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金彪:三阳开泰

 鄂中京山 2021-03-31

三阳开泰

李金彪

晴朗的天,正是三月好风光。我和光新约上一帮老友,到山里走走看看。车过宋河,一路指向西北,天上飘过悠悠的云。

天上的云俯瞰着大地,先看见一座山,覆盖着青葱的林,好美的青山!

我们追赶着云,过了河,向前进,到三阳。它是鄂中京山西北角的古镇,因太阳山、太阳寺、太阳石而得名。据说,太阳山山中有寺,寺外有太阳石,太阳石一日三变。冶艳的妖娆,梦幻般的色彩,尽显古镇勃勃生机。

一 、开门见山

太阳山长在大洪,长在尘土上,结实而厚重。山高大矗立,起伏的山头,像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一个比一个高贵,一个比一个华美,仿佛大地的女儿都奔来面前。这山,吮吸大地的乳汁,生长出茂密的森林。山的主色调,展示出一种奇特的风景。

山,让你仰望。

战国时,秦国大将芈戎攻楚,封地新城,曰新市也。公元17年,新市人王匡、王凤及王常被饥民推为“渠帅”(首领)揭竿而起,占领附近集镇,离乡聚众,开仓赈民。八千余众转移太阳山中,称“绿林军”,与朝廷对峙,一时间声名远播,朝野震动,史上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推翻王莽新朝,推动东汉王朝建立。山的东边立碑“三王城”,王匡、王凤、王常彪炳史册。

他们是“绿林好汉”。他们高大,我们渺小;他们狂野,我们寒碜;他们强横,我们乖顺;他们放肆荒诞不经而有尊严,我们沉默却失大体。他们为了谁?为了劳苦大众,为了安身立命。我们折服,我们追寻,我们仰望。他们是太阳山的儿子,山的雄姿,高贵;山的面相,庄严。

山,让你悲鸣。

森林毁了,植被毁了,“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正是太阳山光秃秃的荒芜写照。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场人为灾难,使山水相悖,人心相背,留下心灵创伤。

翻太阳山时,军会指着那片库水说,他的老家就在库水中心的地方。那是富水河上游富饶的田畈,承载过他的少年生活。他和桂花一起长大,小时候假扮夫妻过家家,两小无猜。初长成人后,各自把爱慕藏在心里。人生无常。搬迁到新屋咀后,他在山坡上种苞谷,靠砍柴换取家用,日子过得艰难。7岁那年,他向桂花表白:要对她一辈子好。冬天的山野一片枯黄,丝茅草在狂风中摇晃,他大声呼喊,让太阳山为他俩作证。他家里穷得叮当响,于是,到山里烧石灰,既可度过春荒,又能挣一笔钱回来娶她。几十年过去了,烧石灰窑的一切细枝末节还贮积在脑海里,窑炉、窑门尺寸,全都清清楚楚,连灰石的安放都严丝入扣。终于看到窑的残迹,他环视窑棚所在的方位思索良久。山上砍下的活木做的床,曾是他晚上想入非非的地方。他伸手沿树抚摩,仿佛抚摩自己的肌体,抚摩自己的灵魂。他进山烧了两年石灰,只是混了个胜儿圆,出山时蓬头垢面如野人。然后呢?“桂花嫁人了。”他一脸沉重。桂花的父亲贩柴他乡,看上一户人家,逼女儿嫁给了那家后生。他寻去偷见了一面,俩人抱头痛哭。她过得很苦,要他忘了她……我盯了他一眼,见他眼眶都湿润了。身处环境的不同,注定你看的世界不同。其后来当上乡镇干部,可心里总还伤着。
现在呢?我问。他不想再下说。
在陌生的高地,他们夜夜梦见自己小村的流水和石墩桥,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放在枯岭山头,怎么也驶不进熟悉的小村桥头了。

二 、靠山吃山

三阳人信山,一直以为太阳山可以带来好运。逢年过节,大多数人都会去太阳寺烧香拜佛祈福,让神仙保佑有个美好未来。只是神仙和佛祖从来没有回应他们的祈求。为什么拥有太阳山不能摆脱贫穷?哪一条路可以让人安安稳稳地前行?当太阳在西方沉落,夜色悄然掩来,太阳山在黑夜里思考着。

真想不到,绿,在最适于生长的太阳山,竟然成了稀有色。每个生命最应该拥有的色彩,竟然成了奢侈的妄想。天地间最普通而真实的存在,竟然成了遥远的梦境。绿色鼓舞生命。三阳人还是信山。只有立足于山,修复,保护,生态开发才能让山绿起来;只有重拾信心,才能带来福祉。太阳山绽放出思想火花。

真正的信心在于行动。

20世纪80年代,三阳人“三战”鸦雀岭成为佳话,最终建成板栗示范基地。谁是鸦雀岭板栗基地开发的“始作俑者”?

