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石洪成,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分子影像与核医学杂志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领域为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工作。治疗项目包括甲状腺疾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止疼治疗等。主编《PET/CT影像循证解析与操作规范》、《SPECT/诊断CT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和《心脏核医学》,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核医学》(第1、2版)副主编,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核医学》副主编、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第3版)副主编。主译《人类行为的脑影像学SPECT图谱》。参编论著或者教材40余部。以第一或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抚顺,辽宁第三大城市,东北地区第五大城市,是一座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古城。1384年,明朝在高尔山下兴建抚顺城,明成祖朱棣谕赐“抚绥边疆,顺导夷民”,“抚顺”一名由此得来。二百多年后,清王朝在这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永陵去的少,雷锋纪念馆倒是常常去,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和雷锋同志是老乡,我生长于斯,觉得挺光荣的。”虽然自小对利用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创造发明造福人类的仿生学颇有兴趣,但填志愿时,石洪成还是听从父母之命,选择了医学。“当时父母都说,学医不仅能照顾到家里人,还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同样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年轻人思想简单,觉得方向正确,就并无二话。”然而,当年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考出了高出辽宁本科线二十几分的高分,但并没有踏进理想的医学院校,石洪成被调剂到了华山冶金医学专科学校的放射诊断专业。石洪成难掩失落。人生地疏,就读于压根儿不熟悉的“冷门院校冷门专业”,学校硬件设施也不如人意,条件艰苦,“一开始感觉很难坚持下去,差点想打包回府。”但石洪成最大的特点是,随遇而安。这种骨子里的坚韧、包容、豁达,让他留下来了。从抵触到接纳,再到深入了解,石洪成发现,他居然为影像医学而着迷。“我们的老师说过,影像专业的医生是'医生中的医生’,不但要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临床知识和影像中隐含的信息,去还原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给出客观的诊断。这句话始终鼓舞着我。”毕业后,石洪成到抚顺铝厂职工医院放射科工作了三年。这是一家主要以服务于铝厂二万余职工及其家属为主的医院,病种相对单一,石洪成只觉得日子像流水一样在指尖划过,他所在的放射科并无多少施展拳脚之地。“只有两台X光机,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没机会用到临床上。当时就有了考研的想法,但是医院不放。”机遇巧合,石洪成转到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抚顺矿务局总医院的放射科工作,日子开始变得充实而紧张。“在那里的工作,相当繁忙,每天工作量巨大,但我内心始终觉得,这些常规工作对我的业务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渴望,与日俱增。”当时,在全国影像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年不超过十个名额。但石洪成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1991年,石洪成考入了苏州医学院的影像医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的放射学家钱铭辉教授。这一年,这位东北汉子第一次负笈南下,在烟雨江南深处,落下脚来。跟随钱教授学习的三年,是石洪成在放射影像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飞速发展的三年。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医院里实习,协助CT室中临床的工作,科研方面,他聚焦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影像医学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CT已经成为影像检查通用设备,磁共振也已经起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影像医学在临床与科研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前景一片光明。”研究生毕业后,为了照顾身体抱恙的父亲,石洪成回到了抚顺矿务局总医院。作为这个城市里唯一一个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生,石洪成的归来,是带着“光环”的。“当时,医院正好购入了一台磁共振。磁共振能凭借优越多参数成像和软组织对比度,在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精准度。比如对于早期脑缺血病灶,CT上很难看清楚,但磁共振成像就能一目了然。那时候,我主要负责磁共振工作,坐拥很多资源,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我们给出的诊断,医生都非常认可。”石洪成说道。无论是从教育背景,临床能力还是设备的先进性来看,石洪成都成为了所在医院某种意义上的“大人物”,一位影像科医生居然受到了“明星”一样的追捧,炙手可热,荣誉加身,还获得了抚顺“十佳青年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称号。1998年,石洪成再次负笈南下,这一次,他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离开。众星捧月,享受荣誉和待遇,这是许多人奢求一辈子的结果了。但我始终坚定的是对事业的追求。比起在抚顺坐拥名誉,我想再次独自启航,去看看医学最前沿的风光。江南,对我有无限的诱惑。”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时值深秋,同样是江南,黄浦江畔的风,比起姑苏城外,要更凌厉一些。虽然考的是上海医科大学放射科的博士,但石洪成最终被调剂到了核医学专业。“我对核医学的了解十分有限,而当时我国的核医学处于非常困难的发展阶段。