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溪《陶氏源流》人物传选【1】

 东方欲晓10 2021-03-25

                                      陶成道 传

     陶成道,元名广义,明名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又号火器神,元至元二年[1338]生,江浙婺州人,两举于乡皆第一,会试不及第,yu婺州城继其姑父许谦主崇正书院。少伉爽,有大志,涉书史,通辨才,善骑射,研制火器有神力。元至正十四年,入京会试。时顺帝欲以举武状元名,图灭天下武杰,发生科场暴动。以力助救众举子,结识朱兴宗[明太祖初名]、常遇春、徐达等人。后回乡踵其父主陶家书院。[陶家书院,宋时陶公显创建。元江浙行省于书院内建祠祀“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名“正学祠”,“正学书院”,又称“四贤祠”,“四贤书院”。明成化十四年(1478)赐题“正学”匾额]元至正十八年,方太祖之下婺州.先一日,城中民人望见城西有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相告于,[亡名]公与长子景初暗往探视,知为太祖驻师也, 以为昨夜梦现,是为天下王师也,遂引众民人及三百弟子往迎太祖。至是见太祖,曰:方今元祚垂尽,四方鼎沸,上欲扫平僭乱,安定黎民,非延揽英雄,难以成功。”太祖曰:“予用英雄,有如饥渴,方广揽群策,救民涂炭,共成康济之功。”世祖景初公曰:“如此,天下不难定也。”言毕,率弟子数百入见太祖,曰:“愿与弟子同助明主,伊、吕事业为此生主要。”太祖喜,又以陶氏祖传《用军策》及自编撰的《火神器谱》呈太祖传,请以题名,太祖喜。擢谘议参军。时方国珍据庆元、温、台等路,以为太祖既克婺州,宜即谋规取浙东郡县,乃献计招谕之。元至正十九年, 书与同乡人[婺州]乐平儒士许瑗、诸暨儒士王冕三谊友,晓以大义,以图共谋助吴,太祖喜得许瑗、王冕二良谋。江南水网纵横,敌陈友谅军素以巨舰为傲,以图一举灭掉吴军。太祖命焦玉助规模制造火器,欲以火器一举摧灭敌陈友谅军。果如太祖所愿,吴军成为江南唯一以火器为装备的义军。一连诸多战事,皆因所研发之火器大灭敌陈友谅军威力。洪都攻防战之中,敌陈友谅挥军60万攻洪都,结果,洪都之吴军凭火铳使敌陈友谅军久攻不下。而后鄱阳湖大战,吴军凭研发之火炮、火铣、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直接致敌陈友谅军于溃败之境。同时, 世祖成道公还为焚烧敌军巨舰之需要,临时创制了燃烧火器---没奈何,创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之先例。刘福通北伐,因拥有火器,蒙古军引以为傲的骑军威力顿减。于战车与火器之综合开发上,把吴军之战车  和威力很强的火炮结合,开发出屏蔽战车。众多屏蔽战车组成的车营,由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之火炮组合,集足之城之防韧性、战车装载之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吴军从此被誉为天下无敌军,所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火器成为吴军之主要制式兵器。是年,擢神机营坐营官,继尔改授万户,专营神机营.洪武四年转东宁卫指挥使,后擢兵部侍郎转工部侍郎再转礼部侍郎兼侍读,授大[古音在此读太]中大夫。公对火器之发明有讲究,之一是火攻:火攻风侯、火攻地利、火攻器制、火攻法药、火攻兵戒。之二是火器种类:(1)陆战火龙神器:木人火马天雷炮、火兽卷地飞车、钻风神火流星炮、八面旋风吐雾轰雷炮、九矢钻心神毒火雷炮、单飞神火箭、神行破阵猛火刀牌、冲天火葫芦、飞天神火毒龙枪、神机万胜火龙刀;(2)水战火龙神器:神飞独角火龙船、拦火神行冲敌飞蓬、八面神行威风火炮、四十九矢飞廉箭、飞空滑水神油罐、水底龙王炮、翻江混海飞波神甲;(3)埋伏火龙神器:无敌地雷炮、穿山破敌火雷炮、渡水神机炮、隔河神捷火龙炮;(4)安营立寨火龙神器:神火万全铁围营、天兵拒敌神牌、百子连珠炮;(5)偷劫火龙神器:烧天猛火无拦炮、神威烈火夜叉锐、飞雷霹雳炮;(6)守城火龙神器:万胜神毒火屏风、烂骨火油神炮、万火飞砂磁炮、铁汁神车、神仙自发排叉锐;(7)攻击火龙神器:轰天霹雳火雷、毒龙喷火神筒、神火飞鸦、毒雾神火烟炮;(8) 卷末附录火器六种:埋药火筒、满天烟喷筒、火砖、火妖、飞天喷筒、火蜂窝。之三是火药类别:火龙万胜神沙神水神烟、火攻神药法器、火攻从药法器、神火配诀、毒火配诀、烈火配诀、飞火配诀、法药配诀、烂火配诀、逆火配诀、火攻杂用诸方、解射罔毒、毒药、解毒药、神奇法药。公之火器大都是“武经”不载,当时世所罕传之先进火器。之一,上应天时,下因地利,知天之时而善用之,苟不辨地利而用之,不得其宜,未有不舍器而走,徒资寇敌也;之二,远、近、长、短相兼,分番叠出,各为阵号,闻某号而出,闻某号而入,则兵力不疲于战。火炮、火锐、火弹,此远器也,则与长枪、大刀相间;火枪、火刀、火牌、火棍,此近器、短器也,则与长弓硬弩相间;之三,选以精兵,练以阵法,利器、精兵、阵法三不可缺一,一有所缺,则非万全;器贵利不贵重,兵贵精而不贵多,将贵谋而不贵勇;一戒扰民,二戒反烧本营,三戒玉石俱焚,四戒风候未定,五戒火攻欲求骁勇智将,六戒火攻降军,七戒火攻杂有民众的军队,八戒残害生灵。明之《武备志》、《火龙经二集》诸兵书皆记录公之“火攻风侯”、“火攻地利”、“火攻器制”、“火攻兵戒”,及火药配方诸技。公之开发、制作与使用火器改变了明军之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之比例占到了10%,战斗力成百倍增涨。同时,随着火器的发展,吴军出现了两个新的兵种,一个就是神机兵(火器兵),而另外一个则是车兵。至明洪武元年,公以火器助太祖得天下。卒于火箭制造飞天.享年八十有三,藏金华祖墓丛。公一生著作颇丰,以撰著《火龙神器阵法》、《金华山经》和祖传《用军策》传世。先娶宋赵后裔为妻[其妻为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陶煜妻之胞妹],早年亡,生子二,续彭城刘氏为妻,生子二女,三配张氏,以子景初显。赵氏、刘氏、张氏皆赠夫人。                             

