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诗词大会命题,在中华书局文学室工作过,我也就见过许多爱好诗词的家长,希望教孩子学习诗词。那么,今天就专门说说,娃的古诗词应该怎么学。 当然,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原则上来说,怎么学都行!只要娃有兴趣,就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家长和娃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精力,达到最佳的效果,却是值得研究的。况且,孩子还需要面对中高考。有没有一个既照顾中高考,又培养孩子诗词兴趣的学习方法呢? 有的,我总结了一个四段式学习法,贯通了学龄前到义务教育阶段。娃从三岁到十五六岁,如果完成了这四段学习,就基本上没问题了。平时注意下日常积累就可以。 这四段式学习法的核心,是贯彻一个诗词的完整体系。 第一阶段: 幼儿园阶段,背十首“底子诗”。 前几天发过一篇文章《我和大家讲孩子必读的“底子书”,到底怎么选,选什么,怎么读?》,讲到孩子应该有几本“底子书”。通过对底子书的精读、研究,不停地向外扩大地盘。 其实,这个思路,同样可以用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就是在娃三四岁的时候,背熟十首“底子诗”。 哪十首呢?我的建议是: 《诗经·蒹葭(第一段即可)》《江南可采莲》《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游子吟》《忆江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天净沙·秋思》 听起来很容易是不是?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字。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必背内容。 您别小瞧这十首诗,我选的这十首诗(含词、曲,以后不作说明时不再区分,统称“诗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诗歌体裁: 1、《蒹葭》——诗经 2、《江南可采莲》——乐府 3、《登鹳雀楼》——五绝 4、《望庐山瀑布》——七绝 5、《春夜喜雨》——五律 6、《钱塘湖春行》——七律 7、《游子吟》——古体 8、《忆江南》——词(单调)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双调) 10、《天净沙·秋思》——曲 为什么这样?这就是从娃接触诗歌的最开始,就建立一个体系的概念。 古诗词的体系,是按体裁分的。以上十首,就基本涵盖了古诗词的主要体裁。 而且,古诗词的体裁,同时也是一个流传演变的概念。什么时候出现这种体裁,什么时候出现那种体裁。这十首诗的大致顺序,也基本上是文学史的演变顺序。 当然可以换,或者有余力的娃多背,比如《蒹葭》换成《关雎》也可以。《望庐山瀑布》换成别的七绝也可以。这没有定死的,娃喜欢顺口就行。这十首只是举例。 但总的概念,是在娃心中不知不觉地埋下“体系”。这个也不用跟娃讲,讲了他也不懂,家长自己知道就行。 体系对于学习来说太重要了。没有体系,就像盖房子没有框架,往往只是机械的重复。先立一个哪怕最粗陋的框架,哪怕连肉都没有,也没关系,都会在将来发生作用,况且并不费事——背什么都是背嘛,何不按体系背呢? 然后就不用管了。随时复习复习就行了。 第二阶段: 小学低年级,把中小学必背古诗词尽早背掉! 过两年,娃就该上学了。有家长给我留言说:小时候背的诗,后来都忘了,怎么办呢? 小学低年级,那就应该第二次集训了!这时候,强烈建议,把中小学必背古诗词全背掉。没多少,也就一百多首。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把这个体系扩充,往里填肉。 那个十首诗的体系太简陋了,要把它丰富起来。比如可能背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心里就明白,哦,这就是七律。又背到《上邪》,哦,这是乐府……(买一本中小学必背古诗词,里面都有说明) 到底分散了背,还是集中背,这个倒真无所谓。但一定不要拖得太长。一个月到半年吧。 我是集中背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偶然得到了一整套六册初中语文教材。我发现每本教材后面,都有二三十首诗词,从《诗经》到清诗,还挺全。我暑假无聊,把六册教材后面的诗词全背掉了。然后就发现,整个地上了一个档次。 不必一味追求数量。经常有些家长说,哎呀,你看谁谁谁,飞花令玩得溜。谁谁谁,能背一千多首。其实呢,除非对这件事特别喜爱,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追求多少量,并不重要。 我的诗词储备,其实也很有限:半本《诗经》,李白的诗,其余就都是眼前的几首。别人跟我玩飞花令,我都不敢接招。但是,我头脑里的体系,是十分清晰的。这是我一直有底气的原因。 千万不要光在意数量的积累,轻视体系的建设。数量的积累可以短期给娃和家长带来虚荣,带来成就感,但注定忘得快。