大家只知道核医学能解决个别特殊的问题,但它在临床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不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核医学被赋予更多内涵、知晓度和被接受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核医学检查需要将微量放射性核素与特定载体组合而成的放射性药物(示踪剂)注射到人体内,特定的载体携带放射性核素靶向性的分布到体内特定的部位,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穿透人体组织为核医学设备所接收转化成可视化的信号,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功能影像信息。现代核医学影像设备将核医学的影像设备与CT或者MRI放在同一机架内,组成的新的融合影像设备——SPECT/CT、PET/CT以及PET/MRI等,通过一次检查同时获得核医学功能影像与CT或者MRI图像及其融合图像,实现单纯核医学与CT或者MRI独自都无法实现的一些性能。不过,在二十年前,学科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彼时已过而立之年的石洪成,再一次感到迷茫——难道这一步走错了?一切似乎都要重新来过,加上人生地不熟,语言听不懂,刚进大学时艰难走出“死胡同”那段时期的感受,好像再度出现在石洪成的面前,他甚至想折回抚顺。石洪成很快找到了全新的方向。“我决定同时攻坚放射和核医学两方面,两边兼顾,争取未来能有跨专业的发展,碰到新的机遇。”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逆境下正确的处世态度,不纠结,向前走,只要还在走,就有希望。在上海医科大学熟悉了一年理论知识后,后两年,石洪成开始了临床能力的培养,他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扎下根来。进入中山医院的核医学科室后,石洪成马上感受到了条件的窘迫。“科室很小,只有一台陈旧的SPECT,病人很少,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科室的主要工作是体外分析。”与此同时,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核医学科已经渐现发展契机,如同一场春雨过后,土壤里微微萌生的嫩嫩的草芽儿,此时,石洪成的内心开始躁动起来,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2004年10月,也就是石洪成加入中山医院的第三年,他适应了黄浦江畔的江风后,远赴美国Emory大学医院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学习心脏核医学、PET/CT的临床应用和放射性核素治疗。在美国作为访问学者交流学习的一年,让石洪成大开眼界,使他对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认知都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把握适应症,如何按照规范做到极致,怎样让临床医生真正理解核医学,利用它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这一年,石洪成了解到国内外专业医生培养模式,知识领域涉猎范围的巨大差异。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短板,确定了回国后准备开拓的方向。“我称这次访学,是一次开悟之旅。”2006年回国后一年,石洪成接过了核医学科老主任手中的接力棒,担当起了核医学科传承与发展的重担。 “首当其冲的,并不是大刀阔斧的除旧创新,而是面对现实,把现有的工作做好。当时设备条件有限,人手不够,临床认可度不高。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核医学科有点绝处求生的味道。” 他先是和血液科合作,借助于带有符合线路的SPECT对淋巴瘤进行疗效评价。“与血液科磨合了有半年之久——那时还处于'谈核色变’的时期,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使得血液科有信心与我们开展了深入合作。”第二步是修炼内功。石洪成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建立起核医学科室质量保障体系。“目标是通过内部体系的完善,使得疗效评价结果真实、有效、可信。”然后,问题又回到了专业领域的沟通宣传上。整整两年时间,整个科室致力于向各个相关临床科室,一遍遍介绍核医学。“能够做,同时也一定能做得好。”虽然面临很多误解与偏见,但打碎坚冰的这一步,是必由之路。最后,在石洪成与全体科室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核医学科终于赢得了信任,成功地和内分泌科合作,进行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的评价和心脏缺血的评价,又与骨科合作,进行骨显像的评价,与泌尿外科合作,进行肾功能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上逐渐发现,我们给出的评价结果是经得起考验的,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核医学对于病人和公众的安全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从籍籍无名到被刮目相看,石洪成走的是一条自我造血,挖潜求存之路,走得格外艰辛,但是,终于走出了一条血路,石洪成和他的战友们的努力,中山医院的高层看在眼里,他们对核医学科的发展也有了充分的信心,也开始着力推波助澜,一幅蓝图画卷已经展开。2009年,医院为核医学科室购入了一台崭新的SPECT/CT机器。拿到了这台去追逐世界前沿技术的“武器”,石洪成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这代表我们得到了医院的认可,更意味着,我们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把设备的性能挖掘的淋漓尽致后,科室马上就去相关临床科室介绍新设备的优势。有了之前打碎坚冰的基础工作,SPECT/CT在中山医院内部的大规模应用,自然水到渠成,解决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难题。而对于石洪成来说,有了之前核医学和影像学的基础,他充分发挥了这台机器潜在的优势,不消两三年,经验积累无数,中山医院的核医学科室一飞冲天,成为了国内的标杆,他带领团队出版了专著《SPECT/诊断CT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成为业界的案头书。“这本指南几乎没有找参考文献,都是我们自己实践后的理论,是我们一个团队经验的总结,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之后,医院又相继购入了PET/CT。“为了把设备用好,我们参考国内外的经验,初步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并完善检查流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PET/CT循证检查方案与影像循证解析体系,带领团队出版了《PET/CT影像循证解析与操作规范》,填补了业界空白。”