 

                  陶景初传

  陶景初,字泰来,祖籍浙江金华县麻糍里,成道子,元至正三年生人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未及不惑虽弱冠已自成人 崭然见头角 众谓陶氏有子矣 俊杰廉悍议论亦能证据今古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铺里远近人争欲令出我门下 交口荐誉。十八年吴王军下婺州随父成道往 擢为拱卫司忠显校尉 既投戎 泰来克勤于军 治军多有见树 功勋卓著。初投戎得令招婺州七邑富家弟子组建少年御中军二十年吴王检验少年御中军大喜擢署拱卫司忠武校尉掌少年御中军二十三年与御中军指挥使洪鸣之次女结为连理 二十八年改御中军忠武校尉。明洪武二年请赴北战是年底 得允 承领昭信校尉衔 随徐达军赴北参战四年傅友德军自陕西南下威逼成都随军北战与西战多有计谋献征西将军尤以木牌报汛为甚时五月 明军得阶 文即日将西征成都欲以军事达汤和适汤和滞军于大溪口两军汉水上下游 遥不可及友德疾虑泰来献削木为牌投汉水报汛计 友德纳之 十数日果然有应蜀平傅友德帅军驻守保宁时四川行中书省暂设保宁擢承信校尉官百户领军驻苍溪邑守卫主持苍溪邑军政领兵一百一有二名初泰来不以为意友德曰苍溪乃子午道南出入蜀既通三巴之绾毂亦为嘉陵故道达三巴之锁钥既得苍溪叹曰  是岂不足为政邪。军治苍溪九年凡逆贼盗匪皆亲帅军征剿大小数十余次战事屡战屡胜逆贼盗匪风闻皆远走他乡请降者众苍溪遂成秦蜀道荆陇道之通衢建英烈墓丛以掩皑皑尸骨 安告亡灵建诸军屯力以军屯养军坚拒扰民劳民之苦难。勤于军务亦顾于民人因其土俗助设教禁邑民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则没为奴婢 与设方计 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养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邑皆为范。初苍溪邑城之军民饮用水皆径取于城北之玉女河城南之汉水亦曰白水大凡流疾至民人亡者如山倒泰来帅军于苍溪邑城西与北建轱轳水井各一着军士日绞水出随官民意愿取用。其间着军医士是其子陛研制梨膏取苍溪土梨为主材三年乃成用之卓然有效与编著用间史钞同献上 上闻之大喜 于是 苍溪土梨苍溪梨膏引为御用。二十二年奉令建柏林沟千户守备所泰来事无具细劳心劳体毕擢副千户领武毅将军镇守柏林沟继而 流贼寇秦南 领令平寇 镇守略阳关。初贼寇略阳战久不下会中秋讌 军士皆酣饮 泰来独对月有所思 已而喜 举巨觴噏而尽 曰 略阳关可破矣众骇然问之故曰频年相持建功何日吾闻师老则懈值兹令节 愈无备也 关左僻迳 险而捷 人所不至 予撢之熟矣若得敢死数人入为内应不四鼓关可得也众顿悟共白主将以达诸帅 帅曰 善召入 酌之酒而遣之 泰来与帅约 拔寨起 闻金声则进无躁也帅许之既出联同德者十轻装短械缘间道攀藤葛以达关上 守陴者尽酣醉依互卧营中 鼾若雷 众启钥开关 欲举号 泰来急曰止城上礟如列棘彼觉而发之我军烬矣众曰然则奈何 曰 反之则可自击也 从之 乃举号大军驰而进 贼梦中闻金声大骇 仓卒发礟礟反击蹂其营自相残踏死无算大军乘之进击浩浩然 关遂得 时犹未曙也 馀党闻之 皆降略阳悉平 擢千户 又八年 失怙庇荫擢伊王府御护中卫佥指挥使三十一年春二月乙酉倭寇宁海 上诏河南军征讨之 泰来力请出战 上欣然允诺 泰来尝以用间之计事半功倍于明军致倭于措手不及倭平上赏有功者以名记册加重赏 永乐五年擢伊王府御护中卫指挥使 六年 请战复交趾 不允愿 八年请击鞑靼允愿本雅失里兵溃升授昭毅将军衔十一年张辅在安南连破陈季扩军先 张辅军南出 请以战 不允愿 升授泰来昭武将军衔不受十二年伊王薨子简王嗣十三年 以年迈倩辞 不允愿 十五年 告老还苍溪。 

                           陶 冶 传

  陶冶,文政侄,贡生。冶自幼熟读祖传之《用军策》、《用间史钞》,少善骑射,十八岁入大宁卫武学读书,二十岁袭叔文政锦衣卫驻苍溪百户职,三十二岁升锦衣卫驻柏林沟千户职,后累升至河南伊王府护卫指挥司护卫。嘉靖四十二年冬,冶以疾请辞伊王府职。明年春二月,伊王典[木英]获罪。是年夏五月,冶请复职,上以冶不操职守,即不规劝主之不轨言行,亦不上谏主之罪,不允冶愿。七月,冶再请复职,亦未达意。十二月,奄答犯山西,冶力请参战,以尽职守,上方会知冶之忠心,允成意志。冶以指挥佥事,助总兵刘承业,先战奄答于山西,越明年夏四月,再战奄答于肃州,肃州大捷,上褒奖有功者,诏冶锦衣卫指挥同知。隆庆五年,冶卒于任,以祖《用军策》、《用间史钞》、《陶记雪梨糕》传后。           

                                                              

              陶 尙 纯 传

  陶尙纯,冶侄,贡生。冶自幼聪敏,熟读祖传之《用军策》、《用间史钞》,少善骑射,十六岁入大宁卫武学读书,十八岁袭叔冶锦衣卫驻苍溪百户职,三十岁升锦衣卫驻柏林沟千户职,万历十五年擢锦衣卫指挥佥事职。万历二十五年,福王府营建,尙纯请命。万历二十九年,福王府建成。福王府与伊王府相对,皆位洛河东北。尙纯请命以卫福王,以承先祖之志。上知陶氏一门开国以来皆忠诚,允成意志,擢尙纯福王府护卫指挥司护卫。天启元年,尙纯卒于任,以祖《用军策》、《用间史钞》、《陶记雪梨糕》传后。

