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注解·阐释
马国兴【二】
易筋·洗髓并行不悖说
【原文】
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
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
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
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
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动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
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阐释:
由此段论述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外炼易筋功法中有洗髓功法的作用,内炼洗髓功法中有易筋功法的效用,此内外修炼的两种功法不能截然分开,但是,又不能混同,这个认识是今后练功的关键,习拳者不可以不知道。
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浅深。
阐释:
内功修炼的洗髓法,为精炼法,内劲功夫为精。外功修炼的易筋法,为粗炼法。拳诀有:“内外精粗无不到”的说法可以为证了。
修炼内功洗髓、外功易筋,作为基础功法修炼来说,无所谓先后的划分。以我的教拳经验来认识,内功洗髓法和外功易筋法同时传授,弟子几乎相间每日都在修炼,自有内外相辅相成的效用。此乃“功分精粗,不分先后”句的精义。
但是,内功洗髓法的修炼之效果,要大的多;而外功易筋的效果就相对的小的多。然不管内功修炼洗髓还是外功修炼易筋,这到没有功夫深与浅的区别。因为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关键是两种功法都要同时相间的修炼。
有关这一观点,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炼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圆剑经·剑髓千言》
此论充分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乃是内外双修的。这就是内外双修的“效分大小,不分浅深”句的精义。
专习易筋,仅能增力则成外壮;专习洗髓,仅能养心,则成枯禅,皆偏也。
阐释:
可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果不修炼内功洗髓经的功法内容,而单独专门修炼外功易筋经的功法内容,仅能徒增力气而成外壮的状态,外壮则内伤。当然不能达到修炼至用的目的。如果不修炼外功易筋经的功法内容,而专门修练内功洗髓经的功法内容,则成有内之文体而没有外之武用之技,谓之枯禅。这两种修炼者皆属于偏颇也,当然不能修得正果了。古人云:“仰人何谓乎先?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这段论述充分的说明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内外双修、动静双修而成的,此中缺一不可。
前贤亦有明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于採战,差微则亡耳!
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乎!
——摘自《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文武解》
此论充分的说明内外双修的文体武用的精妙所在了。提出了有外功易筋的修炼而没有内功洗髓的修炼,必然成为尚血气用横力的匹夫之勇,失去本性的攻防作用了;而只有内功洗髓的修炼,徒思安静之学,未知外功武技之修,就这么点差别,一样得不到真实的攻防功夫。
从上面所引的两家之论述的精义中,可以看出,凡对拳学中的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各家的认知是同样的,结论是统一的,自可证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一家的学问了。
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 阐释:
既然是内外双修,就在修炼易筋功夫的时候,也要有内劲功法的参与,这就是行易筋不可离却洗髓功夫的精义;而在修练内功的时候,亦不忘将身体修练的虚松空透,身体的虚松空透就是易筋的内容,这就是行洗髓原为收束易筋功夫的精义。
这个意思表达的是内功、外功的修炼都要做到采集正阳之气,达到驱尽众阴邪的目的。只有达到这一点,才能体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优势。才能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
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其效一而神,其理两而化。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自身的“道体”言,乃太和一气也。故曰:其道一也。但分而言之,却是内气的健之体,外形的顺之体,自有两个“体”也。但其攻防之用必健顺匹配合一而用共建其功,就是健顺柔外刚中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此就是“其道一而分,其功两而合”句的精义,这是指气、意拳懂劲的健顺德之体的攻防功夫艺境而说的。
