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娃七年回头看,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xrj5857 2021-03-31

高质量陪伴这个词我很多年前就一直跟朋友们介绍了,创业时做萌小芽早教,第一个名字取的就是“优陪”,指的是亲子优质陪伴。

如何给孩子优质的、高质量的陪伴,这些年来我的确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01 亲子回应性关系

哈佛大学对“回应性关系”的研究(Responsive Relationships)是: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核心系统的支持,包括三个最核心的因素,其中“回应性关系” (Responsive Relationships)直指亲子关系。

在家庭环境下成人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无论在养育还是早教中,都对孩子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养娃七年回头看,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儿童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支持到亲子回应性关系的建立。

只要父母和照料者,具备足够多的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需求的敏感度和回应能力时,家庭就可以更好地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份研究基本上可以对什么是高质量陪伴做一个更科学的回应了。

这些年来,我也听过朋友说,为什么我对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却不听话各种唱反调,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陪孩子,可是孩子却不领情。里面的原因当然可以很多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点我觉得离不开的,还是对亲子回应性关系的认知差。

比如从孩子角度,舒服的亲子关系是什么?

比如从孩子角度,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

孩子能否感受到这种状态?

你又是否觉得孩子能感受到这种状态?

理论研究听起来总是有些深奥和高级,现实执行落地的时候坦白说,真的是每个家庭的理解,都不一样。

一起玩、一起睡、一起相处

如何进行高质量陪伴的问题,这个事情对我这个“三年抱两”的人来说,真的是每时每刻都有在想。

我经历过老二出生后,老大整个情绪都爆炸的前几个月,那段时间真的是自己觉也睡不着,两个人的关系也拧巴着,全家人又被孩子的各种闹腾弄得身心俱疲,我知道哥哥心中的委屈是真的,可我内心的无奈也是真的。

“弟弟还那么小一个人,我怎么可能完全不顾他,哥哥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吗?”这些想法我内心都有过的。

以至于后来我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就做了育儿书上都没有说的一件事情,我要让两个孩子尽可能更多的时间,都能待在一起。

一起玩、一起睡、一起相处。

我直接把哥哥的床移到我房间,同时哄两个孩子睡觉,也把婴儿车撤掉了,换成了背带,带着弟弟去参加哥哥的任何活动。哥哥奔波,弟弟也在一起,哥哥玩耍,弟弟也在一起。连弟弟洗澡的时候,都会拉上哥哥(只要他愿意),让他帮着我打打下手。

我到现在还记得哥哥远远的看,悄悄的摸,小心翼翼的观察,那会儿他也才两岁出头而已。

那段时间是真的挺累,但你要问我觉得值得吗,我当然也是觉得值,我觉得的确是达到了我心中对于“高质量陪伴”的看法,这里在于我发现哥哥不再出现之前因为弟弟出生的密集失控行为了,而是开始真正从思考,到底这个弟弟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对这个弟弟而言意味着什么。他可以同时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弟弟的关注,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高质量的回应。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高质量的概念里,最终回应的还是一个过程和心态,因为分了很多的时间去照顾弟弟,我自然不可能像没有弟弟一样,总是和哥哥一对一疯玩,但是我可以把哥哥纳入到整个家庭的节奏里,在我所思所想范围里,去关注他,去陪着他,去让家庭也能跟孩子同步。

养娃七年回头看,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我至今仍然庆幸,当时我遵循了父母的“直觉”来处理这件事情,最起码,这个方法对我们家庭是适用的。

流淌的回应关系

我也有很多读者,孩子在出生后,因为工作、生活或者户籍的原因,孩子得送回老家去上幼儿园,又或者一早就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

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分隔两地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高质量陪伴就没办法做到了呢?

我觉得真不是这样子的。

我认识一个长辈,是我之前在北京实习时的领导,他家孩子已经很大了,自己都是爷爷辈了。有时候听长辈聊起他们家养育孩子的故事,我也会觉得对我们这一代忙碌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参考。

他说他孩子小的时候,他工作很忙,被派去另外一个城市,想回家一趟得走很多的流程审批,真的挺不容易,经常好几个月才见一次。当时他老婆就带着孩子在老家。孩子一天天长大,因长时间没见自己父亲所产生的陌生感,让他下定决心不能因为工作的忙碌,就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

但真的是派去另外一个城市,哪能说见面就能见面,说陪伴就陪伴,怎么解决才好呢?那会儿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但他还是想了一个办法,用最笨拙的、最简单的写信的方式。

但他还是坚持了基本上每天就给孩子和家人写一封信,一封信一封信地寄回家。有时候攒一周寄,有时候每天都塞邮筒,信有长有短,都是闲话家常,聊聊自己的工作,聊聊自己的思念,聊聊自己身边的事情,长辈说,就想让自己的家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让家人知道,他们虽然距离相隔,但彼此依然连在一起。

那会儿肯定没有那么方便,像现在的邮件发送一样,当场寄立刻就能收到,往往是隔了好几天,但没关系,长辈还是坚持这么做。慢慢地他也开始收到回信,孩子歪歪扭扭的一张涂鸦,孩子简单的一幅笑脸,孩子刚学会的第一个字,孩子第一次说的“爸爸我爱你”,借由这个朴素的媒介,他都收到了。

养娃七年回头看,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这些东西,长辈给我看过,保存不善的时候有些纸张都褪色了,可他说,这就是家。孩子和妻子的回信,他给家人的信,都写着同一个字,那就是爱。

后来工作结束调动,长辈回家后,两父子的感情一直都很好,之前孩子上大学,他们还隔三差五就会打个电话,闲聊个微信,聊聊孩子喜欢的姑娘,吐槽下身边乱七八糟的事儿,聊聊学校和单位里的各种作业和任务,谈天说地无话不谈。

这样子的亲子关系,我觉得很好,这也是一种高质量陪伴。

当其中一方付出了自己的爱和关注的同时,另外一方也会紧紧抓住那个回应的线索,让这个爱的流淌不会断连。

我也知道,在长辈在外地忙碌的时候,通过那一封封书信,长辈的妻子,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让孩子虽然从小没有和爸爸每日相处,但是那份对爸爸的印象、情感和理解,却依旧深刻。

距离不会阻碍陪伴的发生,因为态度和心思会让这件事情得以不被距离打败。 

我觉得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高质量陪伴的发生形态肯定也是千变万化,像有一点一定是共性的,就是心是否时刻在家人身上,你想着我,我想着你,这就是流淌的回应关系。

【END】

萌芽,早教启蒙与心理学专家,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弟子。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