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霞幼儿园”

 黑龙江波涛 2021-04-02

道里区红霞街99号(原商市街16号),位于高谊街(哥萨克街)与红霞街(商市街)的交角处。哈尔滨人习惯的称之为“红霞幼儿园”,是哈尔滨的一类保护建筑。

1.webp

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的这座漂亮房子曾是一个美国商人的私邸,建于1910年。而这个谜一样的主人,其姓名 、年龄、种族都已无从查考了。据说,前几年其后人曾探访过这里。可惜当时没人认真的问过究竟,就这样不知所终了。

2.webp

这栋法国古堡式的建筑,有着一种典雅、神秘、梦幻的气质。无论是正入口处的古希腊柱式门廊、露台、曲线窗棂、还是那个穹顶伸向蓝天的堡垒式塔楼,都散发着唯美浪漫的气息。曲线造型的天际线,有节奏,有变化,有趣味,有风格,交织出不同凡响的魅力。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只有极少数的几个,所以显得尤其别致。

3.webp

4.webp

关于这栋建筑后来的归属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1925年,这栋建筑被卖给资本家常琨彝。1941年,又被转卖给伪满时期的市长作为公馆。

也有调查认为该建筑在三十年代的主人是大汉奸于琛澂。其历任伪吉林省“剿匪”总司令、伪第四军官区司令兼三江省省长、日伪联合“讨伐队”总司令、伪治安部大臣,残害过无数抗日联军和无辜的百姓。

5.webp

可以确定的是,解放后东北红十字协会接管了这座楼房。1949年,为了让家庭困难和无人照顾的子女受教育,这里开办了幼儿园,定园名为“东北红十字协会幼儿园”。工作人员多为苏联人,俄语教学,唱苏联歌,演苏联剧。

“这家红十字幼儿园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国籍与民族,犹太的、苏联的、朝鲜的、波兰的等等,的确有点国际主义大家庭的样子。”著名作家阿成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曾深情地回忆过他童年时在“红十字幼儿园”生活的情景。

6.webp

1955年,哈尔滨市教育局接管了这座幼儿园,更名为“商市幼儿园”,1962年随街道的名称更改为“红霞幼儿园”。 这个浪漫古堡一样的建筑做幼儿园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孩子们的笑声给这个曾经神秘的小楼增添了无尽的明丽与欢愉。在这座“城堡”里飞出了多少欢乐的“小鸟”。很多见过它的人都有些向往,在这样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城堡里度过童年该是多么美好。

7.webp

然而现在“红霞幼儿园”已经另迁他址,这栋建筑又更换了职能。经询问,没有挂牌的红霞街99号,现在是市教育局的一部分了。

8.webp

“岁月如同飞箭。我作为当年红十字幼儿园的一名孩子,每每路过当年的红十字幼儿园,看到这幢由犹太人设计的古堡式建筑总想进去看一看,因为怕人家笑话,不敢贸然进入,只是在外面一步三回头地看一看,彼此之间的距离不由愈来愈远了。

一切都恍若梦境了。”——阿成

9.webp

公交路线:

113路、114路、126路、53路到红霞街站下车,步行105米

13路、15路、47路、53路、113路到上游街站下车,步行295米

10.webp

  位于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的居民楼有90余年历史了。据道里区史料记载,继中心大街成立后,辅街不断形成。1903年,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逐渐形成,道两侧陆续建起了平房和楼房,来此定居的人也多了起来。1925年,这两条街被分别命名为中国西十四、西十五街。直到1959年,才被改为现在的西十四、西十五道街。   上世纪初,在哈尔滨市拥有领事馆的有美国、日本、波兰、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外侨达几万人,中心大街形成后,很多建筑都融入了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在西十五道街上,有一栋三层小楼就是纯日式建筑风格,其余建筑属折衷主义的欧式风格建筑。在这些建筑里,曾经住着当时身份比较显赫、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这些人走后房屋或传给后人或被重新分配,一直沿用到现在。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在59个左右,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几次城市改造,部分红色革命旧址已经被拆除。为了保存并纪念这段历史,哈尔滨市拟在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棚户改造中,将西十五道街9号的原陈潭秋被捕地建筑,辟建为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特别是部分已拆除的红色革命旧址,将以照片、资料等形式在馆内进行展示。此次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部分地段改造,主要是对部分十九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此次棚户区拆迁范围是西十四道街道南(双号)和西十五道街道北(单号)之间,占地面积9265平方米,共有20余座居民楼,涉及370户居民。此次改造将拆除与现有街区风格不协调的建筑,新建欧式风格建筑。在改造后,原地将不建设住宅,修缮保存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高度均控制在15米以内,以贸易公建建筑为主。   在此次改造范围内,有两处比较著名的红色革命旧址,一处为西十五道街9号的陈潭秋被捕地,另一处为西十五道街33号院内的“天马广告社旧址”。在保存这两处红色革命旧址的同时,市城乡规划局拟将陈潭秋被捕地的三层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并作为“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将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照片、资料等形式进行展示。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 |00|00

哈尔滨的老建筑-道里西十四西十五道街的老房子

  位于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的居民楼有90余年历史了。据道里区史料记载,继中心大街成立后,辅街不断形成。1903年,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逐渐形成,道两侧陆续建起了平房和楼房,来此定居的人也多了起来。1925年,这两条街被分别命名为中国西十四、西十五街。直到1959年,才被改为现在的西十四、西十五道街。   上世纪初,在哈尔滨市拥有领事馆的有美国、日本、波兰、葡萄牙等10余个国家,外侨达几万人,中心大街形成后,很多建筑都融入了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在西十五道街上,有一栋三层小楼就是纯日式建筑风格,其余建筑属折衷主义的欧式风格建筑。在这些建筑里,曾经住着当时身份比较显赫、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这些人走后房屋或传给后人或被重新分配,一直沿用到现在。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在59个左右,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几次城市改造,部分红色革命旧址已经被拆除。为了保存并纪念这段历史,哈尔滨市拟在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棚户改造中,将西十五道街9号的原陈潭秋被捕地建筑,辟建为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特别是部分已拆除的红色革命旧址,将以照片、资料等形式在馆内进行展示。此次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部分地段改造,主要是对部分十九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此次棚户区拆迁范围是西十四道街道南(双号)和西十五道街道北(单号)之间,占地面积9265平方米,共有20余座居民楼,涉及370户居民。此次改造将拆除与现有街区风格不协调的建筑,新建欧式风格建筑。在改造后,原地将不建设住宅,修缮保存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高度均控制在15米以内,以贸易公建建筑为主。   在此次改造范围内,有两处比较著名的红色革命旧址,一处为西十五道街9号的陈潭秋被捕地,另一处为西十五道街33号院内的“天马广告社旧址”。在保存这两处红色革命旧址的同时,市城乡规划局拟将陈潭秋被捕地的三层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并作为“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将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照片、资料等形式进行展示。

哈尔滨的老建筑-道里西十四西十五道街的老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