但是,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的艺境,自然具备“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境界,此就是“其效一而神”句的精义。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从健顺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到法身道之体的太和一气流行的神拳神明之艺境,其理虽然是一而贯之,但要分两个层次来论述,这都是易筋、洗髓两种功法修炼的功果,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这就是“其理两而化”一句的双重之精义。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从易筋、洗髓的筑基功法开始修练,达到内清虚外脱换,由攻防成手的形拳招熟,到气、意拳懂劲,再升华到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一路行来,都是因为易筋、洗髓兼有并行不悖、相与有成之妙用的结果尔!这一论述肯定了易筋、洗髓功法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内外双修的基本法式。而进一步肯定了《易筋经·洗髓经》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者的必遵依而精通的经典之一。
故十二图中所列行动次第,导引逆流,搬运存养,规模皆合易筋洗髓。
阐释:
十二图者,乃原经谱中中的十二幅图式,原名不详,后名之曰:韦驮献杵。
这十二幅图式,所列的是易筋、洗髓的行功次第。这十二图式的内容,具有一式两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用于易筋功法的修炼,一方面可以用于洗髓功法的修炼。
外炼易筋,可以导引内气在体内流动,有助于易筋的功夫;内炼洗髓,可以搬运内气存精养形,筋骨得真气的濡养则“骨弱筋柔而握固”。
十二图式作为修炼次第,其规模皆符合易筋、洗髓修练的模式。此十二图式的设立,以应一年十二月,每式内有四个变化,以应四时。
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阐释:
此十二图式,并非循序排列不可换位的。而是可以错综变换先后而兼行之的。以内气和外形的动静变化关系来说,可以形静气动的修炼,可以气静形动的修炼,亦可以内气、外形相互而动的修炼。
然在内气、外形相互而动的修炼法中,存在气形的顺从同步的互动,谓之明劲法;亦存在气形的逆从同步的互动,谓之暗劲法。然不管是明劲法式还是暗劲法式,内气在体内的运行是有基本往来之道路的。名之曰:“气道”。由于成手功夫不同,故“气道”亦不完全相同。
论之如下:
形拳招熟功夫之“气道”
形拳招熟功夫的攻防招法乃至妙变化之自出。其身势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退中进、进中退,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势,横竖、斜直、奇正之机,以数式连合一式而出之。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虽然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如此,列入小成之候,但是,亦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可以向机御变,极至道成。所谓的先天之神为体用,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功能。即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能力。这一点我就不论了。一是指:内气、内劲为体用。此时为内气初成之候,自然是以丹田为核心的外发内收为法式。具体内气在身体内是如何运行的,气道部位之所在?古人早有论述,只拣一条论述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致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自丹田入于两肾间会阴穴,沿腿过膝、踝,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摘自《浑元剑经》
此论只讲了气贯周身的上贯、下贯经过的部位及所到之部位的内容。就是内气的上贯、下贯在外形体的具体什么部位运行的呢?内气回收至丹田又是经过了哪些具体部位如何而运行回贯的呢?都未能具体说明,我今日补充清楚。
凡内气上贯、下贯,皆在外形的阳面运行,可具体分别的在皮里肉外、肌肉腠理、筋膜骨膜、骨之阳面,各层面运行。这些部位皆为内气外发时的气道;如回收内气归丹田时皆在外形的阴面,亦可分别走皮里肉外、肌肉腠理、筋膜骨膜、骨之阴面,各层面运行。这些部位皆为内气回收时的气道。
外形阴阳面的确定,可由目视外形体的阴阳界限可以清楚的知道。亦可参照中医经络图,凡阳经所运行的部位为阳面;阴经所运行的部位为阴面。
在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阶段的内气运用之法式,乃是明劲的顺从法。内气是以丹田为核心的收发的法式。就内气的外发、回收与外形的拳势之开展发放、收束回缩是同步并行一致的。
气·意拳懂劲功夫之“气道”
气拳,就是意拳。形拳招熟向气、意拳懂劲的转法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攻防招法之实施的转法;一个是内气在外形体内的运行机制的转法,一个是内气外形匹配法式的转法。下面分别论述之。
攻防招法之实施的转法:
各种攻防招法还是原来的攻防招法,只是将原来攻防招法的至妙变化之自出的实施法则,转法到攻防招法的实施要:含形随应至变,即从他力取法。这样,由原来的身法之:身柔若絮,灵活稳准,转法到:心身空灵,而手灵妙。何谓手灵妙?就是撑拳托掌若风烟的不撄人之力。而又要做到: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养成自然之能力。这样的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的艺境了。
内气运行机制的转法:
就是内气的运行之起止,已经不以丹田为核心的收发法式了,而是以双足踝为气根的吸提呼放的上下一气贯串运行的法式了,即上致百会及手指梢、体表;下至足踝。内气的运行方式为升降涨渺。但是,以升降法式为主,涨渺法式为辅而已。丹田中的定砣之气仍保留沉静在丹田中。
内气外形匹配法式的转法:
