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军从此过江东

 冬不拉拉 2021-03-31

图片


刘萍
大军从此过江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荣和骄傲是无为人民的年度表情,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关键一战——渡江战役中,无为人民曾用双手将二十万大军送过长江,在共和国旗帜上留下了血染的风采。英雄的土地,丰碑永立。

三月,阳光灿烂,长江大堤蜿蜒如龙,有力地拢住江水,也拢住久远的故事。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中,窗外满目苍翠,空气中流淌的春意如波涛般涌来,来自和平年代的幸福和豪迈感油然而生。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表现当年无为人民踊跃支前、积极参战的文章,但现存的历史档案表明,这些可能都是一些选择性记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其中渗透着普通百姓的血和泪。历史的帘幕已长久低垂,而在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总有人会撩起一角,探寻弥散在尘埃中的历史。

渡江战役是国共两党在政权更迭前的最后一场大战。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胜利后,国民党退守江南,企图实现“划江而治”,而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无为一带(当时无为县分为无为、临江、无南、湖东四县,1949年6月合并成新的无为县),因江面较窄,具备屯军备战的有利条件,被渡江战役指挥部作为中路渡江大军的备战地。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第25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的一部分,以及北方担架队、干部大队等,累计近30万人先后到达无为。

图片


战争到来时,各方面都缺少思想准备。渡江部队进驻无为的40多天,正是青黄不接之季,近30万大军和支前民工每天需供应成品粮45万斤、柴草120万斤,这对当时只有80多万人口的无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压力。皖西四地委(无为四县属于四地委的下属县)对支前工作的估计是“大军不会在此大批征夫”,沿江地区“以船舶为主,人力准备为次”,一度工作不够主动。

人民战争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3月21日,《江淮日报》发表社论《紧急动员起来,支援解放军解放江南》。地方干部很快转变态度,及时纠正“对江淮地区有着相当丰富的物质力量和人民高度的支前热情估计不足的右倾思想”以及后来的激进极端做法,转变作风,以平等的姿态和群众交流,和他们一起劳动,描绘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未来。当时,隔着长江天险,国民党用重火力在江南打造了一道号称“固若金汤”的海、陆、空联合防线,而共产党在江北组织的是双重攻势,除军事力量以外,还有人心的力量,事实证明,只有人心的力量才能无坚不摧。

觉悟起来的群众逐渐摆脱内心的退缩、矛盾和纠结,以单纯而热烈的信仰加入支前的队伍,融入改写历史的潮流。他们勒紧裤带,把仅有的口粮借给军队,房前屋后还有山坡上的树木砍伐殆尽,甚至连门板也交出去,以解决部队的烧柴问题。他们留给自己的是冰冷的锅灶,还有冰冷的床铺——渡江时,船头需要大量棉絮做掩体,许多只有一条棉被的人家,牙一咬把被子也捐出去,一家老小只得在寒意未消的春夜盼着天明。

为了使南下大军的辎重、骡马及支前物资及时到达沿江地区,必须尽快修通从各个方向通往无为的战时公路,接到命令的无为数万民工靠人拉、肩扛、锹挖,硬生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其中,90华里的巢无公路在战争结束后的很多年都是无为向北的唯一通道。曾经,在崎岖的山岭间、在敌机的轰炸声中,一些民工的身躯化作了铺路石。

为了给军队提供战前水上练兵的条件,并确保已征集到内河港口的数千条木船在战时能顺利出江,上万名无为民工用20多天时间将沿江的沟、渠、河、塘连成一体,开挖一个个连接长江的通道,架设起一座座供人马通行的浮桥。

要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横渡长江,首先要解决的是船只和船工难题。对沿江百姓来说,船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饭碗,没了船,就没了生活的全部指望。最初,为了家人生计,很多船主选择了抵触态度,或藏起船只,或遣散船工。大批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经过反复而真诚的动员,终于征集到渡江所需的几千条木船。

送大军过江,是船工的任务,但不少人仍对战争心怀恐惧。4月12日,大战之前,无为支前指挥部发布训令,要求优待船工家属,发放生活救济,组织代耕田亩;仍在岗的船工让各乡写信慰问并告知优待办法。部队还拿出许多奖励措施,动员大家争做英雄模范。一批积极分子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接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加入送军过江的队伍。

4月20日晚8时,渡江战役正式打响。十几分钟内,第一批1000多只渡江木船从姚王庙、小江坝、神塘河、泥汊河四个入江口翻坝拖入长江,一字排开。一声令下,船如离弦之箭冲向江面,及行至江心,对岸敌人方发觉,两军开始猛烈交战。

两个小时后,银屏区钓鱼台乡(银屏区当时属于无为县)张孝华父子率先将80师204团26名突击爆破手送达对岸荻港的板子矶。听到消息后,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写下激情澎湃的诗句:“春水方生濡须口,大军从此过江东。”新中国成立后,张孝华父子的船作为“渡江第一船”被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至24日,大军和物资运送完毕,炮火纷飞的江面终于沉寂下来,英雄船工们回到家园。战争结束后,无为四县共评出“特等渡江英雄”三人,一至四等“渡江功臣”共2197名。

1951年,为纪念渡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无为县政府在泥汊镇北关头的长江大堤边建造了一座渡江英雄纪念碑。苍松翠柏掩映之中,纪念碑朴素庄严,巍然矗立。无为人民在渡江战役中的巨大奉献和牺牲赋予她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她的重量包含着无为人民所流鲜血的重量。

为弘扬渡江精神,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我和泥汊镇副镇长夏芬芬沿着长江大堤寻觅渡江战役遗迹。初春的正午,江边静寂无人,微风拂过,树影婆娑,开阔的江面不时有一两只水鸟掠过,永不停息的是波浪,高一声低一声,似乎在叙说着逐渐远去的历史。恍惚间,我们眼前浮现出70多年前那个大军过江的晚上,船工们拼命划着船桨,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一些船工的生命随着冲天巨浪在空中飘散,染红了江面……

(安徽日报 刘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