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唐的金科:4500亿迷梦,五个月不到股价已跌近五成

 一号财经 2021-03-26

原创:  一号地产

作者:        海哥

    一号说    
既是金科,如何不守玉律?

去年12月14日,金科地产(000656.SZ)搞了一场发布会,在会上金科地产总裁方明富放了一颗大卫星,发布五年战略规划,2025年销售额要达到4500亿,甚至还要冲击更高目标。

战略规划中,金科给出的依据是年复合增长率15%的目标能很容易完成。

彼时,金科地产刚刚对外宣布销售达到2200亿,提前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

换言之,金科地产要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金科。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

在市值管理上恐怕也只有贾跃亭的PPT能配得上金科的战略企图心了。

海哥看了这份蹩脚的战略规划,实在想笑,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主观的拼规模?随后就写了《金科地产欲5年猛踩到4500亿,黄红云哪来的底气?》一文,用详尽的数据质疑了金科地产主观性极强的所谓战略规划。

除了金科地产目前孱弱的家底,战略规划中根本没有考虑房地产宏观调控,特别是融资三道红线的影响。

在靠天吃饭的房地产行业,出台一份这样外行的战略规划,这不是忽悠投资者吗?不能刚实现个2200亿的目标就飘得没边了。

面对海哥的质疑,或许金科地产自己也知道,论客观数据、亮家底确实没这份勇气,随后铺天盖地发稿,说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金科逆势招聘1000人,这就是金科的底气。

以海哥的认知,一般千亿级房企,员工在1万人以上比较常见,2000亿级的一般在2-3万人,每年招聘1000人再正常不过了。

01


暴跌的股价:四个月接近腰斩 员工持股浮亏2.5亿

事后来看,金科出台5年销售额达到4500亿的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做给二级市场看的,管理层的如意算盘或许是,只要卫星放出去了,肯定会有一波韭菜蜂拥买入,那么股价肯定能有一波蹿升,到时候再来一发减持或者质押,那比年终奖那点钱可爽多了。

因为金科近年来的股价表现不仅没跑赢大盘,也没跑赢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水平,甚至还大跌了一波。

金科地产的股价自从2020年8月24日走出年内高点11.27元/股之后,就开启了一路下跌的进程,截止到12月15发布所谓5年发展战略时,股价已跌至7.35元/股,较年内高点已跌去34.7%。

只是没想到,经历了泰禾集团黄其森“放卫星”闹剧之后,韭菜们的自我修养提高了不少,这次不仅没相信金科管理层画的4500亿的大饼,反而用脚投票,纷纷卖出金科股份。

就在5年战略规划发布后的第二天,金科股份的股价就掉头下降,在2021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创下了6.52元/股的低点,较战略发布日股价跌去了11.3%。

这么一算,金科股份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不到股价已跌去46%。显然资本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

韭菜的自我修养也跟上来了。

不过最可怜的应该是金科地产的持股员工了,2020年4月21日金科股份发布公告称:

一期持股计划已通过“国信证券金科股份卓越共赢员工持股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买入金科股份股票共计约59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123%,成交均价6.7535元/股,经计算所得总市值约4亿元。

金科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第一期买入了4亿元,平均成本是6.75元/股;

在随后的5月份,金科发布公告称,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累计增持金科股份股票共计约2.09亿股,成交均价约7.65元/股,这次增持了差不多16亿元。

紧接着,6月18日金科发布公告称,二期员工持股计划累计买入公司股票共计127.81万股,成交均价7.818元/股,这一笔增持金额约1000万元。

这么一算吧,金科地产的员工持股计划目前持股2.6967亿股,按照目前的股价表现,差不多浮亏2.5亿!持股的员工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02


频收监管函:金科还能信任吗

相较于两年前泰禾黄其森脱口而出“2019年销售额要达到2000亿”之后,收到交易所问询函不同,这次金科地产估计是接受了这种信口开河的教训,转而以战略规划的方式对外发布了5年销售额达到4500亿的目标,形式上做的公开透明,但实质上仍然构成业绩预期和业绩承诺。

特别是仔细研读这份战略规划,主观性极强,对政策调控、投融资环境等决定房地产大势走向的客观因素考虑极少,因此海哥一直认为这是一份“忽悠式”的规划。

或许,交易所的问询函正在路上。

而翻阅金科近两年的历史,发现也是频“吃”监管函。

就在2020年4月20日,深交所向金科股份发问询函,一连问了9个问题,内容涉及金科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存货情况、联营、合营企业往来款和合作方经营往来款以及分红情况等。

