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撰写于十多年前的一篇“老”文章了,是当年对杭州第十四中学老校长赵碧野的学校管理思想和实践的观察、梳理和总结,今天翻出来再读,感觉似乎还有现实的意义,故在此发布,并以此向老校长致敬!在杭州第十四中学的14年,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的一环,很难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观念深入人心,它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变化:民主、开放、多元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重视个人的主动性的发挥,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诉求;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深刻的、根本性的转型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学校管理面临着许多激烈的冲击,其中以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的矛盾最突出,集中地表现为:教师发展的个性化、多元化与学校管理的高度统一的矛盾冲突;教育外在环境的复杂化、内在发展的迅速性与教育管理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高涨与学校管理的维持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说明,以往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以刚性、权威管理为主要特征,以维持学校正常秩序为主要目标的学校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不适应教师成长的要求了。学校管理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当代管理新理论中的"权变理论"给我们提供学校管理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权变理论最早是由J.W.Lorch提出的。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环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理论和方法要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改变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创新。它启示我们: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改变学校管理的观念、管理的模式,要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创新。环境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使学校管理的变革和创新不流于形式,必须有一个改革、创新的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应该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在一定的输入下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今天,教育环境迅速改变着,学校的目标不再是明确不变的了,学校需要在各个方面,如办校目标、教职工、组织结构、教育管理、教学、学习等各个重要方面持续发展,提升学校的长远效能。学校管理改革的目的也就由学校的维持转为发挥最大学校效能。提升学校的长远效能,学校管理是关键性因素,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性因素。实施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以弹性的、民主为特征的学校管理,通过管理促进学校效能提升,以学校效能的提升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权变与效能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校管理改革的理想追求。当今时代的一切都在飞速地变化发展着,永恒、普遍已经成为遥远的梦,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景之下的学校管理必须以变(权变)为核心,管理者应该确立锐意创新的意识,确立以特色赢得发展空间的意识,努力追求管理上的创新。近年来,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新观念和新实践的出现,使得教育的功能与宗旨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此,学校管理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转变与改革。我们的学校管理要实现由书本型教育、工具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创新型教育的转型,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家教育宗旨的转变要求,确定了建构"和谐教育"的十四中办学特色。我们提出了造就"人格与学力和谐发展的现代人"的重点高中培养目标,向学生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为人,成为自尊、自主、自强的社会人"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人格上学会自尊、行为学会上自律、学习学会上自主、生活学会上自理"重点高中学生自我修养目标体系。与此相适应,对教师我们提出、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措施,促使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特色型教师方向发展,造就一支学习型的师资队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与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的,与政府也是单向的直线式联系,学校无条件地接受政府的指令,同时无偿地使用政府分配的资源。在那种环境下,学校不需要对处在环境及未来发展问题做主动的思考。但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国家进行了中小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了学校的法人地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需要思考适应社会、市场、政府、学生和家庭的要求。在这样的情景中,学校必须十分关注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要根据自己学校所面对的环境和生源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和谐的学校公共关系,协调好内外公众关系,不断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和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的创新,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效益,办出学校特色。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从百年老校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一级重点中学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扩大了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并以此为有效的载体,促使教师教学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转化学习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学办学体制的改革,使得教育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提供,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不断地在增加、丰富。学校、教师要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效益,需要对外开放,实行开放办学,学会利用不断增加的社会教育资源。为此,学校需要与社会(社区)、家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尝试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定期的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网上联系热线等),进行了与社区进行共建的探索,一方面把重点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扩展,另一方面把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教育过程中来,优化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还锻炼了教师与社会、家长沟通、互动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对个性的重视,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关注,要求我们的学校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管理要由划一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构建起弹性的、民主的学校管理模式。民主化的管理需要分权,为此我们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学校管理分权制,以适应需求多元化,变化更迅速的学校教育实际。点:学校的决策权相对集中,由学校班子负责,决策的基本程序重视发扬民主。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改革,都从教工中来,在全校教工酝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决策意见。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研究、提出较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形成实施计划和措施。教工代表大会对方案进行审议通过。这种民主与集中结合的方式,使得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出自教工的"主意",提高了教工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工对教改的认同度。线:执行过程分线负责,责任到人。学校管理分为德育、教学、后勤三条线,各负其责。在学校的决策方案出台后,各条线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全面、全权负责实施。这种分权的结果,充分调动了中层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层"动"起来,干在前,教师自然会跟上去的。