                               

                  陶 怡 

    陶怡,字爾道,明天啟二年壬戌春三月二十二日生大寧衛貢生於明崇禎元年襲叔允祚公百戶職領昭信校尉銜累官明署福王府仪卫司仪卫正,清千总 贈昭武都尉銜 允世襲他沙勒哈番。忠勇誠篤邑人鹹信敬之明崇禎七年甲戌二月獻賊自峽口入川 攻保寧不下 走犯蒼溪邑 以圖西去 四處搶殺燒掠無度 凡入寨城者皆活命餘者無一能免死初邑城鄉間聞獻賊自峽口入川頗不以為然 邑衙亦不為嚴重計 惟警者怡也 餘邑有寨群六大小六十有二皆築於鄉間凡山巔地夷曠而迎面險絕者則築之 邑志載乃怡之遠祖陶景初明洪武年用計以為防賊匪謀  凡二百七十餘年賊匪肇起 鄉民多賴其祉 什世傳至怡亦仰仗之 是時 勘察寨狀怡使四鄉飭修之 民或信或否 又使軍督其不用命者 又軍民同勞工遂果移轂具械 設礟有差 然四鄉民人十之七八不避於寨 怡急甚 使軍督之亦有十之三四不往 俄而賊大至  至鄉間 本圖搶掠糧食錢財 女英者亦為所之列 凡舍無人 皆放火焚之有則悉數搶掠 人距之則戮之 手起刀劍落 如刈麥 凡英女者 則先辱之繼而戮命 然賊至各寨 見諸寨發砲石擊之 又逕險狹難收 久望無策 遂去邑城有高厚牆周圍之 始築于明成化年 乃知縣朱敬所為週三裏有五分形制如舟;南有嘉陵江水 即古漢水 民人曰白水繞城南過乃天然屏障可依;城之東西北三向 有深壕 久晴無水為禦獻賊計怡使軍民引城北玉女河入壕又使軍民以竹木架之水面且輔以樹木雜草其上是為陷阱計 獻賊來 不知有詐 直撲邑城 前僕後繼陷落死亡者無算且慘遭礟砲弓弩擊斃 畏縮不敢進適推官張一鶚按臣劉宗祥川北道夏時亨自保甯府城帥軍而來兩廂共謀擊之賊遂遁去。崇禎十年丁醜闖獻二賊寇天下 怡乃簡練邑中士卒 矢志勤王 時流賊遍天下 阻於勢 不得進 乃退守孤城與闖賊鏖戰累日無援至誓與共軍民死守嘗與邑教諭曹秉元善 元井研人也 藏有井油 賊複以柴草填壕攻城 怡乃與出井油燒之 賊勢不支而遁城以獲全時饑饉頻仍米糧騰貴怡出家資賑濟 複立市興屯 公正無欺 於是 四方販運來溪者日眾 全活甚多至時怡以拒逆賊功拜副千戶領武德將軍銜管百戶事。崇禎十二年己卯五月獻賊復叛。