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年的草庐生活,使诸葛亮步入年近而立的中年,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而出山,那一年正好27岁。非常巧合的是,27年后诸葛亮北伐中原而卒,享年54岁。因此草庐出山离开南阳,可以看作是诸葛亮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与契机。 虽然在南阳结庐而居,但是诸葛亮并不甘于终老山林,仅仅做一个隐士。 他在结庐期间博览群书广交名士,对时局的热切关注运筹帷幄,都充分表明了他的青云之志。 卧龙只待择时而飞。 然而,诸葛亮非常清楚,在当时四海纷争的时局下,似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明主。 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不足与之为谋。 曹操虽雄心勃勃,力量雄厚,却奸恶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于有着深厚儒家思想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愿与其同流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 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而且据有江东之地,兵精而粮足,而且爱惜人才,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 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当时孙权手下已经聚集鲁肃、周瑜等这些很有名望的人,诸葛亮即便是投靠孙权,也未必完全能够得到重用。 而当时刘备的身边确实是缺少能人,再加上刘备这样礼贤下士,殷勤的三顾茅庐,所以诸葛亮毅然的答应了刘备,要为刘备出谋划策。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认为刘备是汉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他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就在诸葛亮踌躇满志,准备择时而动之时,后来那个最赏识他,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南阳不远的新野县城里。 当时的刘备虽有皇叔的头衔,却在刘表手下做事,相当于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尚没有自己的势力可言。 但是由于刘备有着皇叔的正统身份,他一直有恢复汉室江山的想法。 刘备的野心渐渐引起了刘表的怀疑,刘表想要设计杀害刘备,但是刘备最终逃脱,他便下定决心要自己做一番大事。 建安12年(公元207年)这一年,诸葛亮27岁,刘备47岁。 屡遭挫折的刘备思贤若渴,遍访名士,他亲自拜见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便对他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就可得天下。"凤雏指的是庞士元,卧龙便是诸葛亮。 刘备十分信服,于是带着结拜兄弟张飞和关羽亲自前去拜访,邀请诸葛亮出山。接下来就是我们颇为熟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 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两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 这些杜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拱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 那么,历史事实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三国志》中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三次到诸葛草庐里面,才见到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加形象生动的演绎出来了,于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诸葛亮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了一条光明的大道,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位置,以至于后来开创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他那个茅草屋里。 至少,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后人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是极其羡慕和推崇的。 刘备本人也因为三顾茅庐而妇孺皆知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模范。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的博望镇,在三国时期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这里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的古战场。 在博望老街西面一片空旷的麦田中,一棵古老的柘树傲然挺立,这棵树有2米多粗,高达6米,通体呈黑色木质裸露虬枝盘旋。 据当地人说,这棵树是当年火烧博望坡时留下的唯一见证,已经有二千多年的树龄了,所以又叫它三国树。 如今如果仔细分辨,还能看出朝北一侧的枝干至今还残留着火烧的痕迹。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出山伊始,就逢夏侯惇率领十万曹兵气势汹汹奔新野杀来,并且扬言要生擒刘备活捉诸葛。 刘备得到报告后将帅印交给诸葛亮,并命所有将士都听从军师的号令,于是诸葛亮将张飞关羽赵云等人都派出城去。 这一切都是诸葛亮诱敌深入的计谋,当敌军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 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 此时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点燃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剿灭残军。 关羽见火起,出兵烧毁敌军粮草,张飞则领兵放火烧着了敌军辎重。 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为刘备赢得了从未有过的第一次全胜,最终令关、张等人折服。 这段描述是《三国演义》里的说法,书中赞叹诸葛亮的这段功绩写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火烧博望坡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火烧博望是在建安七年,三顾茅庐是在建安十二年,火烧博望坡实际是刘备为了抵挡曹操军事力量而发生的一次战争。 后来人们把它放在诸葛亮身上了,也是为了美化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中,人物成千上万,其中描写得最精彩的莫过于用兵如神,谈笑自若的诸葛亮。 而写诸葛亮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莫过于赤壁大战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 特别是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坛上,披发仗剑,踏罡步斗,施法术借东风的场面,更是让人觉得诸葛亮的多智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如今,在位于湖北省赤壁市的赤壁古战场,还建有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让我们可以瞻仰诸葛亮当年的风采。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离开隆中,随刘备到军中效力。 此时,天下局势发生突变,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荆州的刘表恰恰在这时病逝,他的儿子刘琮随即投降了曹操。 在此之前,东吴方面已派鲁肃前来荆州,想联合刘表抵抗曹操,但没想到刘表突然病逝荆州很快投降。 所以鲁肃就找到刘备,表示东吴可以和他们联合抗曹,希望刘备派人去东吴洽谈。 当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经是孙权手下的重要谋士,考虑到这层关系,刘备决定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这是诸葛亮接到的第一个正式的差事,能不能办好,决定着他今后在刘备集团里的地位和价值。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而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亲自出马 他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 这场精彩的争论,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名士风采,很有助于拔高他的形象,但是事实却跟小说中描述的不一样。 但实际上促成联吴抗曹的局面,功劳最大的是周瑜,诸葛亮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面的舌战群儒,这些都是历史上后人戴在诸葛亮身上美好光环。 诸葛亮来到东吴之后,见到了孙权,孙权觉得荆州已经投降,而刘备实力又很弱,所以他对打赢这场抵抗战争没有把握,加上一些人不断地劝他投降,孙权正在犹豫之中。 当然,诸葛亮也没有把握打赢这一仗,但是他必须说服东吴下定决心抗击曹操,不然以刘备一家的力量,更没有打赢的把握。 于是,诸葛亮就琢磨着如何说服孙权。 当时的曹操基本上已经把北方全部(地盘)据为己有了,孙权集团也好,刘备集团也好,他们单一去和曹操对抗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他提出联合对付曹操的方针也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孙权自然也是能够接受的。 说服孙权抗曹的目的达到后,诸葛亮并没有继续留在东吴,帮他们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也没有和周瑜结下任何的仇怨,而是直接回到荆州,诸葛亮的东吴之行确实有些戏剧性。 虽然在《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中诸葛亮的智谋被作者夸大了神化了,但是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智谋造就了赤壁之战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 这么说,可能会令他的崇拜者感到十分扫兴,可是历史就是历史,《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 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诸葛亮在节节上升的事业中,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轨迹将如何演变,在刘备亡故后他是如何辅佐幼主,治理蜀地徐图大业,成为千古颂扬的忠臣良相的代表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