面:健全了教研组、年级组管理体制,大胆放权,充分发挥了教研组与年级组的作用。我们把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研究、教学研究等的管理权下放到教研组,各教研组可以从自己组里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创造各自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自己的特色已成为我们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方向,这极大地增强了教研组的活力;我们建立了以年级组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机制,建立了由校级分管领导、年级中任课的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年级党支部书记一起组成的年级管理委员会,年级组长是牵头人、负责人,在遵循学校统一的办学目标和管理规章的基础上,给了年级组更大的自主权。年级组可以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制定本年级的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方案,年级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出自己年级的教育特色。在年级组内,建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组,由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组成,共同研究班级思想教育,共同做好班级内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这一体系中,原有的学校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更为灵活和更有创造力的机制所代替,提高了教育切进学生与社会实际的程度,使学校教育能更适合学生的特点,适合社会的要求。这从制度上既保证了学校的统一性,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年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要求我们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而学校管理又离不开一些必要的规范、制度;学校管理的独特性决定了学校管理中非权力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管理应该追求以人为本与德法兼治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讲人性,重人情,要以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人的发展为本。管理要关心教师、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善于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他们的要求、个性和人格,为他们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管理就是服务,是优质的服务。学校管理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和目标的,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在这种管理中,管理者的非权力因素对管理的实效影响巨大。这需要管理中特别注意非权力领导力的作用。所谓非权力领导力,是指领导者通过自身良好综合素质和行为的体现,建立领导威信,从情感上影响下属,使下属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一种凝聚魅力。它与领导者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必然联系,是以领导者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为基础而产生的。就学校管理而言,校长的权威更多地决定于校长的学术水平,决定于校长的人格魅力。它属于德治的范畴,管理在这层面上的工作是"引领",是"导向"。既然是管理,当然少不了基本的制度、法律。在当今法制社会中,学校管理理所当然要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道路。为此需要在学校办学中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制定、实施比较完善的学校自己的规章制度。因此,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建章立制的工作是学校管理所必需的。管理的这方面工作重点在"管"。以上三方面不是对立的,三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和谐统一,达到以人为本与德法兼治的有机结合,是学校管理的理想状态。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的学校管理要达到的最终境界是,弹性、民主与风性、权威的和谐统一,学校在井然有序的状态中,在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空间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同步发展。"权变"是为了更切合实际地进行管理,有效的管理是为更好地发展,学校的发展基础是教师的发展。当今的教师,对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关注,进修提高的意愿十分强烈,但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营造权变与效能和谐统一的管理模式,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市场经济带来了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功利化倾向,奉献精神、事业心淡薄的状况已经在教师队伍中出现。而教育是一项事业,以功利化的、职业化的态度对待教育,是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所以,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在办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群体师德建设活动,树立先进的、优秀的教师榜样的活动,通过改革教师聘用制度,健全奖惩条例,制定教师素质达成目标等方法,引导、激励、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小学传统的教师管理与使用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师范院校培养,我们使用"。中小学校只是一个现成的人力资源的使用者。在当今这个知识暴炸的年代,在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在飞速变化着的今天,这一观点显然是已经落后了。面对变化着的教育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要把在职的教师作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人力资源来对待。中小学管理必须树立开发学校内人力资源的新观点,建立自己的教师培训机制。我们的实践是,构建"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研究"的校本培训模式和制度。走内外结合,以校内为主的教师培训的道路。因为重点高中有比较浓厚的学习、研究的氛围,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有能力承担起校本教师培训的任务。几年来,我们实施了"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工程":创办了青年教师研究班;与浙江大学教育系携手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进修提高;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和校本行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工作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形成了理论学习、专业学习、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培训方式,保证了教师在教育研究中接受培训,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方法,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方向发展。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班毕(结)业者已达90多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0%强。我们在使用人才的同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长远效能的持续提升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自身,增强适应性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改变思想和行为,跟上现实变化的新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创造未来。权变理论所倡导的"权宜应变,随机制宜"的观点,所主张的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路,其实现的前提是,了解、认识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掌握最充分的信息资源,而这也需要学习,深入地学习。所以,实施权变与效能和谐统一的管理,需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化的校园。在学习化的校园中,学校教育的主题要由教育转向学习,教育者要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学校教育过程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自的成长、发展。学习化的校园,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化的校园,教师最能获得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加快专业发展;在学习化的校园,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从而实现个性、人格与学力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化的校园最有利于学校长远效能的提升。总之,构建权变与效能和谐统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就是要通过适时、适当的"变",让我们的管理更符合不断变化、越来越复杂化的教育环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升学校的效能,促进教师的发展。最终赢得学校全面质量的提高,赢得学校长远的发展后劲(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