深交所在问询函中表示,2017年至2019年,金科股份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3.67%、93.85%和46.06%。

同期,金科股份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25.97亿元、145.86亿元、247.84亿元,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而归属于少数股东损益分别为2.81亿元、1.91亿元、7.60亿元。

少数股东损益与少数股东权益、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趋势出现不一致,对此深交所要求金科股份解释。

事实上,这是交易所对房企存在的“明股实债”问题的问询,显然,金科地产是被当作典型拉了出来。

同样,在2019年5月20日,深交所针对金科地产发布的2018年年报发出了问询函。涉及净利润增幅原因、财务费用合理性、短期偿债风险、项目跟投以及企业未来一年经营发展计划等11个问题,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润增长趋势有疑问,比如为何增利远大于增收;二是金科股份的控制情况等。

频频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实际上代表了监管层对企业经营异常的一种关注,是一种软性的监管提醒,也向资本市场发出某种谨慎的提示信号。

显然,金科地产在财务报表中的腾挪,监管层还是看得很仔细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科财报和真实经营情况的隐忧。

03


后劲乏力之下:拿什么去增长15%

海哥对于金科战略规划的质疑,除了主观性极强之外,也没有顾及到自己孱弱的家底。

对于金科来说,尽管在去年12月中旬就在吹风提前实现了2200亿的销售目标,而据2021年1月10日发布的经营简报显示,2020年全年销售金额为2233亿元。

令人费解的是,难道最后10来天仅完成了33亿的销售吗?

更何况在12月份,还被财经媒体《商学院》杂志爆出,金科湖北区域的员工爆料称,“不买房降职降薪,不买房开除,不买房不让出门”、“赚20万年薪,买公司上百万房,金科所谓的'安家投资计划’在收割员工”。

而据克而瑞的数据显示,2020年金科地产销售额2233亿元,权益金额1586亿元,销售面积2240万平米,这样算下来销售均价为9968元每平;

而2019年金科地产的销售情况是实现销售金额1860亿元,销售面积1905万平方米,这样算下来,销售均价为9763元每平。

一年时间,销售均价仅增长200元。

而同期的拿地均价,则从2019年的拿地均价2681元每平,增至2020年的4180元每平,拿地销售比达到了42%,请问金科未来的利润空间在哪里?

显然,金科未来两年的利润会很难看。

再看看金科地产未来的规模冲动是否可持续。今年金科实现了2200亿的销售额,是基于2019年大举拿地的情况下。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拿地数据显示,2019年拿地金额660亿元,拿地面积2461万平米,拿地金额行业排名第16位。

而2020年,拿地金额456亿元,行业排名第20位,拿地面积1091万平米。

不过根据经营简报的数据,金科2020年的拿地金额是892亿元,新增突出2364万平米,缘何会相差那么大呢?

海哥在金科的2020年三季报中找到了答案,三季报时,金科2020年前三季度拿地金额为740亿元,新增突出1995万平米,但权益拿地金额是433亿元,权益占比仅为58%。

至2020年12月底时,尽管经营简报未披露拿地权益占比情况,参考中指院披露的数据,拿地权益占比肯定是低于三季度的,估计在51%左右。

而2020年全年的销售的权益占比在71%,这么说来,金科为了5年4500亿的目标,拼命在往全口径销售里面注水。

只不过摊子铺的越大,管理成本越高,将更进一步消蚀利润,但真正能为公司带来现金流和利润的,恰恰是权益销售金额。

如果按照业内拿地金额与销售金额1:3的一般比例来看的话,2021年金科的权益销售金额甚至将会低于2020年,或许全口径的数据很好看,但这种注水的虚胖、虚假的繁荣,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刨去水分后,金科地产无论从拿地金额还是拿地面积均出现了大幅下滑,请问,2021年拿什么去实现战略规划里15%的增长?

如果再考虑到金科地产关于“三道红线”的相关数据,如截止2020年9月30日,金科股份剔除预收账款和合同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2.71%、净负债率121.52%,现金短债比1.02,三道红线中踩中了两道,那么可以预见2021年金科举债扩规模的可能性不再。

哦,对了,在三季报时,金科管理层曾表示公司争取在2020年末实现三道红线满足监管要求。

看看这个目标能否实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