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影老演员张伐

 黑龙江波涛 2021-03-31
2001年3月29日,上影老演员、电影表演艺术家张伐因患食道癌扩散为肺癌病逝,享年82岁。
张伐原名张大民,祖籍山东蓬莱,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他的父亲张子才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回国参加起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共产党人一起组建了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参与了东北军将领郭松龄发起的反对张作霖倒戈战争,在张伐6岁那年因患肺结核病逝于南京。
幼年丧父的张伐生活贫寒,13岁时随母亲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志成中学(现北京35中),后又南迁至上海,在君毅中学念完高中。出于对戏剧的爱好,他在21岁时报考了上海剧艺社。当时考生有两百多人,最终只录取了张伐、黄宗江以及作为候补的穆宏、刘群四人。
上海剧艺社是当时国内演出水准最高的话剧团体之一,对所有成员的基本功训练极其重视,正是在黄佐临、于伶、吴仞之等一批戏剧大师指导下经过不断的磨练,张伐成为了一位可塑性极强的演员,他之所以后来能在沪上成为与石挥、韩非、罗兰、唐槐秋、唐若青、沙莉和白穆齐名的话剧八大头牌之一,跟剧艺社的培养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有很大关系。
张伐的银幕生涯开始于1941年,那一年他在石挥、韩非主演的《乱世风光》中饰演了一个配角,可惜该片完成时,日军已经占领上海租界,影片被删剪得支离破碎,不久又遭禁演厄运。
抗战胜利后,大批话剧演员转战影坛,张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1947至1949年间一共出演了11部影片,其中《母与子》中的韩晨、《太太万岁》中的唐志远和《夜店》中的杨七郎堪称他的银幕代表作。由于他来自东北,性格直率,气质硬朗,媒体一致认为他是水银灯下难得一见的“硬派小生”。
解放后,张伐进入上影厂,他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电影演员,单有表演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和提高思想,于是先后奔赴工厂、农村和部队,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并积极争取在银幕上表现他们。在上影厂建厂后的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中,他成功塑造了农民张老五的形象,接着又在《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故事》中扮演工人,在《斩断魔爪》中扮演公安人员,在《翠岗红旗》中扮演红军战士和解放军师长,尤其是在《红日》中饰演的军长沈振新展现了我军高级将领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气魄与风采,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除了在镜头前表演,张伐还参加过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其中最为传神的当属他为《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列宁配音,是中国银幕上列宁声音形象不朽的经典之作。
文革期间,张伐因出身问题被扣上“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先被关进牛棚,后去干校劳动。文革后期,尚未摘帽的他就参加了《征途》《江水滔滔》两部影片的拍摄。1978年,一场意外车祸给他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但这并不能阻挡他重新焕发艺术青春的脚步,此后的8年间,他相继出演了《平鹰坟》《蓝光闪过之后》《子夜》《滴水观音》《最后的太阳》《T省的84、85年》等10余部影片。
张伐的人品在上影厂是有口皆碑的,当年评选22大明星,按资历他完全有资格竞选,但他主动退出,毫无一句怨言。他不仅为人正派,对子女也是严格要求。上世纪60年代,他送大儿子张立勇作为上海的第一批知青去新疆军垦农场落户,后来还曾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的两个女儿也都被送去安徽当工人,在化工厂工作的小女儿后因得了白血球减少的职业病才改行当了会计。所幸的是,他的孙女张龄心继承了他的衣钵,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凭借电视剧《永不瞑目》踏入演艺圈,并因在《父母爱情》中饰演女汉子江亚菲而成为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