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外书

 曹小玲200612 2021-04-02

课外书

新华书店门口,小女儿驻足不前。


我们进去看看,那本《追风筝的人》感人肺腑,可惜读到精彩之处, 被迫戛然而止。


看到她欲言又止的神情,我瞬间读懂她内心的秘密。


“好吧。”我和她并肩而行。“是不是课堂上看课外书了?”我随口问道。



“对,准确地说是自习课上阅读。那是我借同学的书,太引人入胜,以致忘乎所以,甚至不知道老师已至。”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充满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对故事结局的渴盼。“我还借50元钱去校园里的书店购买,不幸已经售完。可惜了同学的批注,一去不复返,新书也难换。”她感叹。


我理解她的心情。既想把整本书读完,又思考着把书完璧归赵,可惜均不能如愿。


“你可以去向老师保证,然后要回此书呀!”我善意提醒。


“嗨,我已经做了最大努力,鼓足勇气等了老师半天。可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电话,对方再也难以挂断。我只好前去就餐。”她唏嘘。


到达书店,捧起那本《追风筝的人》,她早已陶醉,我的思绪却回到从前。


大女儿高一时,曾经深深迷恋《三体》,被借的书一去不返,至今还对同学歉意连连。


小女儿初二时,把一本《斗罗大陆》借给同学,结果整套书变得残缺,令她扼腕叹息。


前年,一位学生从我这里借走两本《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再也不见归还。一年之后,我去同事办公室,无意发现其中一本,才知道问题的根源。






20世纪80年代我上初中,那时课外读物少之又少,一人捧读几人围观,深夜的被窝里也有人偷偷摸摸传看,几天之内全班甚至全校都能读遍。若不幸落入老师之手,还有人冒着被开除的危险潜入其办公室,美其名曰:“窃书,不能算偷,何况是拿回自家东西?”这种典型的阿Q精神,竟能获得全体同学点赞。


今天在蜻蜓FM中听白岩松讲他读大学时的趣闻:“我们学院的同学偷书被店主抓到问及姓名,男的都叫xxx,女的都叫yyy,xxx是学校校长名字,yyy是学校书记名字。如今想来,自己做了错事却让校长书记背锅,竟是一件乐事。”


可见,小小课外书,竟如魔咒一般,让人成长、让人迷恋、让人怀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