,我尝试着提出了“诗画语文”的命题,在课堂上,保持“诗情”与“画意”的张力臻于融通,课中有画,画中有课,一张一弛,是我语文生命发展的要义。

沉醉

 行走在诗情

   与画意中

《月迹》真是一篇卓荦的作品,作者是贾平凹先生。2008年,当从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把它拣出来时,我如同捡到一块宝石,又如同捡到一颗心,一颗静穆之心,一颗空朗之心,一颗澄明之心。这样一个禅味浸染的文本要化为学生的体味,特别是要小学生体味禅味,“诗画语文”能承载这个任务吗?


图片/来自网络

我读《月迹》,最直接的感受是平凹、二弟、三妹这仨孩子跟月亮在玩儿,在捉迷藏,于是乎,月亮也变成他们家最小的一个孩子,可能是四妹子。这种写法奇妙呀!这种感觉奇妙呀!“写法决定教法,读法决定教法”,我循着《月迹》的写法和我的读法,沿着“诗”与“画”的轨迹执教《月迹》。

我以为,教学《月迹》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于是,在教学中,我努力打通文字和画面的界限,在课的推进过程中,使寻觅月迹和感悟心迹这两条主线一明一暗,始终相互缠绕、相互印证,保持“诗情”与“画意” 的张力臻于融通,课中有画,画中有课。

凭借此课,《语文教学通讯》在2008年第9期推出我的“封面人物”专栏,刊发了《月迹》课堂实录、王崧舟老师的点评《亦诗亦禅:月迹映照下的心迹》、钱正权老师的推介《印象绍国》等一组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