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法国M1937榴弹发射器,和掷弹筒差不多的便携式装备

 丹书战史 2021-04-01

一战时现代化的迫击炮开始出现,并且在实战中摸爬滚打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战后迫击炮获得持续的发展,并且随着战术思想的演变,迫击炮的一个分支开始往轻型化发展,成为班、排级单位的基础重火力,这些装备在二战期间较为活跃,法军装备的M1937榴弹发射器就是这样的武器。


起初法军并非想要专门研发一款轻型迫击炮,而是想要研制一种榴弹发射器,用来取代法军在30年代装备的枪榴弹,这款装备最终结构和迫击炮相似,因此也被称为轻型迫击炮,它在1937年展开测试,1938年1月获得订单,1939年服役,法军将它装备在步兵排里。


其实M1937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种固定仰角的轻型迫击炮,口径50毫米,炮管仰角45°,可以在底座上左右活动,两脚架上的螺纹结构可以对炮管进行左右调节。

那么这门只能左右调节炮管角度的迫击炮如何调节射程呢?它的解决办法是调节排气孔,改变射击时的膛压。射手根据目标距离,转动炮管后端套上的环状结构,对应相应的数值后即可射击。


它发射的弹药为一种带有尾翼的卵形弹药,该弹是一种小型榴弹,重0.43千克,内装120克爆炸物,可以看出该弹的威力和一枚手榴弹相差不大,可以攻击一些软目标。不过轻量级的弹药和火炮虽然具有便携的优点,火炮的射程也着实“堪忧”,炮口初速度只有约70米每秒,射程在70~460米之间。

法军的初始订单只有2万多门,随着二战的爆发,订单飙升至5万门。同当时其他法国武器一样,M1937榴弹发射器的生产严重拖沓,在法兰西战役爆发时只有大约2900门,并且缺少弹药,因此没有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德军缴获这些迫击炮后,将它们重新命名为Granatwerfer 203(f),并将其发给当地占领军使用。有意思的是德军对弹药的处理,德军将其修改了弹药的尾鳍,然后将其作为集束炸弹的子弹药使用,另外还有去除尾鳍更换引信,作为小型人员杀伤地雷使用的版本。

法国投降后火炮的生产告一段落,直到1944年恢复,随后继续装备到法国军队手中,还曾参与二战后东南亚地区的作战。


作为一款轻型迫击炮,以二战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军队都曾装备类似的武器,例如掷弹筒,它们活跃在各个战区,确实有效地提升了基层步兵单位的火力水平,奈何M1937的命运较为坎坷,时局的变化让它没能大批量装备服役。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此类轻型迫击炮在二战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代它的是单兵便携式火箭、枪榴弹等装备,其中著名的如RPG,而至今在各国军队的班组武器中,也能看到安装榴弹发射器的步枪,可见步兵依然需要一种在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强于手榴弹的便携式爆炸武器,不同的是弹药投送方式发生了改变。


M1937榴弹发射器(迫击炮)重约3.6千克,炮管长415毫米,固定45°仰角,水平方向调整角度为8°,炮口初速度约70米每秒,射程70~460米之间,最大射速约20发每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