次年秋七月 賊党姚黃二氏驟至 蒼邑軍民防不勝防 蓋有前鑒 賊既來 則搶掠燒殺於鄉間 死者十之三四 且毀大小寨四十有八 惟邑城得保 賴有怡也 賊走 怡使軍民飭修所毀各寨 以御賊犯计崇禎十四年闖賊軍陷洛陽 福王府危於倒懸 接叔遺願 衛王室然流賊縱橫何以賴之耳暗引王室百十有餘者隱居於蒼溪鄉野  旋以拒逆賊功 擢署福王府儀衛司儀衛正順治三年丙戌獻賊欲奪餘蒼邑境東遁 驟然壓境 時蒼邑大小四十有八寨飭修未果 鄉民防無所防 任憑獻賊搶殺燒掠死者十之四五野無炊煙獻賊既來欲寇蒼邑城 蓋有前鑒 此番攻城 於東城門外掘地道而進 直抵城門 實以火藥欲炸開東城門城內軍民甚憂怡使軍民以礟發大小水包數百且以箭擊水包東城門外若天雨下 引線盡濕 門不能炸 賊圍城不功 城內軍民三千餘何以長計數日城內大亂 既而賊執數百鄉民分四城門脅言活命 怡迫於勢 蹬城樓 與獻賊曰  願以一人活全城  賊允諾 然 入城則無不搶殺燒掠 怡大罵賊黨時天無雲而雷賊執怡曰  若再雷者釋之  言畢 有雷轟鳴賊發怒架礟發飛砲向天擊之然 雷聲更怨 賊懼 不敢殺僅以飛刀傷怡左臂旋遁去邑城十室九空所餘十有八戶五十餘人賴怡而幸活也。大清西征軍駐紮漢中比臨蒼溪邑北 怡憤然馳書與肅王 開八字 鐵山南北二關 以澌滅獻賊計。大清鼎革例錄先朝政聲卓著者以拒二流賊之功拜百總總鎮蒼溪邑旋擢千總  康熙十九年庚申冬二月 賊黨吳之茂寇蒼邑 怡以千總職於官 帥全城軍民相抗 鏖戰累日 賊軍不退 異日大戰之怡伺機暗發一矢擊吳賊之茂左肩賊軍方退 城人賴以全活。先吳之茂帥賊軍數千順嘉陵江自利州而來 怡帥軍士數百於回水與戰 賊勢甚強怡以佯敗計引賊軍入回水沱賊軍不以為計遂大敗。旋月 賊党王屏藩陷漢中 據保寧 怡從奮威將軍王進寶討之 時叛軍譚宏遁雲陽 又從川北總兵追擊之大軍至怡使人先聲叫陣,譚宏果出高站城樓 怡以飛刀擊殺之 賊遂敗二十一年,以功授太子府正四品典仪。次年冬十月叛軍譚宏從弟譚威侦之归里帥百十殘賊匿于宋江沿岸 怡归道经宋江威贼俱出,斩杀虽众然怡中流矢壯烈殉難。邑人感戴其德稟請上憲建忠賢祠 春秋享祭祀 改雙柏埡名將軍埡 報理應然也次年贈广威将军衔允功荫一子为正七品典仪  是以彰怡德咸服一方民人。明制 邑中守備所置百戶 怡自遠祖景初公 原籍浙江金華府 明洪武錦衣衛校衛 以木牌昭信征西軍功封百戶鎮守蒼溪襲什世景初子曰昇昇子曰鑑 鑑子曰源 源子曰仁 仁子曰文政 政侄曰冶 冶侄曰尚純純侄曰允柞柞侄曰怡至怡世世篤忠貞。有明思宗皇帝彰蒼溪陶氏一門之德 元年夏五月禦錫 什世百戶 匾額懸於蒼城陶家巷南牌坊大清世祖皇帝彰蒼溪陶氏一門之德七年秋八月禦錫 忠勇勤篤匾額懸於蒼城陶家巷南牌坊。以祖傳用間史鈔  陶記雪梨膏方術 與續修用軍策  另編撰武功志祖傳世 於邑城北門玉女河建造永存橋。怡之子孫盛貴為邑之最                          