就攻防招法的实施与内气的配合,贯彻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法则,执行全身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为主,气道还是阳发阴收的法式,但不受层面的限制了。与人较技攻防时能够顺势借力的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人,而胜之。乃为初步懂劲功夫了。此时内劲自成一体,外形虚空松透,就要继续转法了。
由于此时懂劲的攻防功夫艺境初成,内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外形逐渐由虚空渐致空虚直至完全空透。就要及时转法以“皮囊劲”的用法为主了。有了这种皮囊劲的感觉后,即全身外形只有外皮的感觉,内劲似水,比水势薄;内劲似气,比气势浓厚。此内劲在外形的皮囊内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的任意随攻防招法之势蘯来蘯去以成势。此时的气道,已经不是原来之气道的概念和感觉了。而是初步的全体透空的鼓荡之劲势的机制了。这时,攻防功夫就达到了气意拳懂劲的“皮打抖弹震死牛”的懂劲之功夫成的艺境了。
如果说,在暗劲的初级阶段,由于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实施,全身有如绳束一般,称为具有弹性的“钢条”劲势;而此时全体透空的鼓荡之皮囊劲势,两种攻防功夫艺境的比较,就可知道那种功夫成之在前,那种功夫成之在后了。
既然攻防功夫艺境,已经达到皮打抖弹震死牛的全体透空的皮囊劲之鼓荡机制的境界了,是不是就是太极艺境的全体透空之真功夫呢?回答是确切的:尚然不是。因为还有外形之皮的存在呢!故尚属于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健顺参半的功夫艺境,即属于有形的懂劲之高级阶段吧!功至此时此境还要转法而修,才能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神拳神明功夫的“气道”
神拳神明艺境,已然脱化出有形攻防招法运用之境界了,达到无形真功之候,及“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了。故而不以有形的攻防招法立论言之,惟以无形之内劲的真功夫言明了,就是有关气道的概念亦有了全新的概念了。此时的内劲之真功夫的景象如何?可分为三阳、凌空、神化,阶段来论述,简单述之如下:
三阳阶段
诀言:“毛发松弹守三阳”的神拳之初期阶段:
古论:元气含三。此时的内气已经分成三股为用,一股为一阳,故曰三阳。一是少腹丹田有一太极紫金球,作为定砣之用;二是周身皮里肉外有一层由内气所合成的薄膜,古名铁布衫,在功夫深,厚而透于体表外一致三寸厚,名之曰:金钟罩。具有一定的抗击打的卫身护体的功能,此两项所成之功果,已在前面的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的功夫阶段就先后初步修炼的功成了。只是现在功夫阶段其各自的功能作用更为突出了而已。三是剩下的一股内气之功能作用了。
因为,此时的攻防功夫艺境,早已从后天真人呼吸法寻得先天真人呼吸处了。即自身的任何一个部位,皆可以作出内气的涨渺呼吸之法式了。此即真气呼吸法。亦名真气吞吐法。功臻此时的攻防功夫艺境,自尔神气圆融,功德圆满。只有此时的攻防功夫的功德艺境,才能具备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无处不弹簧的艺境,一触即发的来力不如,去力无阻的功夫。即三功四德境,分解如下:
三功者,内气三种内在功夫的景象;四德者,四种攻防功夫艺境之表现。说明如下:丹田的太极紫金球,一功也;铁布衫、金钟罩,二功也;一气涨渺,三功也。四德者:全体透空的身轻如羽,不受人之力,一德也;太极紫金球的沉势,稳重如山,二德也;铁布衫、金钟罩的的来力不入,三德也;一气涨渺的去力无阻,四德也。所谓有德者得之,此也。
凌空阶段
上述乃真正的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的功夫。此乃神拳神明的第一个攻防功夫阶段。还要转法,才能升华到“凌空劲”之第二个阶段上来。
诀言:“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这是对全体透空之太极攻防功夫艺境的第二个阶段“凌空劲”艺境的定位法说。那什么是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呢?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节录《陈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
这是对全体透空体用一元之太极艺境之凌空劲的攻防艺境的最真实之描述,功到此时,还要及时转法,才能最终功成艺就,功德圆满。
神化阶段
神拳神明的后两个阶段,就是要“气形化一归无象”,达到无极的无形无象的攻防功夫艺境。如果说:全体透空的的太极攻防功夫艺境,还有太极紫金球之定砣,铁布衫、金钟罩之卫身护体,一气呼吸之涨渺,即内气之形状景象的存在,虽是体用一元,内气尚具形象的痕迹,尚未真正的从有入无;虽然在凌空劲的阶段中已经体用一元了,由于尚具备凌空法的攻击他人之现象存在,尚非达到神武不杀的终极之艺境,即内气功夫未到十分火候。还要转法而修炼之。
这就是要练虚合道的拳道合一的艺境了。而练虚合道之方法,正如孙禄堂先生所言:
将真意(气)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有不测之事,虽不闻不问,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只有修炼功臻此艺境,才是此拳道合一之境界也。即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方至无执境。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从有入无之真艺境。而此时之攻防艺境,也有一段描述,录之如下: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摘自《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此时的功夫艺境惟“道”存尔。功到此境,至德全神,圆满无缺!
