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古道31】黄山汤岭古道(4):一条尘封已久的千年官道

 zzm1008图书馆 2021-04-02
题记

汤岭古道跨越黄山南北,肇建千年以前,是古徽州北上的通衢孔道。诗仙李白曾醉卧路边,徐霞客经此登临黄山绝顶,抵御太平军的关隘依然屹立。古道平坦宽阔,清幽古朴,沿途奇石飞瀑,山秀水清,是景区内少有的一方净土……

有兴趣的朋友请跟我去探秘吧。

【全文8500字,分四期推出】

先去看看

黄山汤岭古道(1)

黄山汤岭古道(2)

黄山汤岭古道(3)

人间净土桃花溪              

图片

南坡古道穿行在莲蕊峰与桃花峰间的峡谷里,谷底溪水丰盈,常年不息。古时桃花峰下有桃树万株,花开时,凝脂蓄粉,漫山红艳,花谢时,落红满溪,霞光艳影。当年轩辕黄帝曾采药炼丹于溪上,百花姑娘争相出迎,最是桃花姑娘深得圣上欢喜,便命臣工将满山桃树移栽于溪畔。十里桃花年年盛开,桃花溪因此而得名。据说现在还能在溪边找到当年黄帝炼丹时留下的药铫(diào)、药臼。

图片

仲秋季节,桃树虽未落叶,但也无特别之处,平平常常地挤在高耸的树丛里。上帝造物是公平的,让你繁花香艳,就不会有秋叶斑斓,比如枫叶,银杏,乌桕,它们春天开出的花细如米粒,躲在叶柄与枝丫的胳肢窝里,看都看不见。既有招蜂引蝶的春花,又有大红大艳的秋叶,那样的树木是少之又少的,就像少有人能够做到人前人后都讨人欢喜一样。

图片

户外活动除了磨脚出汗,春踏青,夏戏水,秋赏漫山红叶,也是最大的乐趣。徽州的秋天是很长的,准确地说,夏天的尾巴拖得太长,又细又长。到了九月、十月,烈日依然那样灼人,和盛夏无异,只是早晚的凉爽已蔓延开来,一点一点地蚕食着铺天盖地的热浪,像一条努力进食的秋虫啃食着一片绿叶,直至剩下一根细细长长的叶茎。本以为黄山气温低,到了仲秋,满山的树、满地的草也该染色换装了,然整条桃花溪还是翠绿翠绿的,连枝头那一缕迎接秋露的叶子都没有变色,临行前所期待“秋在最高枝”奢望也只能作罢了。

图片

和光明顶作为黄山前后山标志一样,黄山南北差异也在汤岭关形成一个显著的界限,这种差异体现在植物的品种,山体的形状,古道的坡度,环境的湿度,等等。南坡的路更加平缓,或因此缘故,在离开汤岭关约数百米后,见到这条路上唯一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古道约一公里,由大小不一的石块拼砌而成,虽经千百年风雨斑驳,人踩马踏,路面也还基本保存完整,只是台阶的棱角暴露出曾经岁月的痕迹。

图片

古道两边的树木也比北坡稠密、高大,一根连一根,大的粗如水桶,小的细似竹杆,或是这段路面湿度过大的缘故,树干无一例外地被苔藓包裹着,将黑褐色、棕色的树干装扮得绿莹莹的,仿佛它们从原始蛮荒年代就一直站立在这里,从来不曾离开过。林子里还有很多石头,或立,或卧,如鼓,如桌,如床榻。石头上同样长着绿茸茸的青苔,小手一样的青苔叶子随意爬在岩石上,自由自在地向每一个它想去的方向站伸展着。恰好一片柿子树叶掉落在石头上,墨绿中一点猩红,像一面红旗,被一群橄榄绿的士兵托举着,很神圣的样子。

图片

青苔不但长在树皮上、岩石上,路面也盖了厚厚一层,铺天盖地的绿毯,仿佛进入童话里的绿色世界。如是溪边桃花盛开,水中几点花瓣,“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植物世界,好像没有一棵树一根草会像青苔这样悄无声息地生存着,不管贫瘠和富贵,不论寒冬与酷暑,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繁衍生息。它宠辱不惊,与世无争,不和树争高,不和草争绿,不和花争香,甚至不和任何植物争空间,只在那些草不光顾、树不长根、没有脚步踩踏的岩石上、路面上,它才去那里无欲无求地生长着。

图片

人是做不到这些的,能做到其中一二就该是圣人了。我一介凡夫俗子,此刻,倒是有些感激古道南北入口那扇铁门了,那扇挡住游客、挡住都市喧嚣、挡住一切凡世尘埃的大门,在黄山这座游人如织的名山中保留了这一方净土,保留这处让人顿悟的地方。

