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属顶刊《Acta Materialia》:一种用于再结晶成核的新能量判据!

 昵称246550 2021-03-26

原创 材料力学

导读: 本文研究了铝三晶沿柱状晶方向冷轧至减厚40%时的形核过程。成核仅在三种晶体之一中发生,而不在晶界发生。观察到细胞核继承了母体基体的取向,更令人惊讶的是,发现储能(通常被认为是再结晶成核的驱动力)并不能为研究样品中的再结晶成核提供可靠的判据。相反,在子结构由锐带组成的区域中,核密度最高,这对应于高度各向异性的取向分布区域。提出了一种用于再结晶成核的新能量准则,称为“一次储能”,该判据依赖于存储能量和取向分布的各向异性。

变形的多晶材料中的再结晶成核对实验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原子核很少且其位置难以预测。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第二相颗粒,剪切带,过渡带,原始晶界和三重结是优先成核位点,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否同样有利。此外,在变形的多晶基体中,将原子核的晶体取向与其母位的晶体取向联系起来更具挑战性。到目前为止,只有通过使用显微硬度压痕 或只关注取向关系来人工刺激再结晶成核,才能克服这一挑战。

研究再结晶成核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微观结构,例如精心变形的单晶和双晶或柱状多晶。尤其是柱状多晶,结合了再结晶研究的多个优点:晶粒取向和形状众所周知,可以选择晶粒取向以提供有趣的取向关系,并且样品可以为厘米大小,从而得到足够数量的材料可以在不同的退火条件下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样品的微观结构在柱状方向上变化不大,因此有可能沿该方向将样品切成多个切片,将它们视为相似(即使在变形后),并进行不同的使用和分析。

在此,法国里昂大学分析了经受轧制的柱状三晶体中的再结晶成核。将再结晶成核与多尺度的变形微观结构相关联,包括与位错边界相关联的众所周知的“储能”取向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能量准则,该准则可以更好地描述成核观察结果,而不仅仅是存储的能量。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Importance of deformation-induced local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s for nucleation of recrystallisation”发表在Acta Materialia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1001889

该实验配置用于在整个样本长度上获得相同的变形微结构,从而可以将其切成几片具有相似微结构的切片,并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些切片。一些切片用于分析变形微结构,而其他切片用于分析退火微结构。

图1.三晶铝样品,将其分成10片。(a)带有RD的初始柱状显微组织∥ <110>, 以及晶体A,B和C,(b)这三种晶体的方向,(c)轧制的样品及其10个切片(从RD两端除去约1 mm的材料后),切片5用蓝色突出显示,以及(d)切片的观察平面。

图2。在TD-ND平面观察到的变形微观结构。(a)接近三点的区域的EBSD取向图,(b)如(a)所示的三个晶体内部的位错分布,以及(c)这三个晶体的{111}极图,其中标出了初始取向通过实心形状。

图3 在RD–ND平面观察到的变形微观结构。(a)在图1 d所示的RD–ND平面上的EBSD方向图(Rodrigues矢量图)。(b)沿着(a)上绘制的箭头通过晶体A的位错分布(相对于起始点)。(c)(a)所示的AI,AII和AIII区域的方向分布。(d)关于优先取向轴的取向分布

再结晶优先在平均储能最高的晶体中发生,但不会在先验假定的优先位置(例如三线或晶界)出现,也不会在该晶体中局部储能最高的位置发生。原子核的取向在母体的取向,变形微结构中,并且优选位于母体取向分布的郊区。这些取向可能在变形微结构中具有最高的局部取向。在由或多或少的尖锐带组成的子结构区域中,原子核的密度不同,并且发现带锐度与相关取向分布的各向异性有关。

图4 在AI,AII和AIII区域观察到的变形子结构,是高空间分辨率的EBSD取向图(步长为0.25 µm)。有关区域的位置,请参见图3。边界代表迷失方向≥2个。注意优惠±TD迷失方向以及这三个区域之间明显不同的子结构。颜色表示相对于贴图的平均方向的方向差向量(AI除外,AI使用的方向位于图3c的两个方向模式之间的中间位置)。

图5.在TD-ND平面中靠近三点的区域中进行退火的组织。(a)ECC图像,其中晶界以红色突出显示。仅在晶体A中观察到核。(b)(a)所示区域内的EBSD方向图(Rodrigues矢量图)。(a)上的黄线表示图6中使用的RD-ND截面。

图6.RD–ND平面中的退火组织如图5a所示。(a)EBSD取向图和相图,显示了部分重结晶的微观结构。根据Rodrigues向量对方向图进行着色,对相位图进行浅蓝色矩阵着色,对各个原子核进行随机着色。(b){111}变形矩阵和原子核内部区域AI的极图′, 人工智能'' 和AI''′ (a)分别。

图7.储能之间的关系(E)和核密度(ρñ)。(a)沿图3a中绘制的箭头所示的ND分布图(不包括第一个和最后一个110 µm)。(b)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E 和 ρñ。

图8.平均局部错位角和核密度之间的关系。(a)沿图3a中绘制的箭头所示的ND分布图(不包括第一个和最后一个110 µm)。(b)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和核密度。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种用于再结晶成核的新能量准则,称为“一次储能”,它取决于储能和取向分布的各向异性。当子结构由锐带组成时,核密度最高,这对应于高度各向异性的取向分布区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材料学网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