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卫灵公冢:南子的艳闻(下)

 真友书屋 2021-03-27

既然否定不了孔子见的是南子,那么另一些学者就要解释通孔子去见国君的夫人是合乎礼制的。朱熹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

朱熹认为在古代时,如果士大夫出仕于某国,是有见国君夫人之礼。其言外之意,孔子去见南子,是合乎礼法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这种说辞的依据。为此,清初毛奇龄抓住这一点来反驳他:“古并无仕于其国见其小君之礼,遍考诸《礼》文,及汉、晋、唐诸儒言礼者亦并无此说,惊怪甚久。及观《大全》载朱氏《或问》,竞自言是于《礼》无所见,则明白杜撰矣。”

毛奇龄很认真,他查了各种历史文献,都没有查到朱熹所说的古已有之的做法,所以毛奇龄认为,这种说法是朱熹杜撰出来的。朱熹在《论语或问》中还谈到了古大飨之礼的问题,也就是举行大飨时国君之妇也参加。毛奇龄经过查证,也没有发现这种说法的出处。更何况,如果孔子见南子是合乎礼法的,那么子路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同时孔子为什么还要指天划地地跟子路发誓呢?

这件事困惑了后世学者两千余年,比如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直接说:“论语惟'子见南子’一章最不可解。”可见他并不满意前人对此的各类解释,赵翼接着说:“圣贤师弟之间,相知有素,子路岂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足以相浼而愠于心?即以此相疑,夫子亦何必设誓以自表白,类乎儿女之诅咒者?”

赵翼认为孔子与他的弟子相互间很了解,既然那样的话,子路为什么要因为老师见淫乱的南子而不高兴呢?同时,孔子为什么要在那里发誓表白,而这种发誓方式又那么接地气。

看来这的确是个问题,于是后世就从训诂上来做新的解释,把“孔子矢之曰”的“矢”字解释为誓,但是老师向弟子发誓,显然难以说通,于是有的人就把矢字解释为陈,这样的话,就可以把发誓改为陈述。孔子向子路陈述一件事,就变得很正常了。

接下来要解释孔子在发誓时先说的那句“予所否者”或“予所不者”的“否”或“不”字究竟是何意,钱穆在《论语新解》中给予了如下总结:

否字各解亦不同。一曰:否谓不合于礼,由于道也。孔子对子路誓曰:我若有不合礼,不由道者,天将厌弃我。一曰:否,乃否泰否塞之否。孔子对子路曰:我之所以否塞而道不行者,乃天命厌弃我。盖子路之不悦,非不悦孔子之见南子,乃不悦于孔子之道不行。至于不得已而作此委曲迁就也。故孔子告之云云,谓汝不须不悦也。一曰:否,不也。孔子指天而告子路,曰:我若固执不见,天将厌弃我。细会文理:仍以第一说为是。

钱穆总结出一种解释方式认为否乃是不合于礼的意思,根据这种训诂方式可以把孔子的发誓解读为:我若有不合于礼,不合于道的事情,上天将厌弃我。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否是困厄之意,孔子对子路说:我之所以困顿而难推行我的道,这是由于上天厌弃我。如果按这种解读方式,就可以说明子路的不高兴不是因为孔子去见南子,而是因为他感叹于老师的思想得不到推行。而孔子告诉他,你用不着为这个不高兴。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否乃不之意,孔子指着天说:我若坚持不去见南子,天将厌弃我。

钱穆列举了三种之后,认为第一种更接近于正确。赵翼也持这个观点,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窃意子路之不悦,与'在陈愠见,君子亦有穷乎’之意正同,以为吾夫子不见用于世,至不得已作如此委曲迁就,以冀万一之遇,不觉愤悒侘傺,形于辞色。子乃直告之曰:予之否塞于遇,实是天弃之,而无可如何矣。”赵翼认为:“如此解似觉神气相贯”。

相比较而言,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把前人的这些观点综合起来,替孔子做出了较为完美的解释:

窃谓南子虽淫乱,然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其请见孔子,非无欲用孔子之意,子路亦疑夫子此见为将诎身行道,而于心不说,正犹公山弗扰、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说之比。非南子淫乱而有此疑也。夫子知子路不说,故告以予若固执不见,则必触南子之怒而厌我矣。天即指南子。

刘宝楠认为南子虽然淫乱,但是她却知人,所以她对遽伯玉与孔子特别尊重,南子召见孔子,也有重用孔子之意。子路怀疑孔子因此屈身就道,成为了南子一派的人,故他感到不高兴。这就正如公山弗扰、佛肸召见孔子,孔子前往时,子路都不高兴一样。因此,子路的不高兴,不是怀疑老师跟南子有其他问题。而孔子向子路发誓,乃是说如果我坚持不去见南子,必然会引起南子之误而厌恶我。所以说孔子在发誓说的两个“天厌之”,这里的天字指的是南子。

经过这样一解,孔子的高大形象得以维护,但是整个《论语》中唯一沾色的一段话,就被这些学者解读没了。如此解读方式,令很多人不爽,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林语堂编了一出名为“子见南子”的独幕剧。司马迁描绘孔子见南子的那一段已经很详细,但上面一个字也没谈到南子的长相与衣着,林语堂当然要在这里补上:“南子出来在锦帘后就座,隐约可见一副粉白的小脸,头上留着高高的卷形髻发,额前留髦,两旁鬓垂,鬓下一对重叠耳环,身穿蓝绣服,备极富丽。”