                                                                         

                  陶 怡  陶 恽捐助崇霞宝塔

                 王峻峰

  “崇霞宝塔位于苍溪城东的嘉陵江畔的塔子山顶,始建于明末,是苍溪县城又一风景名胜。

  ---原来七层以下,内外均有神龛神像,外檐转角处均挂大铁钟,现在只空有神龛而已。塔内第三层嵌有巡府洞碑三块,各高70公分,宽40公分,详载捐俸助工人士名,计有---署福王府护卫指挥司护卫本溪·陶怡、分巡川北道布政司参政兼按察司佥事粤·蒋世正、分巡川北道布政司参政本溪·陶恽、保宁府知府黔·周鲜章、通判吴·刘士鳌等等二百余人士…。”                                                                                

                                                     --节选自《苍溪文物志》

 

说明:

     《陶 怡  陶 恽捐助崇霞宝塔》为节选,根据节选内容,对标题做了改动,原标题为《崇霞宝塔》。

     王峻峰,原苍溪文化馆文博类副研究馆员[副高职称],民国初成都大学毕业,任苍溪县立高等小学堂校长,1949任苍溪县解放委员会成员,后任苍溪县民众教育馆[苍溪文化馆前身]馆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80年平反,任苍溪文化馆文博干事,一生撰写苍溪县文博类史事记近百万字,编辑出版了《苍溪县文物志》、《苍溪文物史资料选编》,并在国家、省级文博类专业报刊发表文章近50余万字。  [续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