可惜这段“绿道”仅有短短几分钟行程,还来不及让烦躁的心绪在这里沉淀一会儿,我们就回到了“凡间”,到了“五里桥”。

图片

五里桥畔试剑石              

图片

徽州古道上,三里设亭,五里建庙,“五里桥”距汤泉也就五里山路了。莲花峰流下的溪水在此与桃花溪汇合后流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古人视水如财,徐霞客首登黄山,不忘在他的《游黄山日记》最后一段写道:“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及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

在整个黄山景区,唯源自浮丘峰的浮溪河经汤口芳村流入丰乐河,至新安江,也使徽州这条母亲河汲取了黄山的灵气。“五里桥”上方建有一座水库,是温泉景区、汤口一带主要水源,在枯水期,这里还向黄山“天海水库”输水,供应光明顶、北海一带的生活用水。作为水源保护区,这条古道禁止游客进入也就可以理解了。

图片

过了五里桥,古道两边“看点”也多了起来,奇石、清泉,飞瀑。五里桥附近一巨石,其中部有一垂直裂痕,犹如利剑劈开,故名“试剑石”。相传朱元璋兵败逃至黄山,被巨石所挡,因其将士逃散,战马阵亡,朱元璋站立石前,悲愤交加,面石起誓,于是手起剑落,将巨石劈为两半。有诗道:“虽说兵败困山中,却能砺志灭元军。手举剑落寒光闪,巨石应声两半分。”现在石头上刻写的“试剑石”三字为明代文学家、歙县西溪南人汪道昆所书。

图片
(本图来自网络 )

李白醉卧“鸣弦泉”             

图片

相对于试剑石的传说,沿古道下行数百米处的“醉石”则是有史实为据的。“醉石”位于“鸣弦泉”南侧,此处一瀑布凌空而下,三道突兀而出的岩石横卧其中,水流层叠翻滚,蔚为壮观。最下边一道岩石,长约9米,高约1.5米,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状似古琴,泉水自石壁下泻,冲击此石,声如古筝,悠扬悦耳,行人至此,无不驻足观瀑听泉,故名“鸣弦泉”。

据记载,唐天宝十三年(754年),54岁时的李白辞别魏万后,游宣城、南陵、秋浦(今贵池),因钟情于大唐学士、太平人胡晖驯养的一对白鹇,而来到轩辕峰、夫子峰下的碧山村。没想到这两只小精灵触动了诗人洒脱无羁的心境,援笔写就《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诗人“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在山中如梦如醉,自赋《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在碧山乐不思蜀时,黄山白鹅峰的温处士也“追星”到了碧山村,邀李白登山游览,应允。彼时黄山东门苦竹溪、西门松谷庵登山樵道尚不通达,故绕黄山西行至焦村。他们走小岭脚,上汤岭关,过了“五里桥”,在“鸣弦泉”前息憩,听泉饮酒,乐而忘返,以致醉卧此石。明嘉靖二十年,歙县呈坎制墨人罗渊章题“醉石”二字,刻于石上。相传,李白酒后在泉下洗杯更酌,随手题写“鸣弦泉”三字于石壁,后又在其右侧写下“洗杯泉”三个行书小字(此为故事传说,据专家核对笔迹,此字非李白手书)。因多年无人维护,“鸣弦泉”、“洗杯权”石刻已被青苔尘土填没,难以辨认,唯“醉石”二字清晰可见。李白离开“鸣弦泉”,在汤泉的“祥符寺”住了一晚,舒舒服服泡了个温泉澡,然后随温处土经云谷寺,登上白鹅岭。李白与温处士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昼则同游,夜则同榻,并写下传诵千古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图片

“鸣弦泉”还有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相传,古时一小姐,与一青年青梅竹马,私定终身。后因其父亲为官,嫌贫爱富,赶走青年,小姐尾追千里来到黄山,架古琴于危崖之下,日夜弹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逝芳殒,古琴也化作巨石,在莲蕊峰下日夜吟唱着这首殉情悲歌。清代名僧释音可秉烛夜游到鸣弦泉,赋诗道:“石崖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声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

图片

从“醉石”下行约500米,即为黄山水厂及其设置的“门禁”,须特别许可方能进出,此处也是温泉至慈光阁古蹬道的分界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初五、四十六年九月初四,徐霞客两次自汤泉出发,从这里右上慈光寺,然后爬天都,上玉屏,走天海,游北海,赏西海,下探松谷庵……

从此,一个声音响彻中华大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从此,一条大路从汤岭出发,走出徽州,走向世界!(全文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