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恐惧症》:走出被“应该”支配的黑洞

 昵称535749 2021-03-28
发布时间:2021-03-07

文章封面

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了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治疗口吃的故事,根据英国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因为种种原因,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临危受命成为英国国王。但他因为患有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演讲,也因为如此他连着在大场面上出丑,尝试了很多传统治疗方法也都不起效果。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接受了语言治疗师罗格的治疗,中间经过了一些磨合,最终乔治六世克服了自己的口吃问题,并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被口吃问题困扰着,越是想要流畅地表达,结果却越是恰恰相反。时间长了,轻的会影响自信心,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严重的则会有明显的回避行为。

 

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作者就提到了口吃恐惧,它其实是社交恐惧的一种。

《社交恐惧症》的作者王宇,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国内心理咨询机构担任主任。他的咨询案例近3000例,治疗时长超过15000小时,经验非常丰富。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曾饱受抑郁症困扰,后来成功战胜了抑郁症,同时开始帮助深陷心理问题的人们,擅长解决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等,并出版过《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一书。

《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列举了多个产生社交恐惧的因素。在书的第一部分对社交恐惧的基础知识和初步治疗做了介绍;

第二部分则是深入分析了社交恐惧的本质,同时引用了一些卡伦·霍妮文章中的观点和内容,帮助读者意识到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深层因素;第三部分则是给出了一些对社交恐惧治疗的理念,找回自己,才能真正战胜社交恐惧。

纵观全书,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呈现,理论结合案例的行文方式,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社交恐惧和它最真实的表现。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应该”式观念,在书中就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释。

被“应该”支配的黑洞

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真我,一个理想化的自我,理想化的自我会指引真我不断前进。理想化自我就像一个目标,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动力和方向。

但当一个人把理想化自我当成了真我的时候,就容易陷入到被支配的黑洞。

比如当一个人的理想化自我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那会不断朝着完美努力,一个不小心,甚至会逐渐把自己当成完美的人。于是,完美的人是不能有缺点的,由此产生对自己的无法接纳、自卑甚至回避。

生活中有一些人,在工作中会理想化自己和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而同事也是可以百分百配合自己完成工作的人。于是,他们觉得一件工作“应该”被自己控制得非常好,不会出问题;同事“应该”会非常配合自己,不会拆自己的台。

这种“应该”一旦被打破,对他们来说就是失控的,而失控则会对自己的理想化产生冲击,于是在未来就会因为这些失控感,而产生退缩、焦虑等等情况。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比如有人会认为自己“应该”被所有人喜欢、“应该”在考试的时候把所有的题目都答上来、在社交场合“应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一旦“应该”的情况没有发生,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差,甚至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那么,为了缓解或是避免这种失控的情况产生,为了不再受困于这些情况带来的情绪反应,他们会怎么办呢?

《社交恐惧症》一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为了逃避失败,每到高中考试时都会请假,以此来缓解对无法考到最好的焦虑和恐惧:不是我考不好,是我没考。

还有人会说,只要是自己无法做到最好的事情,从来都不努力,只有那些自己确定可以做好的事情才会尽全力。

这样下来,那些没有做好的事情,没有符合自己“应该”要求的事情,便永远有理由解释: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

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因为被“应该”思维影响得非常深,已经陷入到那个“应该黑洞”里面去了。用“应该”排除掉了所有那些自己不敢面对的事情,而转向那些自己更加有把握的事情上。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敢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真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对于社交恐惧而言,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难以接受的症状,而是内心深处对完美自我,对那些毫无依据的“应该”的执着。

 

成为你自己

才能治愈你自己

《社交恐惧症》中提到,真实的自己才是一个人内在的核心力量。心理咨询中常常会提到对自我的接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接纳自我才是治愈的真正开始。

当一个人可以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接纳自己其实并不是万能的、接纳自己的确不是那么擅长与人交流,才能真正地开始改变,开始训练自己在意的一些能力。

所以想要走出被“应该”支配的黑洞,想要走出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就要改变脑海中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停止内心的冲突,并把精力投入自我实现的努力中:按照个人的本性及天赋钱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在讲社交恐惧,而是告诉大家要直面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才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

当一个人不再掩饰和回避,人际关系也许不会更加糟糕,而是更好,因为他可以用真面目示人,不再把能量耗费在掩饰、表演上面,也就会越来越有安全感。

当一个人能够接纳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事情时,就不会永远沉浸在理想化自我中不能自拔,而这,才是治愈自己的关键因素。

 

总结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用花花草草把自己装扮成了一座美好的岛屿,却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还一心认为自己是最美的岛屿。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我们还要和他人携手走完人生这条路。只有看清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才能去欣赏那些身边同样美好的岛屿。

原创:鸵鸟心理
责任编辑:一只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