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二)

 宁静喜悦 2021-03-27

图片/宁静喜悦 手机摄于鼋头渚

接着上一篇继续记录行其庭先生疏解《大学》中的“本末”,听先生妙讲儒释道三家在“本末”上的异同、差别来阐述“诚其意”的最高境界;阐述“本末先后”的重要性;听先生精讲“辞变象占”,对中国的期许,是一堂让我精神大丰收的课。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大家都知道神医华陀是第一名医,但华陀却说:“我不是第一名医,我哥哥才是。我是人家生了病了,我开方子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认为我是神医,其实我哥哥才是,我哥哥让人不生病,跟我哥哥在一起的人根本就不生病,所以显不出他的水平。”这就是“必也使无讼乎!”儒家追求的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功力。

释家有八万四千法门,很多方法来对治已经显出来的很多罪孽。那些犯了很多错误的人,跑到佛寺里下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用各种各样的法门来对治,有的修净土、有的修禅宗、有的修唯识、有的修藏传佛教,还有小乘佛法、大乘佛法等等法门很多,也有各种各样的戒律,各种各样形式上的仪轨,让你能够回头,具有摄受力。释家是慈悲的,但有威猛,有霹雳手段的一面,所以释家会有袈裟等各种各样的象,佛家的寺庙里塑象最多。中国最多的塑象就是释家的象,菩萨象、佛陀象等各种各样的象。这些象是用来解决“讼”、解决“病”的,解决已经显出来的错误罪孽的。

道家没有太多的象,但是也有一些,基本上能看得出来,比如穿个道袍、留点胡须、打太极拳、练练养生等等,相对释家是若存若亡的一种状态。

儒家最最看不出来、最最平淡、没有什么粉饰,打坐没有数息法,也无功夫,不打拳,不穿袈裟,不穿道袍,平平实实,在平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很平凡的人,通过格物的方法,通过诚意的方法来修行,儒家讲修行,但没有修行象,是一个“诚其意”功夫,念头一出来,当下就开始“诚其意”。

图片/宁静喜悦 手机摄于鼋头渚

“诚其意”的最高境界,行其庭先生先用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来举例,再进入《大学》的“意”来阐述。

什么叫“不迁怒”?怒就是发怒。人都有情绪,喜怒哀乐,如何能够让怒气不迁?当生气的时候,一般人会显现出来迁怒于人。心情不好,绷着个脸,甩脸色给他人,将怒气迁于他人。颜回的功夫绝不仅仅是不迁怒于他人,甚至都不迁给自己,“不迁怒”在自己的心底上就完成了,和别人没有关系,这是真正的“不迁怒”。

“诚其意”的“意”体现为喜怒哀乐,当心里的喜怒哀乐发出来时,不要说不迁给别人,连自己都不迁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当喜怒哀乐的念头发出来的时候,“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有一个“明德”和“良知”马上就照见了,如果是“邪”的,马上就消散掉,如果是“正”的,就善护它,就在“独”中做功夫。“独”就是别人不知道,“几独之”,发出来的念头一刹那间,“诚其意”的功夫就做完了。本来要发怒,本来那个情绪要暴发,结果连自己都没有发,消散了。

如果不迁怒于他人,但这个人却青筋暴露,自己憋屈生气,这个怒不是不迁,而是迁给了自己。真正的“不迁怒”功夫是风轻云淡就过去了,就象火苗刚刚起来,最初的时候轻轻一丝微风就灭了,火苗大些,你就得用力才能吹得灭,火苗再大些,得用桶拎水来浇灭,成了大火,要用消防车了。所以等到这个“讼”和“病”出来的时候,儒家已无办法,得去找释家了。

儒家是让人不生病的,在平常的生活中,看上去好像没怎么样,但已经做好了功夫,这是儒门最最深妙的,修行没有修行象,不显象,在平平常常的生活当中“格物”,然后去“诚意”,然后“不迁怒、不贰过”,不会犯第二次,在心上起经纶,功夫做在心底上,这是儒家的“本末”,所以孔子讲“必也使无讼乎!”,不要等它显现出来,在最小的时候就消散掉,这就是儒门功夫。