“能做,和能做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操作流程分成好几步,都有着最苛刻的标准。同时还要注重服务的质量。中山医院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病人’,这也是我们科室的理念——从成本投入到工作时间,一切以病人的需求为主。当病人和临床医生对我们有需求,这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为了这种充分的信任,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决不懈怠。”2015年,中山医院与联影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展开战略合作,使核医学科室的设备更新如虎添翼。2017年,科室引入了PET/MR进行临床验证。“合作是必须的。我们从医生的角度,以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在设备的验证过程中,提出性能优化意见,并将一些专利转化给他们,使得设备不仅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具备操作简单且易于使用的特点。经过在中山医院的临床验证,使得国产PET/MRI很快就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给予的上市许可,而且因其性能优越,也深受用户欢迎。我们牵头制定了PET/MRI检查的工作流及协议规划的专家共识,为规范使用奠定了基础。”2019年,联影公司生产的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落户中山,经过中山核医学团队的探索性应用,使得该设备的诸多理论上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临床应用中的亮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在核医学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一系列的学术论著,为全景动态PET/C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标准模板。目前,在中山医院其他科室口中,对核医学科的评价都不低。究其原因,是做到了“既快又好”。“只要病人有需求,困难再大,都由我们来克服,尽可能地满足病人与临床医生对检查的需求。同时质量也有保障。比方,病人来了,我们会采集他很多的临床信息,经过归纳总结后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同时还在他的诊断报告中体现出来,成为病人在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我们问病史,比有些临床医生问的还要详尽。”石洪成还谈到了,要和临床达成默契,在合作的过程中挖掘内涵,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把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比如,核医学科牵头成立了肿瘤骨转移综合整治的MDT。“我们追求的,是把我们的知识和理念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各个临床医生。通过多学科诊治就是一种最佳模式,同时还把其他学科的需求带回来,再进一步完善我们工作中的细节,以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求,实现与时俱进的深层次的合作。”这是一个“到哪里都能长成大树” 的人,无论多么乏善可陈的土地,都能竭尽所能地汲取水分、营养、阳光,然后从一株细细的树苗开始,用力生长,最后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正如石洪成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途的成长过程是最令人心动的。核医学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而他愿意陪伴着它,见花见海。
您在抚顺铝厂职工医院和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工作时,有没有成就感?其实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在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那个时候,能够将读过的理论,在工作中变成实践能力,服务于社会,为解决病人的病痛做出一份贡献,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是当时整个影像诊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通过简陋的方法完成一些疾病的诊断,对自己还是挺满意的(笑)。核医学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具有特殊性。比方说,病人来做检查,要有医生先来接诊,了解他的相关病史,基于他的病史,给出个性化的采集方案,之后护士来测血糖,注射,让病人在候诊室里休息,接下来技术员把病人扶到机器上,采集图像,采集完了还要处理图像,再把图像传给临床医生,由医生分析和诊断。按照这个流程,我们会细化到在哪一个节点谁来负责。每一个人都是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个人的尽职尽责,其实是对下一个环节同事的最大帮助。首先明确,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病人的健康,所以要做到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科室。每一件事都要保证科室利益的最大化。令我最开心的是,2020年我们中山核医学团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团队的成长,在核医学领域级别最高的欧洲杂志上,连续发表或者被接收了一系列(6篇)文章,其中还有一篇是约稿,体现了中山医院的内涵。而且,更为可喜的是,这些文章的第一作者都是我们科里的年轻人,说明他们在不断地健康成长,团队建设初见成效;其次,我们科的年轻同事在美国核医学年会上的演讲报告展示了他们的才华;我本人已经连续两年应邀在美国的核医学年会做时长三十分钟的继续教育的学术讲座,在日本的核医学年会上,应邀做了一小时的大会特约主题报告,这也是有史以来,这个世界顶级年会第一次给中国人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就落在了中山医院,落到了我的头上——这是集体的荣誉,光荣属于科室,属于中山医院,属于中国核医学全体同仁。您在少年时,被雷锋精神鼓舞着,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您觉得,对于医者而言,雷锋精神是什么?我觉得,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最美乐章,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采访/晔问仁医 编辑/晔问仁医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