倡导者万家斌,他曾是一位铁道工程转业老兵,后来在三阳主事。眼见鸦雀岭上的山楂树不服水土,于是动了开发板栗初心。举全镇之力,调动千军万马,鸦雀岭千亩山楂换新颜。“一平二调”受到推崇,成为当时适合的生产方式。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顶天,为主事人撑腰壮胆。再反对也要忘返于这里的热闹,再保守也要分这里的一角秀色。这样的生产方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很多难以忘怀的场景现在无法复制,很多难以置信的情形现在无法评说。没有现代的开挖工具,靠一镐一锹开挖,用“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唤起人们的劳动干劲,三阳人苦战十年,将十万大山建成一个又一个绿色基地。

太阳山有着最适合板栗生长的光照和水土,地表下为深厚的页岩,地性微酸,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植物立地条件优异,板栗易早成熟。罗田虽是全国板果产量大县,但果小晚熟于十月。三阳的“大红袍”板栗果大香甜,能赶在中秋之前到香港上市,由此全国闻名。三阳人抢新上市且板栗卖价高,从中获得第一桶金。

山润清溪,一路映着日光和云彩,流过鸦雀岭。旷野来的风,轻快地吹着口哨,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每个山头都有不一样的风情。三月的太阳山,是首读不完的诗。

绿色笼罩,空气清新,温暖适宜,漫射光能够满足菇耳正常生长,催生了新的产业发展。三阳盛产香菇,处在大洪山主峰向丘陵过渡地带,昼夜温差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菇长花纹,称为花菇。其色浓,肉鲜,味醇美,《京山花菇香飘海外》的报道,曾载于《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三阳人打响“燕牌”品牌,香菇生产如火如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绿色需要保护,山里人懂得珍惜。许多智慧的眼睛,能够辨析一张钞票上图案的细纹,能看到那些花纹绽放的欢笑中,饱含着下一代的泪水。不端子孙饭碗:既要香飘海外,又要干秋万代。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三阳人的真情永不褪色。于是,袋料香菇场应运而生。节省资源,管控山林,满足阳光和水分,将香菇产业发扬光大。绿色拓展在壮观的林荫大棚里,在花木扶疏的田园边,在大山深处的老林外,在流水奔腾的河滩上,山里人愿意想一想明天。明天?明天仍然是绿色。

三 、山外有山

太阳山很让三阳农民扬眉吐气,神秘,抽象,有着很大的向心力。三阳人讲起王匡、王凤揭竿起事,刘秀鏖战王莽,心潮起伏。太阳山秀峰峻岭,有讲不完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农民英雄曾经创造了历史,无论是身前的孤傲还是身后的空名,始终激励着世代三阳人。他们没有郁愤,没有悲伤,没有遗恨。太阳山始终没有给人以疏离感,当你贴近山峦,只要看到残墙断壁,洞穴景点,就不能摆脱那种占山为王、一展风云的感受。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20 世纪80年代。

山门终于打开,三阳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辛必潮,小阜深山一个农民。他从山林中采摘到了一蓝野生花菇,这种山里人并不稀罕的平常物,现在可直接到邻近三里岗市场公开销售了。他提着花菇去那儿,卖了个意想不到的好价钱。市场很吸引他,让他开了眼界。这就意味着卖山货可以成为一个生财的门路。他想着,自己何不收购本乡香菇再卖出去?于是,这个精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农民,从种养业中分离出来。走上了销售山货的发家之路。他把收购来的板栗、黑木耳、花菇等优质物品,销往三里岗和外地,成为销售专业户和当时三阳第一个“万元户”。

我没有和辛必潮见过面。在和王必成副镇长的交谈中,他的心头总会渗透出几分奇异的记忆,在久远的追叙中潜伏着熟识的意绪。或许此生无缘见其人,而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英雄老农独立寒秋的身影,仿佛领悟到了三阳农民的经济人格中冒险敢为的力量、实干奋进的精神和难能可贵的思推能力。