图片/宁静喜悦 手机摄于鼋头渚

“本”是在哪里?“本”是在心上,“末”在物上,以“本”来统“末”,以“明德”、“良知”为“本”,事事物物为“末”,以“明德”、“良知”来统事事物物,就是“知本”,这个就是《大学》里的“知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先后是非常重要的,谁先谁后并不简单。大部分人做的事情就错在这个先后上。现在教育孩子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明德”、“良知”照见自己,我们在“末”上做文章,那就麻烦了。哪个家长不用功呢?天天在打听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然后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去,自己没有一个“本”去统,不知道孩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那家长做的越多,对这个孩子的伤害就越大,还不如不管,随他去。有的家长不工作专门盯着孩子,盯着分数名次,最后把孩子逼疯掉,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不是说这个家长不好,家长一心为了孩子,但家长是在“末”上做文章,恰恰是南辕北辙。

中国教育的“本”在哪里?我们经典里讲的很清楚,可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看看我们的那个“本”在哪里?经诗子集、传统文化里根本的东西我们不去学,恰恰在外面的枝枝叶叶上下功夫,形式上的这些东西全部在外围。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在根本上做文章,全部在枝叶上做。好像是在学习传统,今天穿个汉服,明天弹个古琴,也是我们当今传统文化所谓复兴途中的一个乱象,自己身没有修之前,就在外面所谓打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那个“本”没有,实际上在毁传统文化。

只有经典活了,那个大地的水、营养才会真正的起来,这棵树才会枯木逢春,自然就会生长出这个时代的音乐、建筑、服装、言语,这个时代的风仪。一个唐朝人、一个宋朝人、一个明朝人都有他们的风范,可是今天的中国没有这种风范,是因为我们的学术没有起来。

图片/宁静喜悦 手机摄于鼋头渚

《周易》“系辞”里面讲“辞变象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圣人之道是最大的道,只有这四点。什么是“辞”?就是学术,这个国家真正的学术,也就是经学,也就是孔孟、老庄、儒家十三经、道家,把这些往圣先贤的经学能够发明(发明不是创造,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他光明起来)起来,然后这个时代开始有思想了、有大儒了、有大人了、有见地非常高的人了,才有这个时代的“变”。真正的“变”是变一个时代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整个人生的“象”都会变,不再去追逐外面,而是反求诸己开始来修身,以修身为本,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的大学之道。

一个学术,一个行为,有了这两样,人开始真正知道为己之学,真正知道生命怎样去过的时候,这个时代的“象”,就是这个时代的面貌就会显现出来了。文明是由人文化成的,是先有文,然后化成,文明是文化开出来的一个成果,这个“象”是文明,是文化自然开出来的一个结果。池塘里有一轮圆月映在水中,自然有这样的一个“象”出来,自然有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样子。而不是今天中国人到国外去旅游,随地吐痰、疯狂购物等被人家唾弃,言行举止没有一个人应该有的风仪的样子。

中国有强大的文化,一旦这个文化开出来,马上就会成为风尚,中国文化一定能走到这个层次,但是这需要很长的过程,一代、两代,这是“象”,然后才有“占”,“占”并不只是占卜,是未来,有对未来的期许,可持续发展,这个中国才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起来了,中国才会真正走下去。

只有人才会有“占”,“圣人之道四焉”就是从这里开始,所以孔子讲:“必也使无讼乎!”此谓知本,“知本”就是要立“本”,就是要从“本”上下功夫,以“本”来统“末”。我们现在就是不知“本”在哪里?不知道人生根本在哪里?文化的根本在哪里?所以很迷茫,舍本逐末后,就全部在枝叶上做文章,人云亦云,跟着大流世道在里面转,越转越晕头转向,不如退而求其次,静下心来求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