在此剧中,南子讲到她许多的设想,比如要创建六艺研究社,她请孔子来指导此社,每半月开会一次,并且说“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同时南子还提出男女同学问题:“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一来节省先生的时间,省得另教我们一班妇女;二来对于茶点一切,我也可以躬亲照料,省得难免有照应不周,包你甜淡酸辣,都能适中,寒热冷暖,无不相宜。”

孔子对这种说法先表示沉默,不得已时又说“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同时还要求学生的服装要穿得整齐一点。

在这出剧中,南子一直在开导孔子:“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得着这河源滚滚不绝的灌溉,然后能畅茂向荣。男女关系是人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

孔子在现场受到了很多感染,他感慨说:“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

此剧上演后,引起了孔氏后人的不满,他们到法院状告上演此剧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致使该校校长被撤职。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可见人们对这段故事是何等之有兴趣。

遗憾的是,而今已查不到南子墓在哪里,如果能去探看她的墓,我想在其墓前会以八卦的心来观察她墓上的一点一滴。历史没给我这类人留下这样的机会,但卫灵公墓却留了下来,惠民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所编的《惠民地区风物综览》中有张传华撰《卫灵公冢》一文,该文称:

卫灵公冢位于高青县高城镇卫灵公村北,现封土高约7米,周长135米。据《高苑县志》记载,该冢世代相传叫“卫灵公冢”,冢前的“卫灵公村”即因此得名。明、清两代,冢前有 “卫灵公庙”,每岁有庙会,香火颇盛。

2020年12月13日,在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由李洪武开车,我们前往淄博市高青县卫灵公村。跟着导航开到了该村附近,这一带看过去,已变成了宽阔的街区,完全看不到古墓,想找人打问,沿途却看不到行人,于是请李洪武开车慢慢前行。

Image

杂树

无意间注意到街面上有个灵公馒头副食超市,看到灵公二字令我很兴奋,于是立即下车拍照。猛然间从店内冲出来一位男士,他一脸警惕地问我为什么要拍照,刘玉林马上向他解释我们是来找卫灵公墓,因为找不到墓也看不到村牌,所以他同车的这一位看到灵公二字就兴奋了起来。那位店主奇怪地看了我一眼,可能觉得我是神经病,不欲计较,转身回店了。但我觉得没有达到目的,尾随入店,问他卫灵公冢在哪里。这人看我说话还算正常,于是又转身出店,用手向东一指:“你往前走206米,见到一条小道,一直往前开就看到了。”

Image

蒹葭

李洪武感慨于这位店主给出的数据如此精准,于是按他的所言边走边看手机导航上的米数,果然在差不到两米时就看到前方有一条窄窄的村路。我注意到拐弯处有一家单县羊肉汤,于是跟刘玉林提出回来时到这家吃饭。刘兄很有耐心地跟我说,时间还早,你再忍忍,我们争取到一个城镇吃饭。

Image

文保牌

沿此路北行,不足二百米后驶到了村外,在一片田野中看到一高冢,走到近前,看到了卫灵公墓文保牌。

Image

比以往的面积小了很多

Image

旁边的卫灵公村

此冢之上长了些杂树和荒草,此刻已经下午四点,斜阳照在上面,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感。我不清楚南子是否也合葬于此,但墓的周围都拉起了铁丝网,只能围着这座土冢东看西看。在其西侧看到一块新刻的“卫神灵国君”碑,下面还刻着卫灵公的生平。看来当今已经把他奉为了神灵,且此碑之下的空地上有祭祀后焚烧的痕迹。

Image

登顶台阶拦了起来

Image

荒草

正在此时,一位妇女走了过来,很严肃地问我们来干什么,刘玉林向她解释说来寻找卫灵公墓。她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找此墓,我说想知道南子是否也在里面。妇女闻言脸露不快之色,她说卫灵公当然是男子。

Image

锄地埂

Image

感觉不是田地

刘玉林马上向她解释一番,我以恶作剧的心态看刘兄如何能够跟这位妇女讲清这段历史,果然那位妇女听不到一半就打断了刘兄的话,说他们附近的人都很崇敬卫神灵,每到初一十五有很多人来此祭拜。刘兄问她为什么当地人这么崇拜卫灵公,妇女回答说:“她是灵君啊,当然很灵了。”这句回答令人绝倒。

Image

时不时抬头

站在斜阳下,望着这个大土冢,想象着卫灵公与南子当年的琴瑟相和,这是何等奇葩的一对,虽然历史上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他们在身后却依然帮助着乡人。张传华在文中写道:“该冢昔日规模甚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黄河泛滥成灾,水淹卫灵公村,该村200余名村民为避水害,皆聚集栖宿在冢顶之上尚有盘旋余地,由此可见昔日该冢的封土规模。”

Image

登顶之路

看来我所见到的卫灵公冢只是当年规模的一小点,对于此冢,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卫灵公墓在县(高苑)东北二十五里,春秋灵公薨于正寢,墓在此未详。”

Image

田野

Image

残雪

卫灵公去世后,不葬在卫国,为何要葬在此处呢?这件事让专家们继续考证下去吧。我来此只是寻找一段遗迹,来寄托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当我在拍照的过程中,那位妇女就在对面的田埂上锄地,她时不时地抬头望我一眼,警惕之心始终没有放下。刘玉林则说,村民有这种意识值得赞赏,毕竟盗墓贼太多了。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