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为人师不是病,是美德

 陳昱文 2021-04-02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这话什么意思?它是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更通俗、更直白地说,那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是一种毛病。鉴于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这话还不是如金科玉律一般,为人崇拜?

其实,如果说"好为人师"是一种毛病的话,那么,我们不能不说孟子本身也有这毛病。在《孟子》这部记录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中,随便翻一下,我们都能得到很多他"好为人师"的例子。    

比如说,在《孟子·梁惠王》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正在欣赏面前的鸟兽,看到孟子过来,仅仅是寒暄性质地说了一句:"难道说像您这样有道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马上就滔滔不绝地借题发挥,向梁惠王宣讲了一番有关国君应该"与民同乐"的大道理。    

还是在这一篇中,齐宣王随随便便地问了一句"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您可曾听说过?"孟子同样急不可待地抓住这机会,向齐宣王认真而详尽地介绍了他自己的作为国君应该"保民而王"的理论。    

孟子在梁惠王和齐宣王面前的此类表现,在我看来,就有"好为人师"的意味。当然,就对"王道"与"霸道","保民"与"罔民"一类的理论研究来说,孟子委实又是有资格做梁惠王和齐宣王们的老师的——说起这些来,孟轲老先生可是如数家珍、一套套、一串串的。    

因此,对于此类"好为人师",恐怕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因为你确实满腹经纶能够做人的老师,还因为假如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了你的教导能够从中受到"教益"。所以,简单而绝对地把"好为人师"视为一种毛病,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由于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自然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会有自己的长处,也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短处。对于自己不懂的、欠缺的,需要虚心学习,多向知者、能者求教,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而对于知者、能者来说,既然某方面自己懂得更多一些,那么,当别人向自己求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热情一些、开放一些,向他人传授知识和技能?即便是别人并没有开口向自己求教,但假如你这方面确实学有所长、堪为人师,那么,为什么就不能主动一些、热情一些"传经送宝"?也可以说,只有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及彼此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委实是中国人非常欣赏的美德。然而,好为人师,假如是建立在充分的自信以及希望他人与自己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良好用心的基础之上,那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假如不是孟子"好为人师",总是喜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梁惠王、齐宣王们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么,可能后世也就没有他有关"仁政""王道"等方面问题的一整套理论——虽然说,因为他的这些特殊听众也可以说是"学生""别有用心",对于他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听听而已,并无意真正实践,所以,让这些理论纯粹停留在口头上。    

因此,在我看来,"好为人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美德,而不是毛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