至此,三阳大批富余劳动力走出太阳山,去实现当代农民的梦想。

太阳山的儿女,习惯在风雨中奔走。千千万万个生灵,在风雨中奋进,成为先富的信徒,成为共富的信徒,皈依于这个伟大信仰。

青年刘小武,光武村人,跟着辛必潮一路走南闯北。他扛着蛇皮袋,里面装有地产“燕牌”香菇,走出三阳,走进小城,走进沿海城市一家酒楼。几曾见过这样的豪华?酒液里闪耀着珍珠般的波光,春潮般泛滥,,泛滥在水晶般的桌面,巧美如笑,歌声绕梁,云环梦艳里,挥霍生命的豪情。他提着空蛇皮袋从酒楼走了出来,在门前张望,不停徘徊。“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他胡思乱想着。一个醉汉踉踉跄跄跌倒在他而前。山里人心地善良,小武把那人扶了起来。见那人醉得厉害,索性送他回到公司。那是家贸易货栈,里面全是山货,令他大开眼界。小武后来和这个公司老板几次生意来往,让他获利获益。

机遇可遇不可求。小武勇敢地改变自己,去开拓拼搏,去追寻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在不断地努力寻找中,终于抓住了机会,后来他在深圳也开了一家公司,公司经营风生水起。

小武从小在光武村生活,身上有光武人的品质。光武村人崇拜汉光武帝,小武从小多次爬王莽洞,有英雄梦。长大后睁眼看世界,在他的心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父辈比,他的小农意识日渐黯淡,但农民的质朴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用勤劳、朴实和拼搏,不断打磨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

太阳山,如同高昂的号角,从幽寂的山间骤然响起,昂扬急切地掠过人们迷茫的心灵,宛如一声三更鸡啼,给漫漫长夜带来曙光,千万个三阳人,霍然惊起,起身去追赶新的日月。

四 、回归山里

三阳有很多人不知道太阳石在哪里,寻了半天,才知道在西边山岭。太阳石是吉祥石,有如朝阳光荧,儒雅温和,是人们喜爱之石。山里人也叫打鼓石,传说正阳中天时,打鼓石轰鸣,催人奋进,有动则升阳之意。夕阳辉照,温柔多情,是三阳人美好的象征。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太阳山满目疮痍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应该以美好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美的事物;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接纳一切可爱的或不可爱的事物;即使你内心极不情愿去接纳,也不能让恨意在心中增长,这样,才能呈现出一个微笑。

人们多么需要把一切都看得如此美好!站在高关水库的坝上,我们绽开了一丝笑容。一泓清水、浩浩渺渺,涌入波心。四周绿林,齐烟九点观其一,吴老爷子开始点赞了:三阳就是一盆大风景!炊烟升起的地方,才发现原来有一群善观天气的候鸟,在那里翩翩起舞,刚刚经历严冬,在绿林里选择了安全的落脚点,潇潇洒洒的,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生活方式。

当你老了,在朦胧的时光里,会信仰一种情怀。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点,人性越是浓烈,浓烈的极致就是回到本真。

三阳人觉得,太阳山是最本真的地方。太阳山如巍峨的屏障,为散落其间的村庄遮风挡雨,让人感受到雄壮中的安稳。那些山山水水在他们心中,永远异于他乡的山峦。三阳的山,屹立在古老的土地上,那一树一石,那一果(板栗)一菇(香菇)一耳(木耳),呈现出不可摇撼的情感。你若不带偏见,就得承认,实在无法抛弃和割舍。还会回身去拥抱异乡的阳光?于是,他们会无牵无挂地回到太阳山来。

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结束了打工生涯。城市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留恋,不必再为了生计去泼洒汗水。山里有自家的小楼,在院落种上一些时令小菜,不求大富大贵,过一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已经很知足了。

发家当了老板的三阳人倒是不少,反哺乡里的大有人在,他们的根在这里。有些人即使在城里安家立业,也常回家看看,把自家老屋修得有模有样。每逢佳节,张灯结彩,鞭炮焰火,热闹一番。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意义,过好日子就是最大的意义。这帮人愿意!当然,也有卑微的人,一时找不到归宿,生活在太阳山下,一样虚幻,一样迷茫……

顺着绿林方向,我们登上太阳山山顶。俯瞰三阳,青山秀水,一幅山水画卷。此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天空飘来一朵云,转眼间,又觉此山不是山,此水不是水。

那又是什么呢?噢,是三阳开泰!旌旗猎猎,一支好汉队伍正从山下走来。

2019年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