以上所论的“气道”之内容可谓全矣!全面的体现出“错综变易而兼行之,运中有定,定中有运”这句诀言的精义了。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二经浑然一太极矣!
阐释:
内气、外形之动静,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基本定义是:“根升者为动,归根者为静;外发者为动,内收者为静”。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呈现出:气升者为动,配以形降者为静;形升者为动,配以气降者为静;气外发者为动,配以形内收者为静;形外发者为动,配以气内收者为静。这就是内气、外形相互匹配如一的“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伏机之机制说。前贤于此攻防机制,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一、问曰:“势去脚不稳,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
势若去时要猛狠,意旋回时身步稳。
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从体言,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乃健顺德之体,健之体为阳,顺之体为阴;如从用立论,柔化刚发。就以神拳神明的太和一气的体用一元而言,涨者为阳,渺者为阴。酌两而用中,符合道之动静的法则、规矩、规律,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义。亦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由始至终的基本法则,如此而修炼者,符合道者也。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时时处处体现的都是“阴阳相摩”的态势。而气形的逆从匹配如一,攻防拳势变化的始终过程,犹如八卦中的阴阳爻错综变化往来动变不拘,以成六十四卦而演示事物万象的法则、规矩、规律,而演示自身及万拳之变化,这就是“八卦相荡”一句的精义。
总的来说,易筋经、洗髓经,一是修炼外形顺之体的功夫,一是修练健之体的功夫,分开说乃是修练的“阴阳经”,合而言之可以谓之“太极经”。这从“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示中就可以体现的出来。就易筋经、洗髓经的练两而用一之精旨妙义也可以体现的出来,这就是“二经浑然一太极矣”一句的精义!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欲想步入“超凡入圣”之门,必由此进道定基: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阐释:
经中所言的洗髓者,就是内功心法的修炼,即是一点天清之谓也。何谓一点天清?前贤有明论,录之如下: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浑圆剑经·剑髓千言》
欲清其内者,就是内功修练的“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之谓也。而内功心法的修炼法式,有站、坐、卧的静练法和行走、盘拳的动练法,基本两种法式。
经中所言的易筋者,就是外功心法的修炼,就是二点地灵之谓也。何谓二点地灵?前贤亦有明论,录之如下:
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则在逐处之骨节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骨节也。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
——《易筋经贯气诀·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欲坚其外者,就是外功抻筋拔骨、展筋抻骨之修练的“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之谓也。而外功心法的修炼法式,亦有站、坐、卧的静练法和行走、盘拳的动练法,基本两种法式。
内外功法筑基修炼的内清虚而外脱换的内清静、外坚固的景象之描述,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录之如下:
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浑圆剑经·原序》
此论正是说明“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这句经言的精旨妙义的!
总之,易筋经、洗髓经,二经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妙旨精义无穷。一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必须穷通二经诸法的练用内容,如法修之方能脱凡入圣,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了。
故内气,外形的修炼,全在自己掌握阴阳变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及其诸方面的应用,不要陷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迷途之中。因为人的各自禀赋不同,故在大法则不变的情况下,具体实施的修炼方法亦会稍有区别。但是,以自己的血气之躯,修炼成金石之体,只有内无障、外无碍,使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这是修练的关键之所在!
然此易筋、洗髓的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进次第,法有内外,气有运行,形有起止。进入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门者,宜先立坚定信心,次立虔诚之心,奋勇锐利而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善悟而知止,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