只有把记忆的东西放在合适的位置,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体系的知识,相当于指挥得当的军队,可以以一当百。没有体系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哪怕有几十万大军,也上不了战场。 第三阶段:捧一个“爱豆”。 小学高年级或初一,可以读一位诗人的传记,了解一下他的生平,熟悉他的故事。最好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个级别的。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把他的诗集从头到尾翻一遍。 这就有点像捧爱豆。喜欢哪个爱豆,就去了解他的八卦,买他的全部专辑。 听歌的都喜欢捧爱豆,读诗词的也一定要捧一个大诗人。在我们家,我的男神是李白,我媳妇的男神是王维。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文学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理论:“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意思是说:了解一个诗人,不光要读他的作品,还要了解他这个人的经历,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的八卦,甚至有什么糗事,有什么爱好,跟歌星一样。 你想,你了解了歌星的生平,自然听他的歌更能听出味道。了解了这个人,自然才能深入了解他的作品。这也不难,看一本讲这个诗人生平与创作的书(当然是靠谱的专家写的),就够啦。 然后,别偷懒,就跟听专辑似的,把他的作品真的翻一遍。 这个工作量很大吗?也不大。李白存世的诗也就900多首,杜甫存世的诗也就1400多首。您注意我用的词是“翻”,而不是“读”或“背”,知道他在写什么就可以。相当于快进,开二倍速。 如果这个人的诗太多(比如陆游),那就读选集也可以。总之,为的是了解一个诗人的全貌,了解一个诗人一生的感情变化。 当然,拣喜欢的背几首也行。一般别的同学都不知道,还可以时常炫耀一下。 而且,大诗人往往什么体裁都能写,在翻的时候,又复习了体裁。所以这就又和一二阶段的体系建设相通了。 只深入了解一个诗人就够了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够了!因为典型诗人的一辈子,基本都是这样,甚至很多情感都是一样:有少年壮志,有中年苦闷失落,有晚年寄情山水仙佛(他要是混得好就不写诗了嘛)。也有混得好的,比如乾隆爷。开玩笑,中高考会出乾隆爷的诗考你吗? 比如有一道中考真题,考的杜甫的《西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诗,有一道6分大题,问的是: 这首诗和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同为咏山之作,情感基调有什么不同? 这是这道题的最后一小题,当然是最难的。但考点其实就是“知人论世”。只要了解一个诗人的生平(甚至都不需要看过杜甫的诗集),就可以立即想到:无非就是少年壮志,中年彷徨,晚年失落。 《望岳》那个显然是少年壮志。这首你就算没学过,既然考的就是比较,肯定不是杜甫又升官发财了,肯定是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没混好嘛,闭着眼就答出来了! 第四阶段:熟悉一下文学史。 这就到了十五六岁了,别被“文学史”这个词吓到。 因为中国的诗词,是不断发展的。最早是《诗经》《楚辞》,然后是汉乐府,文学、六朝诗,唐诗、宋诗和宋词,元曲和元明清诗这么一个顺序。 文学史本来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但我为什么建议提前呢?因为这并不难懂。十五六岁的孩子,完全能看懂了。即使专业书看不懂,找一些简易的文学史普及读物,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这是对之前体系建设的完成和加固。看了之后,才会对我国的诗歌传统: 诗、骚——汉乐府——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齐梁文学及南北朝民歌——初盛中晚唐诗歌——宋诗宋词——元曲(我愿意把元曲尤其是散曲放进来)——明诗——清诗清词。 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就超过90%的同龄人了! 以上就是诗词学习的基本路数。有兴趣的娃可以多背多看,兴趣不大的可以少背少看。我说的这个,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当然也有其他的学习方法。 但是无论什么方法,什么娃,我认为,有一个工作不能忽视,就是建立体系。它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往往是很多家长忽视的。 而且,这种学习思路,可以举一反三,不仅仅是诗词! 怎么样,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全明白了?行了,转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