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锄地、掘地――告别曾经的生活轨迹(三)

 关城张丑八 2021-03-25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李绅这千古佳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锄地从1000多年前的唐朝早已经是重要的耕种工序之一,在此之前还有多少年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

    不光我这一代,恐怕从我们的祖先搬迁到关城,祖祖辈辈都在延续着锄地的传承吧。锄地的锄头,基本都是木头锄把上装有一个比较扁平的锄头板,  宽约20多公分。太窄就成guao了,太宽则非常费力。全国各地的锄头还不太一样,都是根据本地人的习惯,锻打成多数人满意的样式。我们关城人喜欢使用的样式,是锄头板被一个问号?形状的锄柄与木头锄把相连,这样的设计更利于发力,俗称“压茬”,适合比较硬一些的土壤和锄麦茬地。

    咱们村也八十年代末,不知是谁从外地引进了一种有三四个齿的“锄勾子”用来锄麦子,这个并不能除草,只是给麦子地松松土。后来觉得作用不大,没用两三年就淘汰了。

   以前因为没有除草剂,夏日进入伏天后,高温闷热的且多雨天气,庄稼地里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秧苗的成长。若不及时除草,秧苗就会被生长更加快速的杂草夺取养分,造成减产或绝收。所以,除掉庄稼地的杂草自古以来都是务农者必不可少的耕作。
    锄地的快与慢,好与坏,同割麦子、割稻子、打苇一样,是咱们本地人检验一个农民是否“活儿茬子”好与怂的重要考核指标。有经验的老手,锄地讲究3锄“扚掜”(音译diao nai er)。第一锄,沿着秧苗的左侧略斜向连土带草锄一尺多长。第二锄,沿着秧苗的右侧略斜向连土带草锄一尺多长,这两锄要在秧苗的下端形成一个交叉X。第三锄,在秧苗的上端一尺左右下锄,拉至秧苗处时,抬锄,把草带过来。经过这三大锄,一颗秧苗的周围既松动了土壤,又除去了杂草。顺便还择了苗儿,围着秧苗也会形成一个小小的凹坑,便利施肥留水。当然,这得好好练习几年才能运用自如。由于这三个动作,锄板都紧贴着庄稼苗,稍微不慎,就把苗儿给锄死了。所以,没有把握的一般都是离秧苗远一些锄几下,然后再低头下手拔草或鉴苗儿

    锄地是非常劳累的重体力活儿,尤其赶上土壤比较硬,和麦茬地里砍麦茬。有时候一锄下去都不入土,把锄头弹起多高,手腕震的生疼。两只胳膊,手腕都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掌握下锄拉锄的力度。当体力不支时,动作会变形,造成误伤秧苗。弯腰锄一天地,腰椎就像要断裂似的疼。光累和疼还差一些,最最要命的,锄地都是高温闷热的伏天季节。现在我们在室内躺着坐着都不满意电风扇吹风了,必须开着空调才罢休。想想,此时让你去地里晒着锄地会是什么滋味?别说要用力干活儿,恐怕让你现在地里呆几个小时都无法忍受。而且锄地还是最好晒着干,这样可以保证锄下来的草很快就能死掉。

   记得刚初中毕业那年,重新分地后,我家与本族叔叔张进水是“地邻”。麦收后,进水叔去了北京工地干活,剩下婶子在家打理庄稼。我每天早晨不到5点去锄地,婶子早干了快一个小时了。到了10点,饿的支撑不住了,就回家吃饭,直到下午3点才往下走。我婶吃点带的饽饽接着锄,而且中午都不带回家的,正好隔两块地种的是芷棒子,棒子叶得遮映下,是周边一方地唯一有点阴凉的地方。实在太累了,她就去那里休息一会儿,舍不得回家睡一觉。也是那年比较干旱,麦茬地实在砍不动。终于辛辛苦苦干了6天,基本晒成非洲友人了,我锄完了多一半,我婶子锄完了第一遍,还顺势锄完了第二遍。然后就是连天暴雨,这次不干旱了,雨水成灾了。过了几日,我再去下地看看,在我家和进水叔家的地里,摸了三四斤鱼。张进水,这次名副其实了!

    想想过去祖祖辈辈受过的累,受的这罪,感叹科技的进展太伟大了,除草剂、松土剂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劳作方式,也把我们从高强度的劳累中解放出来。这延续数千年的锄地基本与我们的新生活告别了,你不想趁着还有土地,再去尝试体验一把锄地的感受吗?
文:张丑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